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总规划” 建设“五中心一枢纽” 构建五大主体功能区

成都商报 2017-12-12 03:18 大字

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张家岩水库 成都商报摄影记者 张直

日前,由市政府组织编制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送审稿)》中透露,为了改变单中心集聚、圈层式蔓延的发展模式,构建多中心、网络化的城市发展新格局,治理“大城市病”,成都将在市域范围内形成“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的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一心”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两翼”为中心城区和东部城市新区;“三轴”为南北城市中轴、东西城市轴线和龙泉山东侧新城发展轴;“多中心”为28个国家中心城市功能中心。

按照总规城市战略定位,成都是四川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世界文化名城。通过建设“五中心一枢纽”,增强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重塑城市空间结构和产业经济地理,构建东南西北中差异化发展的五大主体功能区。

发改委解读

至2035年 中心城区人口规模1360万人

此次总规修编,规划期限为2016年至2035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按照“以水定人”的要求,至2035年市域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按照服务人口2760万人配置市政公共服务设施。其中,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控制在1360万人。坚守建设用地规模底线,2035年全市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2800平方公里以内,其中,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2070平方公里以内,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360平方公里以内。

建设“五中心一枢纽” 推动核心功能全域布局

如何增强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总规提出将建设“五中心一枢纽”,推动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全域布局。

建设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重点打造电子信息、汽车、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智能制造、轨道交通六大主导产业核心区和老城片区、天府新区、空港新城三大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加快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成都医学城、锦城文化圈、成都芯谷、紫光小镇等重大项目,推动建设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城市、国家服务业核心城市和国家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城市。

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一号工程”,积极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入实施成都科学城、鹿溪智谷、独角兽岛、云锦天府、无线谷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

建设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加快建设老城金融服务区、成都金融城、天府商务区,着力推进金融高科技园区、天府国际基金小镇、环西南财大财经智谷等重大项目,强化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与金融中心建设联动,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建设全国重要的文创中心:优化提升“双核两带十九片”空间布局,高质量发展“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的文创街区和文创小镇,高水平推进天府锦城、天府自然博物馆、天府文化国际中心、少城国际文创硅谷等重大项目。

建设全国重要的对外交往中心:全面提高中德、中法、中意、中韩、新川等国别园区的合作层级,争取设立内陆自由贸易港,加快推进青白江欧洲城、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国际足球中心、中德国际学院等重大项目。

建设国际综合交通通信枢纽:要聚焦提升交通通信互联互通能力,依托“一市两场”、国际铁路港、国家通用航空综合示范区、临空经济区等空间载体,推进天府国际机场、高速公路环线、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等重大项目。

为了疏解转移非核心功能,总规提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重塑城市空间结构和产业经济地理,构建东南西北中差异化发展的五大主体功能区,即高起点规划东部区域,高水平发展南部区域,高标准建设西部区域,高质量改造北部区域,高品质优化中部区域,形成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建设66个产业园区 构建“两山、两网、两环、六片”生态格局

城市资源要素该如何科学配置,如何实现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总规提出,产业上将立足城市发展战略的区域功能定位,在全市统筹布局建设66个产业园区(集聚区),包括25个先进制造业、35个现代服务业和融合产业、6个都市现代农业三类,构建产业生态圈。

在居住空间布局上,将进行调整优化,优化就业岗位分布,推动职住平衡。统筹布局博物馆、美术馆等11类、21项国际一流的重大区域型公共服务设施、重大功能性设施,增强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同时,构建步行15分钟生活圈,增加城市公园、小游园和微绿地,实现“绿满蓉城,花重锦官”。

市域内构建“两山、两网、两环、六片”的生态格局,包括龙门山和龙泉山、岷江水系网和沱江水系网、环城生态区和环二绕生态环以及六片生态绿隔区。划定城市通风廊道,中心城区和东部城市新区共形成城市一级通风廊道8条和二级通风廊道26条。

促进水与城市协调发展,加强河湖水系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提高水系连通性。构建由地下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地下交通系统、地下市政设施系统和地下人防设施系统等组成的城市地下空间系统。

在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上,总规提出建“一环、两轴、四线、六片”的全域文化空间保护展示体系,推动全域历史文化展示利用。重点发展信息服务、现代传媒、动漫游戏、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教育培训等8个领域。同时,构建“三轴、四片、多点”的整体景观格局,划定“六线、二十区”城市设计重点片区。

重点增加多种类型住房 203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2%

总规从人口结构调控、生态格局、住房制度、交通网络等方面进行了谋划,推动城市发展模式由“产-城-人”向“人-城-产”转变,实现城市发展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转向生活导向,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城市建设管理全过程。

在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上,如东部区域加快承接龙泉山以西人口转移,重点集聚新增人口;南部区域重点加快吸引高端人才,支撑创新发展;西部区域严格控制人口增量,推动人口向东部集聚;北部区域适度集聚人口,推动人口结构持续优化;中部区域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加快人口疏解,重点吸引高端人才和年轻人口,优化人口结构。

对于老百姓关心的住房制度,总规要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至2035年,中心城区规划城市居住用地400平方公里。重点增加租赁性住房、人才公寓、产业园区配套住房、棚改安置房、商品住房等多种类型住房。

在交通上,总体形成“三绕十七射”高速公路网络,实现市域“半小时”交通圈。打造国铁干线、国铁公交化运营线路、城市轨道“三铁融合”的市域轨道交通体系,实现中心城区、东部城市新区、8个区域中心城、97个特色镇和66个产业园区(集聚区)轨道全覆盖。完善城市轨道交通、地面公交、慢行交通网络,至2035年,实现绿色交通分担率85%。

建成天府锦城生态公园,高标准打造天府绿道,加快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启动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到203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2%,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以上,绿化覆盖率达45%以上。同时,规划形成“一轴、两山、三环、七带”的区域级绿道,其中,“一轴”是指锦江绿道;“两山”是指龙泉山森林绿道、龙门山森林绿道;“三环”是指熊猫绿道、锦城绿道、田园绿道;“七带”是指走马绿道、江安绿道、金马绿道、三河绿道、东风绿道、沱江绿道、毗河绿道。

实施“乡村振兴”

重点建设97个特色镇

总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针对龙泉山东西两侧、平原地区和丘陵山区不同资源禀赋条件,创新完善“双核-五大主体功能区-特色镇(街区)-新型社区(林盘聚落)”的四级城乡体系,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

坚持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重点加强功能培育,自上而下,发挥城市带动作用,引导高端功能注入,自下而上,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打破行政区划、打破传统集镇定位、打破散而乱的格局,重点建设景区型、园区型、农业型三种类型97个特色镇,切实发挥镇在城乡发展一体化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发挥成都山水田林的生态环境优势,在滨水沿山轴线塑造“山水田园道”的天府水乡格局,在千里沃野营造“田成方、树成簇、水成网”的川西平原美景,在丘陵地区打造“山水相融、田林交错、变幻多彩”的秀美大地景观。构建以特色镇为核心、多个新型社区或林盘聚落支撑、以绿道串联的“一心多点”网络化组团式布局的城乡统筹单元。形成“产田相融、城田相融、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形态,重现“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锦绣画卷。

全面实现城乡规划、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一体化,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整合全域山水田林、地域文化等资源,结合轨道网络、绿道网络、特色资源,共同形成不同主题类型的城乡统筹示范线、示范片,加快城乡要素流动,带动都市现代农业、休闲度假、乡村旅游等产业,推动特色镇村联动发展,实现全域景区化、一体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格局。重点创新农村产权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金融制度,支撑城乡融合发展。

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加快成都与周边城市

一体化进程

总规提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建设以成渝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成渝共建世界级城市群既是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国家中心城市的基础,也是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责任。着力发挥成都在成渝城市群中的核心作用,在四川省域中的首位带动作用,在成都平原城市群中的引领辐射作用,加快实现与重庆、四川的各市州共同构建支撑西部大开发、大跨越的城市共同体,实现成渝共建世界级城市群。

发挥好成渝两极的辐射带动作用,携手两极之间其他地市,推进功能、交通、生态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着力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优化生产力布局和空间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共建国家级城市群,强化在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中的转型与创新示范作用,提升成渝城市群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推动建设成为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示范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极。

发挥首位城市带动作用,加强成都与川东北、川南、攀西和川西在各自相关领域的产业协作。疏解存量与严控增量结合,退出非核心产业功能,重点将区域性批发类商品交易市场向北部疏解,冶金、建材等低端制造业向南部疏解,烟草、纺织业等向东部疏解。同时,缩短与省内主要城市的时空距离,提升成都服务保障能力。

加快成都与德阳、绵阳、资阳、眉山、乐山、遂宁、雅安等周边城市的一体化进程,共同形成国家创新驱动和内陆开放的引领区、现代高端产业的集聚区,协同共享发展和绿色发展的示范区,成渝世界级城市群的两大核心功能区之一,带动四川、辐射西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群。

加强青白江-广汉、天府新区成都片区-视高、空港新城-资阳等邻接地区的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控,防止出现连片开发、无序蔓延等情况。

成都商报记者 辜波

新闻推荐

外逃官员有多惨?有人背枪替武装组织巡山 有人潦倒客死异乡

12月9日是第十四个国际反腐败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采访了部分省级追逃办负责人,请他们讲述追逃追赃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和场景、曲折与艰辛。该文提到“百名红通人员”张丽萍,因怕被发现,隐姓埋名17年,...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