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熊猫金刚”它还顽皮地趴在成都IFS的摩天楼顶 它的“创作爸爸”已经走了 美国艺术家劳伦斯·阿金特4日去世,享年60岁

成都商报 2017-10-13 02:59 大字

劳伦斯作品:成都IFS外墙上著名的装置熊猫

“大熊猫和成都,再熟悉不过的关联组合。但当一只巨大的钢铁大熊猫攀上成都最新商业地标IFS的外墙,缓慢而微妙的化学反应在这个城市发生。”2013年12月,当成都IFS又高又滑的外墙上攀上那只著名的装置熊猫时,媒体是这样形容它带给公众视线的化学效应。美国艺术家劳伦斯·阿金特的“大熊猫”,以一种公共艺术的形态为自己发声,同时,也为成都、为IFS发声——其广而告之的意味是如此张扬而特别。

而就在当地时间10月4日,劳伦斯去世,享年60岁。消息在丹佛大学官网上得到确认,当地媒体报道,事发时劳伦斯或正在接受一场手术。目前劳伦斯的具体死因和细节尚未披露,道格拉斯县验尸官办公室表示,相关信息披露时间取决于后续调查进展。

高15米、重13吨,成都IFS楼顶这只凭借着独特爬墙造型和憨态可掬外形而爆得大名的“熊猫金刚”,劳伦斯是靠什么思路创作出来的?

超级吸睛 “熊猫金刚”爬上商业大楼

走进每一个中国城市的机场,你都可以找到售卖中的大熊猫造型纪念品;来到大熊猫的故乡成都,它的形象更是以不同的方式时刻挤进视线。所以,当策展单位为当时全新落成的成都国际金融中心(IFS)策划开幕艺术展览,邀请常驻美国的艺术家劳伦斯·阿金特创作一个大熊猫公众艺术装置时,人们不禁困惑:大熊猫,你还能如何?

说起这个策展团队,不得不提2013年的一起著名公共艺术与商业结合的事件:香港维多利亚港上的大黄鸭。它的创始人与海港城策划了这起成功的公共艺术营销,大黄鸭随后在中国不同城市迅速发酵。这次,地点换了成都,但策展单位、巨型公共艺术品、西方艺术家、九龙仓(IFS与香港海港城共同的母公司)等共通点都引人思考,策划者是期待再创造一次类似(或更大)的成功?

这只如金刚一样爬上大楼的巨型大熊猫,高15米,重13吨,基本以钢铁制成,四肢中有三肢固定在建筑物外墙上,快要翻越建筑物到达7楼的平台,平台上等待它的是“雕塑公园”内多件由何多苓、周春芽等国内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品。当时的报道称:“相对雕塑公园中的那些长期摆放的作品,这只巨型大熊猫只是短期装置,从开幕起保存约5个月,之后就会拆除。”而实际上,由于劳伦斯的这只熊猫太过有名,几乎成为成都市中心的一个标志性装置物件,至今还顽皮地趴在IFS的摩天楼顶。而他的“创作爸爸”,却已经去世了。

标题直接 “我在这里!”这里是成都!

劳伦斯更接近于“被选中”进行一次命题作文。对于为什么选定大熊猫这一题材,策展团队的想法是“为这个城市而设计”:“也许中国每一个城市都适合以大熊猫作为创作题材,但大熊猫对于成都来说是最顺理成章的,这是它的家,我们要做的是为这个城市而做设计。”他们希望借大众对熊猫的认同感,将商业地标与艺术融合,策展属于这城市的公众艺术装置。而接受“命题作文”的艺术家则希望让大熊猫为自己发出一点声音,宣示自己在这里(成都)的存在,并赋予艺术装置值得深思的社会意义,让我们思考自身的存在,也对城市发展繁荣进行反思。作品标题简单直接:“I Am Here(我在这里)”,大熊猫在这里,这里是成都!

制造这样一只大熊猫耗时约3个月,从最初的钢铁支架与单片到焊接组装,再到上色,最后被装置到建筑物外墙上,有一段纪录片呈现了整个过程。

作为成都最繁华商业区春熙路的延长段,这只巨型大熊猫从一开始就与成都人的生活产生密不可分的关联,劳伦斯将此看作艺术创作的一部分:以公共艺术品构建一个大众与艺术之间的平台,制造一种对话与关联。“它的内容比它的造型更有力量,而且如果你喜欢,你可以提供机会让人们融入这个作品,不论它是好是坏,它都已经是成功了。”劳伦斯当时说。

创作思路 “放大”让寻常事物变得新奇

“如果艺术可以表达一种联系,那么它就可以触动他人。”2013年年底,首次受邀到成都为地产做装置,劳伦斯选择了最具成都特色的“熊猫”元素。“我要突破人们观赏熊猫的常规视角,让熊猫来窥探人类。”劳伦斯如此诠释他的创作理念。

随后他跟一帮成都的青年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有了一次座谈。“一只熊猫趴在楼顶,好像在偷看什么。”成都蓝顶青年艺术村的艺术家董瑾,第一次看到这只熊猫,还是觉得有点意思。平日,人们习惯观赏住在动物园里的熊猫。如今,这只熊猫却顽皮地出现在闹市街头。劳伦斯说,他将项目命名为“我在这里”,也是想透过熊猫反问人们:“嘿,难道我不应该出现在这儿吗?”

而在另外一些艺术人士的眼中,这只熊猫不过是又一只“大黄鸭”。“将寻常的事物无限放大,就会产生一种魔力,这是艺术家惯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艺术系的梅雪莲老师曾这样表示。

由荷兰概念艺术师弗洛伦泰因·霍夫曼所创作的巨型大黄鸭艺术品,风靡全球。巨大是大黄鸭最为显著的特征。在荷兰,大黄鸭身高5米;在中国香港,其身高达16.5米。劳伦斯也表示,他就是想通过“放大”来刺激人们的眼球,以此赢得关注。据悉,劳伦斯的这只巨型熊猫艺术装置重达13吨,相当于约104只成年大熊猫。当时劳伦斯还告诉记者,设计之初,他依据熊猫的体形计算出基本数据,再构建3D的技术模型,这样制作出来的熊猫雕塑线条不是特别流畅,但也因此呈现出一种“残缺”美,给了人们思考的空间。成都商报记者 谢礼恒 陈佳曜

实/地/采/风

毛茸茸的熊猫被抽象化:

硬朗而骄傲,动态又真实

劳伦斯与大多数人一样,是从动物园开始接触熊猫的,怀抱着“大熊猫是可爱的”印象。但当他需要在成都创作一只大熊猫时,他反而开始思考,也许这里的人们已经厌倦大熊猫了,“也许是时候让我们去注入新的能量,让成都的人们有能力再去欣赏大熊猫了。”成都商报记者当时也参加了劳伦斯的媒体见面会,并与他一同前往雅安碧峰峡,在最接近大熊猫的地方讨论他最新的大熊猫艺术装置。

在碧峰峡山脚下的一个农家乐里,他分享了自己的艺术理念。他谈到熊猫内部将采用钢结构支架,表皮采用上千块三角形构件来制造熊猫的抽象效果。为什么叫“I Am Here”,劳伦斯说,“正是考虑到对熊猫的保护,我才让熊猫自己向人们宣称‘我在这里\’,向人们宣示自己的存在”。后来,在工作人员的安排下,他还与碧峰峡大熊猫基地里面的熊猫亲密接触。穿上白大褂,劳伦斯抱着一只未成年的熊猫笑得灿烂,他不停高呼“It's cute!(它非常可爱!)”他还向记者描述,大熊猫的毛摸起来并没有想象中的柔软,而是又硬又长。

于是,熊猫“毛茸茸”的形态被抽象化成由一千多个三角形组成的表面,大熊猫变得硬朗而骄傲,动态又真实。让大熊猫背对着马路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是一种冒险,劳伦斯希望这能让观者产生一种震荡,让成都人心生疑问,继而用其他方式去探寻这个熟悉的符号背后的深层意义。

确实,这只巨型熊猫以不同的形式在人们之间传播。当下,“约在大熊猫下等”已是社交新语境;外地游客也会慕名前往仰望这只国宝。四川省商业连锁协会会长冉立春曾指出,“2012年以后,春熙路商圈60%左右的消费者来自外地”。巨型大熊猫的影响随着这些消费人潮蔓延开来,成都人乃至许多中国人都重新对大熊猫关注起来。

新闻推荐

全国人大内司委来川调研切实保障家庭弱势群体权益

本报讯(记者徐毓蔚)记者昨(11)日从省人大获悉,全国人大内司委调研组一行近日来川,就《反家庭暴力法》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并于10月10日在成都召开座谈会,听取四川省的情况汇报。反家暴法颁...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