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与水狂欢:洛带客家水龙舞

四川经济日报 2017-08-25 10:38 大字

□ 余茂智 文/图

在这炎热的夏季,说起水龙,我的眼前便陡然鲜亮起来:在洛带古镇,伴随着阵阵喧天的锣鼓之声,一条条彩色的巨龙飞奔入场,水龙飞舞,人水一色。其后,更有水枪、水瓢、水盆等纷纷加入,阳光之下,古老的街道成为水花飞舞的闪亮世界。游弋的巨龙在水中跃滚翻转,首尾相顾,如蛟龙出水。场面奔放热烈,欢呼之声此起彼伏。

这就是每年七月的洛带水龙节。今年的17届成都洛带客家水龙节从7月开始一直持续到8月末,除了水龙舞及耍水活动外,还有其他文化民俗活动及文艺节目等。作为省级非遗的客家龙舞(包括水龙)及相关的亲水文艺活动,已成为成都近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日益为人瞩目。

洛带:客而家焉

出成都东门不到20公里就到客家古镇洛带了。古镇给人以深刻印象的有两点,一是这里为数众多的移民会馆,如广东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川北会馆等,让人惊叹;再就是洛带本地人的方言,人们将“下雨”念着“落水”,“穿衣”念着“着衫”,“太阳”念着“热头”,称“昨天”为“昨哺日”,称“一日三餐”为“食朝、食昼、食夜”等等。

这种“土广东话”的语音语调与客家语代表的广东梅县话,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这是因为洛带本地居民绝大多数都是客家人后裔。与其说他(她)们是随客家先民来自岭南、赣南等地,毋宁说它们最早源自中原。曾有学者指出,无论音韵声调,以洛带为中心的东山客家话,都与唐宋时期的中原官话比较接近。不管怎样,洛带也因此成为了学术界弥足珍贵的“客家方言岛”。

所谓“客而家焉也”,客家的历史就是一部迁徙的历史。自古以来,客家人一次次地离开中原故土,筚路蓝缕,历尽艰辛,行走在寻找新家园的路上。当北方及中原等地处在不断的动乱之中时,他们却保持了相对的静止,所谓外压内聚,寻根报本,逐步演化为汉民族中既保持中原古文化原态风貌,又兼收并蓄了南方少数民族文化气质的族群。客家有言,“宁卖祖宗田,不丢祖宗言”,而与母语一同虔诚秉承的,是客家人源自中原的文化礼俗传统。

在300多年前的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中,由于洛带地处巴渝古商道上,早在汉时便聚村成街。所以当那些来自岭南、赣南的移民,行走在入川的路上时,自然像一粒粒种子般地落下并扎根于这条入川古商道经过的山林和田野中,客家人以洛带为中心,生生不息,枝繁叶茂。在这些迁徙的族群中,就包括来自江西的龙舞世家——刘家龙。

龙舞:盛于唐宋

龙,几千年来一直鲜活地存于炎黄子孙的心中。这个古老的图腾是华夏民族从古至今不变的精神载体。《尔雅翼》一书中说龙,“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嘎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

因为龙能呼风唤雨,通天入海,善变灵异,征瑞兆祸,数千年来,中国的龙文化也因此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中国民间,老百姓的拜龙是祈望征瑞兆祸、降福消灾,龙舞便是让龙从图腾圣坛上走下来,接上地气,亲和人间,与民同乐。

龙舞(包括水龙舞、火龙舞)习俗究竟兴于何时已无从详考。我们知道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祭龙求雨的文字,到汉时渐有龙舞,不过那时主要是作为一种祭祀和祈雨的仪式,直到唐宋,龙舞方盛,除了祭祀的意义外,也开始成为人们逢年过节一种常见的娱乐表演,并有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说法。

一直以来,舞龙者多为男子,但在四川的龙舞中也有女子队,现在,这方面似乎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如洛带刘家女子龙舞、中江仓山的太婆龙舞等,这些妇女们舞起龙来同样有板有眼,虎虎生威,但人们也有杂言,所谓“母龙上街,诸多不吉”便是如此。不管怎样,在洛带每年龙舞(包括水龙)中,妇女们舞龙时矫健的身姿,也同样是洛带水龙节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刘家龙:豢龙后代

我曾数次专程到洛带宝胜村访问龙舞世家刘家龙。根据《刘氏家谱》和自今仍镶嵌在刘家祖屋堂屋左侧的《示谕碑》记述,刘家自古就开始舞龙,据家谱载,其始祖刘累是夏朝御苑专事“豢龙”的官吏,后因祸率家人从河北唐山,经山西太原、江苏沛县等地辗转迁移到江西上川。

刘累在每年春节之时与族人扎龙而舞,除祭祀先祖宗亲外,也为他曾经侍奉过的主子孔甲帝家族祈福祈寿。久而久之,刘氏家族也就逐渐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龙舞之家。至清康熙年间,刘氏先祖刘立章率家人随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来到洛带,也带来了世代相传的龙舞绝技。

在刘家人的带领下,我来到离刘家祖屋不远的一块墓地,一座“大清光绪十二年”的刘家坟茔的墓碑上镌刻有“豢龙后代”等字样。他告诉我说,清初入川时,因人手少,且艰于衣食,加之家族人心涣散,一蹶不振,龙舞一度暂停。后来入川后,先祖决定恢复龙舞,龙舞凝聚起来的家族力量也让大家共度难关,发奋图强,刘家逐渐成为当地望族,并相继建立了祖屋和祠堂。为警醒后人不要荒废祖宗传下来的绝技,先祖去世时便遗言在墓碑上刻上“豢龙后代”的字样。所以刘家龙一直严谨尊崇着上承古韵的龙舞传统。

民俗专家认为,刘家龙舞较为完整地传承了中国古代龙舞的古朴仪式和程序,像祖先祭祀、土地祭拜、水敬拜、会馆祭献等,从中依稀可见中国古代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的遗风,其中蕴含了客家人对祖先的崇敬与缅怀之情,凝聚着人们趋吉避凶、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

刘家龙入川后,这个上承中国古代龙舞遗风的“标本和活化石”,又结合蜀地民众的文化风俗,配以川剧打击乐,更给人以喜庆吉祥的感觉,不仅享誉成都东山一带,也将他们的家园洛带舞成了“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今天,人们到洛带游什么?当然是那一座连着一座的移民会馆,那看什么呢?当然就是刘家龙精彩的龙舞了。

刘家龙舞主要分为火龙和水龙。正月十五刘家火龙闹元宵,是为祈福;夏日伏旱,水龙大显身手,是为祈雨。不过到今天,舞水龙也与烧火龙一样,除了文化传承外,更成为一方百姓欢度佳节、休闲娱乐的重要节目。

水龙舞:乡村风俗舞

这个夏天,当我再次来到洛带的时候,恰为一年一度的水龙节前夕,因此有幸目睹刘家龙出龙仪式的全过程。首先是龙头们齐聚祖堂祭祖,之后全体舞龙队员持龙祭祀江西客家人所崇拜的“社公”(土地菩萨),到祖屋旁的一个堰塘边祭拜水神后,龙队穿田过垄,游走入镇,再到江西会馆的大殿杀雄鸡滴血,将龙头、龙角、龙目、龙口、龙珠一一点染,以通神祭灵,神附龙体。

之后,水龙上街飞舞。在水车喷洒和人们倾情泼洒出来的水柱、水雾、水花的闪亮世界里,条条蛟龙逐日出水,奔放热烈,“金龙盘玉殿”“龙抱柱”“波浪浮”“龙打滚”“龙摆尾”“快舞龙”“大力圆”等沿自先祖的各种龙舞套路,尽情演绎。

这次参加水龙节,因为没有准备水枪等泼水的家伙,只好远远地在一旁观望。只见舞龙的队伍行进之处,都会引起阵阵的欢呼呐喊。起初,人们还只是用水枪射向那些赤膊上阵的舞龙人和奔腾穿梭、上下腾挪的水龙,后来则是游客间的互相扫射。而镇上的居民是不用去花钱买水枪的,只消在各自的家门口备上一大盆水,然后用水瓢、脸盆尽情地泼洒。甚至有临街的住户干脆将自家的水龙头接上塑料水管,因为“弹药”充足,喷射起来就好像是战场上手握机枪的枪手,那种潇洒的劲头简直不摆了。

水龙飞溅着水花,那些旁边追逐嬉戏的人们全都成了落汤鸡。或许,突然又会有一盆凉水哗啦啦从天而降,转身抬头,那古楼上的一拨客家姑娘嘻嘻一笑,对你说,“淋得越透,财福才越旺哦!”说罢,又有好几盆水同时迎头盖脸地泼来,让人整个身心从上到下彻底清凉。

水龙节上最惹人注目的是舞龙队伍中的一支“女子龙”。这支由刘家媳妇和妇女们组成的龙舞队伍,号称中国第一支女子水龙队。她们一律着红色的短裤和肚兜,健美的肌肤和身材,婀娜多姿,在龙舞之际恰如一道飘逸的红霞,在这狂欢的水龙节上,更是受到人们“以水相待”的隆重礼遇。

丽日当空,水花飞溅,在这一片清凉世界中,蛟龙如鱼得水,人们一浪高过一浪地泼水狂欢。街中间那些奋力挥舞水龙的雄健身影,似乎从历史的深处舞来,穿越风雨,终于在今天舞出了这漫天飞溅的欢乐和这方客家人的盛世激情。

新闻推荐

投资1.87亿美元 川港携手打造大熊猫文化艺术聚落

(记者闫新宇)8月24日,从亚洲协会香港中心传来消息,在川港澳合作周成都建设国家西部文创中心专场活动中,香港稼轩集团旗下稼轩文化投资有限公司与成都市成华区达成合作协议,计划投资1.87亿美元,在成都熊...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