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安全,叫“温情而缜密” 疾控、医院、社区,从三个维度观察成都编织的艾滋病防控网
明天就是12月1日,这个日子,叫“世界艾滋病日”。
与往年一样,每到这个时候,成都日报《健康成都》都会去关注这个疾病、这个患病群体以及与这个疾病打交道的人。
艾滋病防控仍是个严峻的问题,成都市疾控中心提供的一组数据表明:
从2017年1月到10月,成都市新报告艾滋病疫情传播途径以性接触传播为主,异性性接触传播占77.5%,同性性接触传播占19.3%;年龄分布以50岁以上构成最高,占45.8%;其他年龄段18-24岁组占9.6%;25-49岁组占44.1%。
严峻的防控形势让我们不能不持续提高警惕。因此,与过去单纯关注某一个群体不同,今年,我们准备从疾控、医院、社区三个不同的纬度做一次整体的观察与描写。
因篇幅所限,我们不可能做得全面,但从点滴故事当中,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线条,从防到治再到管,成都,用一种温情而缜密的思路默默地倾注着力量。
要知道,你所得到的安全,除了每个人的自律,或许有很大部分来自于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
医院
跟医生一起坐艾滋病门诊
11月24日,星期五。一大早,我就赶到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市传染病医院)。他们不仅是全省唯一的传染病三甲医院,而且是艾滋病定点医院以及艾滋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也就是说,这里,在四川,他们是最权威的艾滋病治疗机构。
这天,我穿上白大褂,戴上口罩,跟医生一起坐半天门诊。我只能做个默默的旁观者,看医生如何与病人交流,看病人如何表达自己的疾病。从步入门诊时,我便被带入了一个与其他医院完全不同的氛围。
候诊区,只能听到脚步声或偶尔的咳嗽声
门诊是从8:30开始的,医生还没有开诊前,感染科候诊区已等候了很多患者。我经常出入成都各大医院,其他医院的候诊区人声喧哗,但这里却异常安静。
病人戴着口罩,默默地坐在椅子上等待叫号。他们有的是亲人、朋友陪同来的,有的是自己来的。即便有人陪同,彼此间几乎很少交流,整个就诊区因此静得只能听到脚步声,或者偶尔的咳嗽声。
每个人以沉默的方式维持着良好的医疗秩序。诊室门随时关闭着,在上一个就诊者没有出来前,或者医生还没有按响叫号键之前,不会有人唐突地推门进入找医生,大家都以一种默契的方式维护着彼此的隐私或者尊严。
病人与病人,病人与医生,都达成一种默契
与病人之间达成的默契一样,病人与医生也达成了一种默契。
我坐在专家胥建中身后。一个病人离开,另一个病人进来,坐下。这是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他轻轻地将检查单递给医生,胥建中看了报告,说:“你需要换药了。”病人点点头。胥建中在电脑键盘上敲击,输入处方,他提醒说:“这个药吃了有点头晕。”病人又点点头,说了声谢谢,拿着处方转身离开诊室。
又进来一个人,是名中年男士,同样,没有过多的言语交流,开药并提醒:“这个药有副作用,可能要拉肚子,有什么情况,随时回来就诊。”
这或许是与其他医院看病有着巨大不同的地方,很多病人不会详细描述自己的症状,跟医生反复唠叨。胥建中对我说,这些病人都是老病人,是定期回来检查并调整治疗方案的,“检查单上有明确的各项指标,比如CD4(人体免疫系统中的一种重要免疫细胞)、病毒载量等,并不需要详细问诊,除非出现了各种并发症需要详细查体问诊。”胥建中说,对病人、特别是老病人,没有必要将艾滋病三个字强调出来,“尽管是一对一看病,但他们仍需要我们用一种默契的方式去呵护他们脆弱的内心。如果病人需要更多的倾诉与交流,就在诊室对面,有个为志愿者开辟的办公室,那里有更专业的人能够帮助他们。”
医生除了治病,还需要给病人传递信心
跟诊的中途,我换到了另一个专家的诊室,他叫王宗正,很年轻的一名专家。
“今天周五,病人相对少些,如果是周一到周四,可能连跟你说话的时间都没有。”王宗正说,刚离开一个病人,是一家4口一起来的,老人60多岁,患了肺癌,在别的医院住院,被查出是HIV阳性。在这里的复查确认他是艾滋病感染者,“对于这样的初诊病人,我们交代的就要多得多,要回答他们各种各样的问题。”
他说,老人的其他3名家庭成员主动接受检测,幸运的是,他们都没有感染,“他们就问,一起吃饭会不会感染?天天一起生活会不会感染?”对于患者家属问到的问题,医生有义务全面解释,“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就那三种: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一起吃饭,同在一个盘子里夹菜,通常不会感染。万一感染者有牙龈出血,不经意把血粘在筷子上了呢?这不能完全排除,可这样受到感染的几率堪比中500万大奖。不过我必须跟他们强调,最好要做好防范,特别是不能共用牙刷。”
在接诊过程中,有个不到30岁的感染者是来做确诊的,一次高危性行为,让他感染了艾滋病。在王宗正面前,他表现出的是颓废与绝望,他说:“突然之间,我觉得人生没有方向了。”王宗正明确告诉他:现在的观念,艾滋病是一种慢性病,通过规范化的抗病毒治疗,是可以过接近健康人的生活的。
“一次说教式的安抚或许效果并不明显,所以我们每年会开展多次由艾滋病患者、感染者参与的活动,用实际的例子来传递信心,很多接受治疗的患者都得到信心,积极地配合医生进行抗病毒治疗,从而帮助他们走出内心的阴霾。”王宗正说,医院里除了医生要充当心理咨询师的角色,还有志愿者团队以及医院自己培养的心理咨询师帮助他们,“医院所做的这些,不仅仅是为了让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更重要的是以他们为源头,尽力去切断传染源。”
疾控
把“沉”在民间的AIDS“挖”出并管理起来
市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控专家何勤英给我提供了一个采访对象,她说:“成华区疾控中心在艾滋病的发现和管理上是做得最好的区(市)县之一,你可以去做一次访问。”
抵达的时候是下午两点多,光线从窗户照进来,投射在艾滋病科的格子间。一对母女正在跟工作人员交流着,她们身后的沙发上坐着一个老人,他神情木然,从头至尾没有说过一句话。
他们离开后,工作人员才告诉我,老人是名新发现的艾滋病人,“他肺部感染,去医院看病,各种抗生素都压不下来,一查,才知道是艾滋病。”于是,他被医院通知到市疾控中心去完善管理资料,“只有完善了资料,才能享受到国家免费的抗病毒药物以及每年200元的交通补贴、治疗前200元的减免费用和其他的补贴。”
科室主任罗英告诉我,发现艾滋病人或感染者有多种途径:各医院验血时验出来的、孕检时发现的,或者常规体检时查出来的,以及自愿检测咨询时发现的等等,“为了做好防控,自2007年开始,成华区疾控中心就开始扩大监测面,主动去发现艾滋病人或感染者。”她说,2007年,整个成华区只有一个艾滋病自愿检测点,到现在已有8个点,“到明年,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要建自愿检测点,只要有过不洁性行为,都可以去做个自愿检测。”
除了自愿检测点,成华区如今有19个快速检测点,覆盖了辖区的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在的试纸检测准确率可达98%左右,一旦发现,立即就纳入管理网络。”
罗英说,成华区疾控中心自2009年便成立了工作团队,建立了“以社区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区疾控中心为技术支持”的社区艾滋病综合防治新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不仅尽可能地把“沉”在民间的艾滋病人或感染者发掘出来,而且,通过“社区一体化”随访管理模式,将治疗与随访有机结合起来,有效解决了病人治疗与随访管理脱节的问题,及时处理在治病人的机会性感染和毒副反应等情况,提高了病人生活质量。
罗英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孩,在生病时验血,被查出感染艾滋。追查父母,原来是通过母婴传播感染的,“孩子的妈妈一同被管理起来,同时我们循线追踪,跟她有过密切关系的人都要接受检测,从而切断传染源。”
成华区所建立的模式以及防控是卓有成效的,该模式在国际国内的艾滋病领域影响巨大,多次受到国际组织及国家、省、市的充分肯定,获得了如国际艾滋病联盟“2014年社区行动减少伤害项目最佳探索奖”及省、市防治工作先进奖等诸多奖项。但罗英说,防控艾滋的道路是持续而漫长的,“我们一直在努力,目的是达到90%的感染者被发现出来并管理起来。”
社区
用爱去打开闭锁的心
成华区双桥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员工孙良娜每天都要浏览几遍疫情网,她是专职管理辖区艾滋病患者或感染者的工作人员之一,而疫情网站是他们发现新患者的主要途径,“先发现,然后接触,让新病人变成老病人,长期跟踪他们的抗病毒治疗,充分地把他们管理起来。”
孙良娜的办公室很小,放满了各种宣传资料,一排柜子,里面装的是国家免费提供的抗病毒药物。尽管场地狭小,可对辖区艾滋病人或感染者来说,这里却是一个可以交心的温馨场所。孙良娜说:“我们会严格保护他们的隐私,除了跟踪他们的治疗外,我们用热心和爱心去帮助他们摆脱内心的困扰。”她说,好的社区管理,才能有效遏制传播。
新的艾滋病人或感染者被医院发现后,会通过疫情网上传至疾控部门,为了及时有效管理,疾控会将他们的资料通过疫情网下传到相应的社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人员立即介入。“大部分人都很配合,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领取抗病毒药物,但还是有些不那么配合的,我们明白他们内心的遭遇,必须让他们知道,他们并没有被歧视或抛弃。”
有个近60岁的大爷,孤身一人生活。当他在医院被确诊为艾滋病感染者后,他向一个最好的朋友倾诉,没想到那个好朋友立即远离了他,让他备受打击。“他多次明确拒绝我去探访。”孙良娜说,“他知道不服药的后果,但就是不愿意服。”有一次,大爷患了结核病,孙良娜去看望他,终于见上了第一面。大爷发现,孙良娜这个小姑娘确实很贴心,闭锁的心终于慢慢打开了。
这个夏天,大爷做了复查,需要到疾控中心拿复查报告,他身体不好,孙良娜就主动提出去帮他拿,“那天气温很高,我回来的时候背心都湿透了,大爷被感动了。”自那后,他们成了朋友,“他有什么困惑都告诉我,而且开始认真服药。”
孙良娜说,不论是这个大爷还是其他人,“他们最怕被人歧视,做这项工作,必须要有爱心。有时候周末或者半夜他们需要帮助时,都会打电话给我。”她的工作很细,除了日日监控疫情网,自己还建有一个病人管理文档,哪个病人需要复查了,哪个病人该去医院调整治疗方案了,她都会提前通知,管理非常清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马昆说,正因为管理细致周到,除了搬离这个辖区的,“没有一个失访的人员。”本报记者 邓晓洪
新闻推荐
本报讯(祝箫记者粟新林)昨日,成都MCN机构发展大会暨产业园区启动仪式在蓉举行,标志着成都首个聚合MCN机构、自媒体人集中办公、创作、产业化运营的全新互联网产业园区——成都MCN产业园正式落户武侯...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