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给基层体育一次礼遇我们的承诺即将兑现 “我爱成都·未名体育人士”评选活动,将在年底的成都市全民健身运动会总决赛上进行颁奖

成都商报 2017-10-11 02:04 大字

李联(左)以球会友

今年1月10日,“我爱成都·未名体育人士”评选在成都东郊记忆正式启动。在启动仪式上,成都市体育局副局长何荣波表示:“成都体育的发展离不开众多默默奉献的基层工作者和参与者的付出,没有他们,就没有成都体育现在的成就。过去,聚光灯大都属于那些奥运冠军、职业运动员,真正的基层体育工作者却难以进入大众的视野,我们欠他们一次礼遇。”

正是基于这样的初衷,成都商报联合成都市体育局,推出了此次“我爱成都·未名体育人士”评选活动。从今年1月到11月,成都体育的基层工作者和参与者都可以通过自荐或者推荐的方式,参加此次评选。比如默默奉献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热爱运动并起到良好示范作用的普通市民、成都重大体育活动及赛事的志愿者等。

“这次活动,就是给成都的基层体育工作者和参与者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让市民不再把目光只对准那些高光运动员,而是真正关注这些中国体育的脊梁,讲好他们的体育故事。”何荣波当时表示。

自“我爱成都·未名体育人士”评选活动启动以来,不少基层的体育工作者和爱好者参与到评选活动中来,而成都商报也对其中的一些人物进行了采访和报道,让这些普通人的体育故事被更多人知道。

参选的人中,既有代天森、成建华这样普通的乒乓球教练,也有王婕这样免费教大家跳广场舞,获得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舞蹈老师,还有日本人大城晋、乌干达人亨利这样在成都追寻体育梦想的外籍人士。在成都,有太多这样一直默默付出的基层体育工作者,他们用自己的坚持,为大众体育默默奉献。

今年年底,在成都市全民健身运动会总决赛上,成都市体育局将为其中的佼佼者们颁发奖杯和证书,表彰他们为成都基层体育做出的贡献,让习惯了平凡的他们站上舞台,接受掌声,这也是对他们多年付出的一次回报。

同样在为成都基层体育默默付出的你,不要谦虚,赶紧自荐吧!

或者你身边也有为基层体育默默付出的他,不要吝惜,推荐他吧!

重拾毽球 重回健康

他让毽球火遍成都各大公园

毽球,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项既熟悉又陌生的运动,大家都接触过,但在大型运动会和电视上却难以见到它的踪影。不过,在望江公园、人民公园、新华公园等成都各大公园,经常能看到一群人踢毽球的身影,而李联和他的朋友们长期在这些公园免费教人踢毽球,将这项运动推荐给更多普通市民。

如今,李联有了一个官方头衔:成都市毽球协会秘书长。这是一个由一群喜爱毽球的普通人发起成立的协会,从去年7月正式成立以来,他们不光教人踢毽球,还组织活动与比赛。李联的梦想是,让毽球成为成都人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

因工作结缘 从敷衍到热爱

1986年,19岁的李联中专毕业,进入成都机车车辆厂工作,捧上了外界羡慕的“铁饭碗”。在这个4万多人的厂子,李联工作的铸工车间有300多人,除了上班以外,工人们还会有很多娱乐活动,毽球就是其中一项。

“当时厂里面搞运动会,工会主席就让我加入了毽球队,但我那时对这项运动并没有什么感觉。”李联回忆说,那时候他更喜欢足球,不过因为良好的脚下感觉,他踢起毽球来也是得心应手。李联和工友们经常利用下班时间进行练习,水平提高很快,但实际上,李联对于毽球这项运动并不喜欢。

“刚开始踢毽球就是敷衍,当成任务在完成,直到两年后才真正开始感兴趣。”两年里,李联和工友们参加了大大小小很多比赛,其中在全市比赛中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每个人差不多有10元奖金,那时候一个月工资也就30元左右吧。”屡战屡胜给了李联很大的成就感,他也开始体会到这项运动的魅力。

一度暂别 偶然机会重新拾起

捧着一个“铁饭碗”舒适地过完一生,是当时很多人的选择,原本李联也是这样想的,直到1997年,李联的女儿即将读小学。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教育环境,李联意识到,换一个工作,挣更多的钱,对于家庭来说非常重要。经历激烈的思想斗争,李联辞去了“铁饭碗”,进入了保险行业。

从保险公司的销售人员到部门负责人,毽球逐渐被李联淡忘,而他的体重也一路飙升,最重的时候超过了180斤。为了减肥,李联进过健身房,还尝试过骑自行车和健步走,但都效果甚微,“这些运动都太枯燥了,而且只有我一个人,很难坚持下来。围着公园走了三圈,坚持了一段时间都没什么效果,感觉非常无奈。”

直到2013年,一次在新华公园散步的时候,李联偶然看到一群大哥大姐正在踢毽球,这也勾起了他的回忆。很快李联就加入了他们,虽然体型已经大变,但他的脚下功夫还在,踢了20分钟就已经出了一身汗,“那种感觉非常通透,而且并不会觉得枯燥。”这一次和毽球的重逢,点燃了李联的激情,“就像中了毒一样,接下来我每天都去,两个月的时间,我的体重从180斤降到了160斤,‘三高\’指标也降下来了。”更难得的是,李联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

以球会友 发起成立成都市毽球协会

如今,李联自己做起了生意,时间也更为宽裕。每天晚上他都会去踢毽球,并且因为毽球结识了很多朋友。“我一位朋友50岁了,经常住院,但又查不出个所以然。从2015年开始,他跟着我踢毽球,现在是又能吃又能睡”,说起踢毽球的好处,李联如数家珍。除了自己踢以外,李联还经常去各大公园免费教球。

随着身边踢毽球的朋友越来越多,李联和朋友们合计,能否成立毽球协会,拥有一个正规的平台,进一步推广和普及这项运动。通过专业的咨询和准备,在成都市民政局和体育局的支持下,2015年9月,李联和他的朋友们发起了成都市毽球协会的成立准备,最终在2016年7月正式成立成都市毽球协会。这是一个完全由普通爱好者成立的非营利性专业体育组织,成立一年多来,会员已经从十几个人涨到了500多人。

如今,李联担任成都市毽球协会秘书长,会长则是72岁的蒲炜良。说起蒲炜良,这更是一位超级“运动家”,年过古稀了还从成都一路骑行到了漠河,而他也是一位毽球高手。李联说,“他可以连续颠毽球超过40分钟,很多二三十岁的小伙子都自愧不如,这也证明了毽球这项运动是老少咸宜的。”

身份变了,李联却不忘初心,那就是让毽球这项运动受到更多人的喜爱。“希望在各个公园的空地上,都能看到人们踢毽球的身影,”李联说。成都商报记者 李博

“我爱成都·未名体育人士”评选活动细则

主办方:

成都市体育局、成都商报社

报名时间:

2017年1月10日至11月

报名对象:

●成都体育的基层工作者和参与者,比如默默奉献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热爱运动并起到良好示范作用的普通市民、成都重大体育活动及赛事的志愿者等;

评选方式:

●根据收集到的报名信息,先由网络投票选出50人候选名单,最后由专家评审团投票选出10名未名人士当选者;

报名方式:

●a.关注“成都运动家”微信号,在对话框进行推荐;

●b.邮箱:823515545@qq.com;

推荐注意事项:

●a.需填写推荐人相关信息,包括姓名、电话;

●b.简要填写被推荐人的相关事迹。

新闻推荐

把康复路铺到村民家门口

□本报记者左杉9月28日早上7点30分,家住成都市青白江区的徐大姐一大早就打开文具店门做生意了。看着忙前忙后的徐大姐,很难想象两个月前,她曾因患乳腺疾病而痛苦不堪。好在发现及时,她在青白江区人民...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