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六态合一 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

成都日报 2017-09-20 01:29 大字

为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提高法治创建活动群众参与度和获得感,成都市司法局、成都市民政局根据司法部、民政部相关部署和“七五”普法规划,按照“六态合一”工作要求,制定系列措施要求全市进一步加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

搭建“家门口”法律服务平台

按照“高效便捷、方便群众”的原则,完善村(社区)法律服务工作室功能,落实“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实行驻村(社区)律师姓名、照片、联系电话“三公开”制度,确保便民法律服务联系卡进门入户,驻村(社区)律师群众知晓率达85%以上。

着眼于满足法律需求旺盛的村(社区)和相关重点部位,推动“社区(村)法律之家”建设,立足村(社区)开展法律服务和协助刑罚执行,发挥出社区(村)法律之家法治宣传平台、人民调解平台、驻村(社区)律师服务平台、网络法律服务平台、社区矫正和刑释人员帮教平台等作用。

建设“嵌入式”法治宣传阵地

按照“环境协调、易学易懂”的原则,依托便民服务中心、居民院落、生活广场、街心花园、步道等,进一步完善法治宣传栏(橱窗)、法治广告(视频或文字)、法治文化雕塑等“微普法”阵地,确保群众住家周围500米见法治元素,1000米见法治文化阵地。

按照法治大讲堂“7+3”计划要求,完善村(社区)七项法治宣传设施,即村(社区)法治大讲堂(法治学校)、普法信息公告栏、法治宣传栏、法治报架、法治图书角、法治电影播放点、法律服务热线公告牌,着力提高基层普法工作的能见度。

开展“互动型”学法用法活动

结合村(居)两委会和村民小组长、居民楼栋长、村(居)民代表会等村(社区)集体议事、民主决策工作会,实行常态化的“会前学法”制度,使基层会前学法成为惯例。每个村民小组培养一名“法律明白人”,结合群众需求开展普法志愿者活动,加强对来蓉务工人员的上门普法工作,帮助来蓉务工人员依法维权。

组织开展群众广泛参与的法治文化主题活动,通过“一村一室一广场”每月开展不少于一次的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专题性的法治文艺演出每年不少于一次),将法治节目融入“千场文化惠民演出下基层”、全民阅读、公益电影播放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系列“身边事说身边法”活动。

实施“人性化”重点人群管理

加强村(社区)刑释人员帮教安置工作,深入开展“亲情帮教大走访”,每年走访不少于4次,收集整理并与村(社区)一起帮助解决刑释人员的实际困难。每月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开展不少于8小时的学习教育和社区服务(“双八”活动),做到有方案、有内容、有记录、有效果,确保社区服刑人员参加率达100%。

建立特殊人群法治教育档案,落实对社会闲散青少年、有不良行为青少年、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农村留守学生、流浪乞讨青少年、受艾滋病影响青少年“六类”特殊群体的帮扶性法治教育。同时,结合辖区实际有计划对下岗职工、流动人员、外出务工人员开展各类法治帮扶行动。

健全“自治化”基层民主制度

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健全村民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确保村(居)委会及其下属组织和所有需要民主选举产生的群众性组织产生程序合法,村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和三级治保网络健全,村三级调解组织网络健全。

民主管理规范有序,村委会依法按时换届,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按期召开,严格实行“一事一议”制度和民主决策制度,村务公开制度健全落实,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合法产生,无侵犯村民合法权益的内容。民主监督推进有力,每年开展一次民主评议,群众满意率达到90%以上。

构建“邻里亲”和谐社会秩序

优抚安置、养老扶幼、扶贫助残工作有效落实,无村(社区)干部违法违纪,无因村(社区)账目不清和村务不公开而引发的案件;社会治安良好,村(居)民能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村(社区)居民和睦共处,实现“六无”良好局面。持续开展“文明守法双好”(好市民、好家庭)评选活动。村(社区)容村(社区)貌绿化、美化、净化、有序化,车站码头、道路交通、居民院落、市场经营等规范有序,体现节约、美观、规则、可持续发展原则,辖区居民幸福感高,推动形成良序善治的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

本报记者 晨迪

新闻推荐

“网络安全宣传周”走进美丽校园 为孩子撑起网络空间“保护伞”

网络安全宣传周校园日主题活动走进盐道街小学“我承诺,做一个网络文明少年!”庄重的宣誓,把网络安全理念种植在了同学们心中。昨日上午,一场特殊的班会课在成都市盐道街小学举行,该校在2017年成都市网...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