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签约看病 居家养老 这个乡的老人有福了

四川农村日报 2017-09-30 04:33 大字

健康扶贫

让爱与“医”同行

□罗冬梅 本报记者 左杉

9月22日一大早,家住青白江人和乡三元村十组的黄婆婆就起床了,今天是人和乡卫生院廖小蓉医生前来探视她的日子。

“养老院看不了病,医院养不了老。”一句话道出许多子女在照顾年事已高父母时遭遇的无奈。为解决老人养老和就医两大难题,从今年6月开始,成都市青白江区人和乡试点推行60岁以上、家庭困难、独居、或者半失能以上的老人与家庭医生团队“整体签约”。该举措整合了企业、医院等各方资源,将健康体检、基本医疗、康复训练、养生养老、健康教育融为一体,是探索“医养结合”的农村养老新模式。

缺人缺钱缺措施农村养老难题日益突出

黄婆婆今年68岁,患高血压已有7年,3年前因高血压引起偏瘫,治疗出院后,一直在家休养,到哪儿都需要拄拐杖。“到城区有30多公里路呢,她出行又不方便,到城区做康复训练,真是不敢想!”对此,黄婆婆儿子也很无奈。

“娃娃们都外出打工了,我既要照顾爸爸,还要管孙子,孩子们只是农忙时节回来帮工两天。”家住人和乡南岳村的张大爷今年61岁了,本来已到了颐养天年的年龄,但自从5年前他父亲瘫痪后,张大爷就开始了陀螺一般的生活。“我从未考虑过把老汉送到养老院去,但照顾一个瘫痪在床的病人,没有专业医护知识,还真不行。今年夏天,我已经特别小心了,但是他还是得了褥疮。”说到这里,这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子留下了眼泪。

青白江区人和乡距成都35公里,距离青白江城区32公里,是毗河以南地区纯农业乡镇。像黄婆婆、张大爷父亲这样的老人,人和乡共有225名,其中22名为失能或者半失能老人,分散居住在各个村 (社区)。“在人和乡,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使辖区空巢老人、独居老人逐渐增多。作为辖区的医疗机构,人和乡卫生院承担着提供医疗服务的职能,但养老方面却没办法做到。以前,我们考虑过引进一家专业的医养结合养老院,但高额的养老院费用对于农村百姓不是很实际。”人和乡政府相关负责人坦言。

定时定点定人员为老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

“黄婆婆,今天感觉怎么样?”9月22日下午,廖小蓉依约来到黄婆婆的家中,她首先了解了黄婆婆服用高血压药情况,然后给黄婆婆进行了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指导,“除了常规康复训练,还可以试着手抓力、脚蹬力。”

随后,廖小蓉骑车又来到86岁康婆婆的家,为康婆婆测量了血压。康婆婆自去年丈夫去世后,一直独居,针对最近早晚气温变化大的情况,廖医生再三叮嘱老人早晚要多穿点儿衣服。

今年6月,人和乡政府与该乡卫生院、居家养老服务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决定以家庭医生签约工作为载体,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家庭医生、残疾人精准康复等工作与居家养老服务相结合,升级家庭医生服务内容,通过医养结合的形式,定时、定点、定人为老年人提供贴心便捷的居家养老、健康管理服务。

“目前,我们家庭医生服务采用个性化套餐方式,定期为老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如果老人有医疗和养老的需求,我们将联合居家养老服务公司,定期为老人提供做饭、打扫卫生等养老服务。”人和乡卫生院相关负责人周女士表示。

同时,在探索医养结合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的主动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人和乡也花了不少心思。

今年7月,人和乡卫生院进行了以生活照料、技术护理为主的居家养老服务培训。“通过学习,不但会‘医\’,而且学会了‘养\’,清楚了如何提供什么样的居家养老服务,才能让服务对象满意。”廖小蓉表示。

人和乡利用 “医养协作”合作项目,整合医联体内的康复专家、居家养老服务公司的护工人员等各方资源,一起走村入户上门提供医疗和护理服务,为辖区内签约老人进行理发、洗脚、做饭、打扫清洁卫生、康复训练等服务。“目前,我们做到每周上门两次,下一步,我们将逐步推广到每天上门服务。”周女士表示。

新闻推荐

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贾康:发展新经济 成都可以“守正出奇”

观点守正出奇“守正,讲的是有效市场,政府首先要充分尊重、顺应乃至敬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出奇,是讲政府要有为和有限,但并不是简单套用发达经济体政府已有的经验,必须在中国的国情、西部的...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