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陈蓉:民族之美 世界认同

成都日报 2017-08-29 01:52 大字

陈蓉和撒拉族的小朋友

本报记者 吴亦铮/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手记

当下电影市场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那就是以票房论英雄,而且单位越来越大,令人咋舌。有人如此形容,“10亿刚起步,20亿马马虎虎……”且不论这种态度的对与错,但至少是不健康的。对一个国家来说,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文化是多元的,并不存在高下之分,而电影作为文化的载体,也应该是多元的。

在多元化的背景下,自然有大众也有小众。在以票房为成败标准的今天,一些小众电影在生存的空间上自然倍感局促,但这种小众电影所传递的文化内涵,却往往能得到世界的共鸣与认同。所以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在国际电影节上荣获大奖的,往往是一些小众甚至名不见经传的电影,而那些斩获票房无数的商业大片,却常常敬陪末席甚至无缘奖项。《永远的绿盖头》就是这样一部小众电影。

平心而论,《永远的绿盖头》在国内知名度确实有限,比起当下炙手可热的几部商业大片来说,甚至可以说默默无闻。但正是这部小众电影,却走出了国门,在万里之外的南美洲得到了评审和观众的认同,并斩获了拉巴斯国际电影节2016年度最佳故事片奖。这部由成都文创企业拍摄的电影,也无意中开创了几个“首次”,它是四川和成都本土企业拍摄的影片首次获国际大奖,也是中国电影首次登陆南美洲并荣获大奖。

一部没有著名导演、没有豪华明星阵容的中国电影,为何能够击败国际上众多参评作品,斩获国际大奖?带着疑问,我采访了《永远的绿盖头》总制片人陈蓉女士。

至于获奖原因,陈蓉的一番话让我颇感认同,“对外国观众来说,国内著名的导演,当红的明星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在他们眼里都是陌生人。而文化上的共鸣,才是打动他们最重要的原因。中国有着优秀悠久的文化,融合了56个民族文化的精粹,对影视作品来说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对于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中国文化都有着足够的吸引力与感染力。这才使得远在万里之外,文化背景完全迥异的南美国家能够对我们电影认可和喜爱。”

提要

一个并不为人所熟知的少数民族,一段荡气回肠的刻骨之恋,一家成都本土文创企业以此为题材拍出的《永远的绿盖头》,走出了国门,在南美洲拉巴斯国际电影节斩获2016年度最佳故事片奖。该电影的总制片人陈蓉也成为中国首位走上南美洲拉巴斯国际电影节舞台的最佳女制片人。面对荣誉,陈蓉说,“对于外国观众来说,国内著名导演、大牌明星并非是吸引他们的原因,反而是中华文化中的精粹和美好,更能唤起他们心中的共鸣。正是这种认同,让我坚定了将更多中国文化之美带给世界的决心。”

嘉宾

陈蓉,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制片班,目前任成都影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电影《永远的绿盖头》总制片人。该电影在南美洲拉巴斯国际电影节荣获2016年度最佳故事片奖,这也是中国电影首次登陆南美洲并荣获大奖。

对话

把中国的文化拍出来,带出去

记者(以下简称记):当初为什么会选择拍摄《永远的绿盖头》这种类型的电影?

陈蓉(以下简称陈):主观上来说,我从投身影视行业到今天,差不多20年了。对目前国内影视行业的现状,我有一些不认同和颇多遗憾。一方面,国内目前受到国外影视文化的入侵比较严重,主要是受好莱坞电影和日韩电影的影响比较大。这种以电影为载体的文化入侵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精粹没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近十年来,因为受票房“文化”的影响,国内许多导演和公司都将精力放在拍摄商业大片上,而对文艺片不感冒。这就造成了我国优秀文化在输出上不足。所以我一直期望能够尽自己的能力,把我们中国的文化拍出来,让它们走出去。

客观上确实也是一个机缘,2014年,我们公司接到了个任务,是由国家广电总局、中国作协和国家民委发起的“少数民族电影工程”,精神就是多拍少数民族电影,让国人特别是青年一代了解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不仅能够拍自己喜爱的电影题材,也能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尽一份力。

黄河河谷里撒拉族的故事

记:为什么会选“撒拉族”这个不为人所熟知的民族?

陈:你也说了,撒拉族是一个不为人所熟知的民族,正是这样一个不为人所熟知的民族,你不觉得才应该宣传,才应该让更多人认识吗?当初接到任务后,相关部门发给我一些资料,上面有一个备选的少数民族清单,我就注意到了这个民族。说实话,当时我对撒拉族也很陌生。

于是我查找了很多资料,越了解我越发现,这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民族,他们的祖先来自中亚,有着自己的宗教信仰,独特的民族风俗,极具特色的民族音乐,唯美的民族服装。我发现,以撒拉族为蓝本创作,一定能够创作出极具感染力的文艺片。

当然,我们的编剧也不负所望,用一段支教学者与当地少女的刻骨之恋,勾勒出了一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

记:《永远的绿盖头》这个片名有着怎样的寓意?

陈:最开始定的片名并不是《永远的绿盖头》,而是《河谷绝恋》。因为撒拉族聚居的青海循化、化隆县是在黄河的一个河谷。在实地拍摄的过程中,随着对这个民族了解越来越深入,我们对这部影片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盖头是当地妇女非常典型的民族服装,它有许多的寓意,最典型的是它代表着当地妇女的婚姻状况。未婚的女子可以选择不同颜色的头纱,已婚妇女只能佩戴盖头,而绿盖头是年轻已婚妇女非常典型的配饰。以盖头为影片名,一方面能体现少数民族的文化和习俗,另一方面则能表现影片中撒拉族女子对爱情的忠贞,同时象征着男主角对女主角刻骨的思念。

记:在影片拍摄过程中,有什么让你难以忘却的事?

陈:这个实在是太多了,影片拍摄的一个月中,每天都非常难忘,非要挑几个典型的话,首先我觉得是景美。拍摄地点位于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黄河从这里蜿蜒流过。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黄河是混合了大量泥沙的浑浊水质,但在这里,黄河却是清澈见底的,而且高原上有着极为特别的气候条件,往往在拍摄前一分钟还是晴空万里,马上就乌云密布,继而大雨倾盆,很快又云收雨歇,露出一道极美的彩虹。

其次,我觉得人美。我们的团队非常团结,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拍电影,无论对演员还是工作人员都是严峻的考验,因为高原反应,我就在录制现场昏过去两次。几乎所有团队成员都有不同程度的反应,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大家都攒着劲全身心地投入拍摄。此外,幕后工作人员也非常给力,在高海拔地区车辆无法行进,摄像器材都是他们肩扛手抬运上去的。

此外,当地的老百姓也给予了很多帮助,特别是我们入住的宾馆老板,是撒拉族人,他们非常热情,而且在我们遭遇一些突发状况时,也及时伸出援手,为影片的拍摄出力不小。

来自南美洲的共鸣

记:这部电影的效果大大超出你的预期。

陈:确实可以这样说。虽然还没在全国公映,但已收到了来自各方的好评,特别是在北京首映后,得到了一位在南美工作的同胞的关注,他辗转联系上我,表示想把这部影片翻译成西班牙语,推荐给南美的相关机构。结果影片在当地播放后,效果非常好,出乎意料地入围了南美洲拉巴斯国际电影节,并获得了2016年度最佳故事片奖。

今年这部电影还在继续发力,入围了9月的“加拿大金枫叶国际电影节”和“第26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至于能否得奖,能得什么奖,我也很期待。

记:为什么中国电影能得到万里之外的南美观众的认可?

陈:鲁迅先生曾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几个字很完美地回答了你的问题。南美洲的确在我们万里之外,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都有很大差异,但唯独有一样不仅在南美,放眼全世界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对美的追求。

这种美来自于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中国是一个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国家,在漫长的岁月中,它积淀了非常多的文化因子,包括民俗、音乐、戏曲、建筑、文学等。这种文化的积淀,对世界来说,都是非常独特而且具有吸引力的。《永远的绿盖头》叙述中国少数民族故事,展现少数民族风采,是我国多民族文化体系的一个缩影。南美洲拉巴斯国际电影节举办地玻利维亚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他们国家中也有很多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文化和民俗,在这一点上,他们找到了共同点,同时也被电影的情节与音乐打动。

组委会一个负责人在颁奖时说了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对于我们南美洲国家来说,对中国著名的导演、当红的影星都不熟悉,他们只是一群陌生人。我们之所以把这个奖颁给你,是因为中国壮丽而唯美的文化,这种文化让我们陶醉和喜爱,让我们认同与共鸣。”

在成都做文创 大有可为

记:《永远的绿盖头》后还有怎么样的后续计划?

陈:“少数民族电影工程”一共提供了20个少数民族,我打算用四五年的时间,将这20部少数民族电影拍摄完毕,然后带给国内以及世界上的观众,使我们中国的文化,少数民族的风采,被世界认知,让世界感动。

目前我们正在做下一部电影《鹰笛》的筹备工作,计划9月开机,也是讲述少数民族地区的故事,背景设置在红军长征翻雪山过草地的时代。

记:作为落户于武侯区的影视公司,是否得到了当地相关部门的支持与帮助?

陈:当然,我们是武侯区土生土长的一家影视公司,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武侯区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文创产业作为大力发展的重点,我们公司也得到了武侯区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不仅为我们提供了100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在政策上也提供了许多便利与支持,坚定了我们在影视创作和文化宣传上的信心,也为我们日后拿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带来巨大的动力。

记:成都作为文化名城,在文创产业发展上有何独到的优势?

陈:在我看来,文创产业的发展有着特殊性,那就是对周边环境要求很高。最起码,文创产业的所在地必须要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积淀,你很难想象在文化贫瘠之地能够做出像样的文创产业。同时,这座城市还必须要有较强的商业氛围和便利的交通,这样文创才能形成产业,才能产生价值,才能得到发展和认同。

纵观全国,适合发展文化产业的城市并不多,成都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有数千年的历史,其中每一个片段都是精彩的文创源泉。在文创题材上,成都绝对不匮乏。同时,成都还有着极好的商业氛围,不仅有着诸多优秀的本土企业,还有大量的外资企业看重成都的潜力,在这里落户。因此文创在成都有巨大的成长空间。而成都交通非常发达,也为文创产业走出去创造了便利。

对我们公司来说,立足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优秀少数民族文化,在这一点上成都也是得天独厚。武侯区有非常出名的西南民族大学,56个民族的学生汇聚于此,这一优势在全国几乎绝无仅有。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成都的文创产业不仅优势巨大,而且大有可为。

新闻推荐

用潮流产品征服市场 海马S5青春版把脉年轻

“匠心廿载缤纷未来”为主题的2017成都国际车展在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幕,海马汽车携旗下极具活力的SUV产品——海马S5青春版强势来袭,官方指导价5.98万-8.88万元,搭载1.6L+CVT/5MT两种动力总...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