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麻乡约渐行渐远

成都日报 2017-07-30 01:29 大字

邮局的出现,也是一桩新鲜事物。

成都是封闭的城市,一般市民疏于对外交往。有邮局之前,陈洪义办有麻乡约信轿行,业务有代人送信、运送货物及银钱,还备置轿子并招雇抬轿者以供旅客需用。乡约即地保,蜀人对好管闲事、无所不知者叫“乡约”。陈洪义脸上又有麻子,就将自己办的信轿行取了个“麻乡约”的名字,似乎有些自嘲之意。陈洪义善于经营,麻乡约成了川、滇、黔的民间运输巨擘。民国时军阀混战,麻乡约轿夫往往被拉去当壮丁,麻乡约便不再设轿行。邮局出现后,麻乡约经营的信局也逐渐萎缩了。

历代朝廷官方文书,自有官方传递的渠道,清代就由按察司主管此事。民间的信件呢?尽管不多,肯定还是有的。麻乡约的出现,真该在民间邮政史上记下重重的一笔。抬轿挑担出身的蜀人陈洪义,不仅仅是聪明,拿今天的话说,简直就是前卫了:在咸丰年间(上世纪中叶),陈洪义就发明了“特快专递”“挂号信”——他称之为“火烧信”,烧去信封一角,跑信夫头必须火速投递,不得延误;“幺帮信”用油纸密封,还缚上一小木片,信件绝不会丢失或被水浸湿。

到了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官办邮局来了。湖北人杨少荃(开甲)奉北京总税务司邮政总办之命,来成都开办邮政。没想到成都人对邮局的业务甚为陌生,邮局生意寡淡,每周只能往重庆发两次信。官方邮局苦苦撑持,参考麻乡约邮路,又招募麻乡约信夫当邮差。官办邮局越设越多,政府勒令私营寄信行业限期结束。到了20世纪中叶,麻乡约各种业务全部结束了。邮局业务逐渐发展,成都有了邮政总局,官办邮政局的业务不断发展。到上世纪30年代初,西川邮政总局已经下辖99个邮局、400个邮政代办点。1937年新建成的暑袜街邮政大楼,是一幢古色古香的二楼一底的洋楼。

官办邮局毕竟和麻乡约不同,它少了些乡土气,多了些洋味儿。邮局有详细的章程,是英国人李琦帮着制订的。信件、明信片、印刷品、报纸、包裹等的形状、包装要求与收费标准,以及保险费、挂号费等,都有明细规定。对内,邮局的邮路遍及全国;对外,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日本都可邮寄。

邮政总局给茶馆里的成都人增加了不少谈资。邮局的洋人带来了西式信封,它不用糨糊,口水一舔即可黏上,这让成都人很感了一阵兴趣。复写纸、刨笔刀、变色铅笔,都是稀罕之物。可以想象,即便没有政府的勒令,邮路不广的麻乡约要和官办邮局分庭抗礼也不可能了。

邮局带来的是全新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尤其是对于封闭的成都,更是打开了一扇对外交往的门。越来越多的成都人走了出去,外乡人走了进来。世界变大了,有一天成都人发现生活中已经离不开邮局了。

新闻推荐

“一带一路”法律服务协作体昨日在成都成立

本报讯(记者晨迪)昨日,“一带一路”法律服务国际交流合作会议在成都新世纪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召开,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和欧美等34个国家和地区的49家知名律师事务所的74名律师,105家国内大型企业、金...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