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一架乐器
乐霆(艺术家,现居成都)
很喜欢《梭罗日记》。本是无事时消遣的,但在各种间隙中翻看它,每次都有欢喜的感觉。
梭罗1862年病逝于康科德城,终年44岁。留下日记39卷,自1837至1861年。我看到的这本《梭罗日记》是一个篇幅非常短小的选本。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有表象和本质,而往往本质是潜在的,也许永远不为人知。但也有一些明媚的东西,本质和表象是那样接近,融洽地结合在它们身上,比如梭罗。日记中记录了梭罗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他热爱大自然,崇尚简朴生活,并身体力行。日记的大部分内容是对自然的描述——丛林与湖畔是他经常出入的地方,植物和动物(主要是鸟类)是他最为关注的事物。
凡是描绘自然的段落和语言,我几乎都是喜爱的。那个世界真是太美妙了,他观察入微,倾情投入,他的热爱也感染了我。我常常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跟随他度过一小时、一天、一个季节甚至是一年。这期间他看到很多别人不在意也看不到的事物。春日第一只麻雀,一片灌木栎树的叶子,一小块绿苔,一只下蛋的龟,鸟与牛蛙的叫声,湖水、睡莲的香气……都令他迷恋。
他看到和感到的美好,绝大多数人也许永远都不会察觉和发现。他在1850年11月19日写道:“有一次,我在瓦尔登湖旁边一个密林里找到一颗玉米粒,它被藏在一棵松树所生的地衣的后面。这棵树和我的头一般高,不是乌鸦藏的就是松鼠藏的。这里距离玉米地至少有一英里远。”除了他,谁会在意这颗玉米粒呢?
一个人的内心到底能承载多少东西呢?有些人用来承载痛苦,而另一些人则承载欢乐。在梭罗身上,我看到欢乐才是人最高超的本领。整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世界就是一架乐器。触动它就会得到极大的愉悦。”
译者在《后记》中谈到翻译梭罗日记时若想保持良好的状态、取得理想的效果,手边需要以下“装备”:一份新英格兰的详细地图、一本介绍新英格兰的画册、一本北美植物志、一本美国爱鸟人手册、梭罗的生平著述年表……理想的译者还需要有梭罗那样对大自然的崇敬、敏感和挚爱。
想想看,如果在望向每一朵花,每一片叶子时,能够叫出它们的名字,把它们分出彼与此,该是多么快活的一件事啊!
对生活方式的自觉选择和对人生价值的自我肯定,是梭罗生命中最重要的信条。而将这一信条贯彻始终,则需要以一种旁若无人的方式。以前和人探讨过“旁若无人”的问题。说得轻巧,但做起来太难了。我怀疑自己可能是所识众人中最旁若无人的一个,但非常多的时刻,我根本做不到真的旁若无人。即便我们不重视看得到的观众,可是也无法真正忽略那些潜在的目光。它们针对的并非具体的人,而是我们自己的意识——我们一旦望向这个世界,就必然要迎上别人的目光。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满怀热恋,就不能真的旁若无人。所以梭罗也说:“我平生所赢得的最大的赏识,就是有人问我在思考什么并倾听我的回答。”自我是纯粹的,但纯粹的自我必然要与这个世界交汇。如何找到自己真正的出口,也许比旁若无人更重要。
所以,所有的旁若无人都是相对的,是我们望向这个世界的目光。
有时候,比如说这几天,对写作会产生诸多想法。比如厌倦,比如需要,比如如何隐晦地表达而不为人知。需要一种旁若无人的方式,却苦于已经知道了那么多词语、规则。还有,当我们藐视众人时,我们也并非绝对地快乐。日记或许是一种折中的方式。梭罗说的“我不必为日记而生,可是在日记里我为众神而活”,或许与此相关。但他的另一句话也同样对我产生了作用。他在1851年12月17日的日记中写道:“利用每一次机会,就当是你最后的机会,用笔来表达你自己。”
或许,我也该这样想。
新闻推荐
刚学会走路的小男孩,将手中的奶瓶递给了正在执勤站岗、保卫马拉松比赛的特警,这暖心一幕被周围人拍下来,光是“平安成都”微博上,就收获超过8000次点赞,342万人阅读。昨日下午,成都商报记者辗转联系上...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