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打造“一街一品一特色”生活环境 谋划城市公共新空间 成都高新区创新社区治理,夯实和谐宜居生活城市底色

成都日报 2017-09-15 03:48 大字

宜居高新环境优美的铁像寺水街绿水崇德园再升级

城市的核心是人,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细的城市管理和良好的公共服务,是城市工作的重头。

当前,成都开启了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壮阔征程,城市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9月2日召开的全市社区发展治理大会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成都市将围绕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为目标,大力实施老旧城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特色街区创建、社区服务提升、平安社区创建“五大行动”,不断夯实和谐宜居生活城市底色,让市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高品质和谐宜居社区的蓝图,如何一步步变为现实?在城市发展新的历史阶段,应探索怎样的社区发展治理新路子?

全市社区发展治理大会之后,成都高新区一马当先,加快推进老旧城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特色街区创建、社区服务提升、平安社区创建,为城市业态注入新的活力,助推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把改善辖区人居环境、打造特色精品街区、畅通街区街巷“微循环”等作为民生工程中重点谋划的内容,打造了象南里、铁像寺水街、崇德园、吉泰路等一批传承历史文化基因、融合现代时尚元素的特色精品街区与背街小巷,并持续发力,探索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符合特大城市治理规律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新路。

打造精品开放街区 古韵时尚街区“象南里”开街

据史书记载,成都早在西周即已得名:“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这座城市因其三千年的历史传承,造就了极具包容性的文化风格。

悠久的历史与飞速发展的现代经济、高科技的碰撞,让因产业经济迅速崛起的成都高新区,渐渐孕育出新旧交融的城市面貌和生活旨趣。

让人放慢生活脚步的铁像寺水街、科技产业汇聚的吉泰路、老成都味道的崇德园、延续乡愁的火烧堰……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成都高新区已聚集一批传承历史文化基因、融合现代时尚元素的特色精品街区。

近期,在成都高新区万象南路699号,一片富有精致古韵的街区悄然出世,再次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成都高新区特色街区增添新内涵。

“象南里这个名字源于我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万象南路。我们希望打造一个与周边环境的现代风格完全不同的古韵时尚街区,它身处城南中心,背靠高端楼宇和住宅区,在鳞次栉比的湛蓝玻璃幕墙间,留下青砖绿瓦的倒影,让古朴与现代碰撞,彰显一种独特的商业气质。”象南里项目投资方佳辰资本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象南里的古朴风格,是在成都独特的传统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

随着城南越来越多的高端住宅、写字楼、商业体落成,围绕万象南路,以誉峰、南城都汇、中海城南1号、仁和春天国际花园、润富国际花园等为代表的新一代高端区域已然成形,中海国际、银泰中心等高端写字楼、商业体相继开业,高品质现代生活的逐步呈现,正在不断重塑高新特色的城市面貌和文化格调。

此外,象南里街区业态的定位,也十分符合成都人的生活秉性。街区与庭院式的休闲生活是老成都自古以来熟稔的生活方式,这样的业态,在作为现代化新区的城南尤其少见。象南里韵味十足的中国传统里弄建筑形态,不仅为城南再添一条人们喜闻乐见的特色街区,也继铁像寺水街、崇德园等一大批精品街区之后,再次为成都高新区“生活城市”的氛围增色。

老旧小区换新颜 改造公共空间造福市民

街巷是城市之窗、百姓之路,于细微处展示着城市的形象和品质,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成都高新区芳草街街道年底前将启动沙子堰、瑞升步行街等项目打造,让街巷成为居民走出家门便可触及的城市风景。

作为上世纪90年代的老旧院落,沙子堰项目将涉及12个院落的街巷改造,分别位于东巷和西巷。“针对沙子堰社区休闲空间不够、社区特色风貌不够的特点,规划改造总体采用怀旧的生活场景,在街道入口处保留高大乔木,随地形设置合围休息景观平台,利用红砖和绿色植物使整条街道装点出丰富层次。”在芳草街街道背街小巷改造项目设计方负责人罗丹看来,沙子堰东、西巷将营造古朴成都味道,利用巷内宽阔的人行道设置高低错落的休息长廊和合围空间,让居民在家门口圈地而坐享受生活。

“沙子堰东巷一号院原来有一块800平方米的绿化带也将利用起来,后院花园植物补栽,地面铺装透水路面,设计成健身通道,把饭后散步的居民引入健身步道。”罗丹说,以特色座椅、铺装、花池树池为点缀,为宁静的小巷增设富有特点的休息空间。让沙子堰东、西巷融合成院落大家庭,把沙子堰东、西巷打造成在满足行人通行通达、舒适度的同时营造行人的愉悦感。改造设计方向是川西民居风,结合芳草街街道蓓蕾社区整体风格,给人亲近和谐的感觉。

而瑞升步行街改造工程则是让荒废游园再次焕发新生。瑞升步行街位于芳草西二街和芳芯街之间,长度220米,平均宽度33米。规划打造后的瑞升步行街,将把广场空间还给居民使用,让市民通过步行街两头入口广场,进入花园通道,天气好时,市民坐在天景游园里享受一缕阳光的惬意。

慢行系统串联社区、公园、绿地 崇德园再度升级

背街小巷,即城市主干道后面的小街巷,虽“背”而“小”,却是社区居民生活的大舞台、大空间,关系到市民的生活舒适度和幸福感。成都高新区通过畅通街区街巷“微循环”,让城市慢行系统有机串联社区、公园、绿地、交通场站和公共服务设施,畅通织密城市“毛细血管”。

古朴的长廊,起伏的石阶,栽满的花草,面对面式的长椅,走进崇德园二期,很难想象这条精致的长廊仅仅是肖家河沿街的一条人行通道。如果说崇德园一期是最具老成都味道的特色街区,那么崇德园二期则更像是铺设在马路一侧的休息地。

“没改造之前,这里就是一条普通的人行道,有时候遇到高峰期人流量较多,会显得比较拥挤。”市民李秀珍告诉记者,崇德园二期位于肖家河沿街一侧,是走进、走出肖家河的必经之路,遇到交通高峰期,在这里上下车的人和路过的人很多,原本的人行通道无法满足这么大的通行量。

“为了在马路边给居民营造一个舒适宽敞的休憩地,去年年末我们就开始了崇德园二期的改造提升工程。”肖家河街道办城管科工作人员李琦介绍说,崇德园二期环境风貌改造工程包括河道沿岸立面改造、地面改造、河道栏杆改造及新建廊亭、廊桥建设,总面积3000平方米,全长500米,完全按照肖家河沿街的走向布局,在增加文化性的同时完全保障街道的功能性。“改造所用的材料以旧木为主,其目的就是利用旧木的残缺感、破损感,展现出街巷的历史感。在沿街设计上,采用交错曲折的阶梯式设计,架设1.6米宽的两座小桥,横跨河两岸,连接河道两岸居民的日常生活。”

据了解,崇德园二期环境风貌改造工程项目是成都高新区以肖家河街道为试点,探索通过“四二五工作法”推进“小街区规制”,打通城市内部“微循环”的基层尝试。“二期工程改造在设计时增加了合围白墙,让街道不只是一个通行的地方,更多的人能在合围白墙里停驻、休息、发呆、下棋。”街道办相关负责人说。 本报记者 缪琴 宋妍妍 文/图

新闻推荐

美国格罗方德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业务发展部资深主任李卫宁: 成都正发展成为中国西部 最重要的产业中心和投资热土

我们在成都签约了总投资90.53亿元的格芯12英寸晶圆项目,这是我们公司在全球投资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生产基地。目前项目进展顺利,接下来将逐步启动设备搬迁工作,预计2018年底将可以投入量产。之...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