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最强”人才新政 择天下英才而用之45岁及以下、本科学历及以上 可选成都任一区域落户

华西都市报 2017-07-25 03:18 大字

45岁及以下、本科学历及以上 可选成都任一区域落户 制图/杨仕成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想玲

先落户后就业!过去一周,成都发布人才政策,迅速刷爆了整个朋友圈。“新成都人”蜂拥而至,这个以包容开放著称的城市,成为更多年轻人安放梦想的最佳去处。

7月19日,成都市发布《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从吸引人才、尊重人才、善用人才、保障人才等多方面,展现了成都“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气魄。从制度设计看,为充分体现成都“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新人才观,行动计划提出了优化人才落户制度、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建立蓉城人才绿卡制度、开展全民技术技能免费培训等12条具体措施,针对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青年人才、高技能人才等不同人才群体构建体系、分类施策。《行动计划》在“鼓励青年人才来蓉落户”的举措中,除了敞开了“学历落户”的大门,更明确了落户政策放宽的另一个群体,技能人才。根据《行动计划》,在本市同一用人单位工作2年及以上的技能人才,可凭单位推荐、部门认定办理落户手续。7月20日,也就是《行动计划》发布的次日,人才落户的认证申请、落户申请,同步正式开始受理。

解读

针对不同人才群体 构建体系分类施策

成都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才办主任彭崇实表示,《行动计划》的“新”主要体现在战略地位、目标定位和制度设计等3个方面。

从战略地位看,一是鲜明提出“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重大命题,并赋予其战略主体地位;二是将人才从支撑要素提升为发展要素,体现出战略部署到哪里,人才工作就推进到哪里;三是将人才改革嵌入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人才引领创新发展。

从目标定位看,一是紧扣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发展目标和产业发展方向,不断聚集各类优秀人才;二是紧贴市场主体需求,围绕产业和企业等用人主体的人才需求,通过创新举措解决其引才难、育才难、留才难等问题;三是紧扣问题导向,着力解决长期制约人才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举措,精准施策。

从制度设计看,为充分体现成都“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新人才观,《行动计划》提出了优化人才落户制度、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建立蓉城人才绿卡制度、开展全民技术技能免费培训等12条具体措施,针对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青年人才、高技能人才等不同人才群体构建体系、分类施策。

推行先落户后就业 鼓励青年人才来蓉

彭崇实介绍,《行动计划》以更开放、更包容、更便利的理念,优化人才落户制度,推行“先落户后就业”的落户政策,放宽落户限制,提高落户便利性,努力打造最具包容性和最具人性化的人才落户制度,鼓励青年人才来蓉创业就业,在蓉落户扎根。

《行动计划》还把解决“蓉漂”安居问题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为人才安居提供了人才公寓、产业新城配套租赁住房和用人单位自建倒班房等多种方式和途径的解决方案。

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成都还提供5年租赁服务和期满优惠购买的方式予以保障;对急需紧缺的技能人才、管理人才等,按产城一体、职住平衡原则配套租赁住房,以租赁的方式向人才开放;对企业技术工人、产业工人等基础性人才,则鼓励企业按城市规划与土地出让管理有关规定自建住房(即企业倒班房),解决基础性人才大批量引进后的住房保障问题,确保让广大“蓉漂”住得上房、安得了家,切实为人才来蓉发展提供好“后勤保障”。

《行动计划》提出,将发放“蓉城人才绿卡”。“蓉城人才绿卡”着力打破学历、职称等限制,根据积分对持卡人分层分类提供住房、落户、配偶就业、子女入园入学、医疗、社保、出入境和停居留便利、创业扶持等服务保障。相较国内其他城市的人才绿卡具有申领方式活、服务项目多、内容更丰富、差异化精准化提供增值服务等创新特征。

落地

人才落户新政首日

356人落户成为“新成都人”

成都提出,45岁及以下、本科学历及以上的青年人才,凭毕业证来蓉即可申请办理落户手续。

7月20日是成都市人才落户新政实施首日,上午9点过现场就已经排起长龙。手续齐全后,仅仅花了5分钟时间,内江籍四川大学女博士曾栌贤成功落户四川大学集体户,成为享受成都落户新政第一人。

“2008年我就来到成都,我很喜欢这个城市。成都的好吃的、好玩的也特别多,希望以后也留在这里。”曾栌贤透露,得知了人才新政后,上午9点过赶到成都市公安局办证中心。“我觉得非常开心,本来以为程序很繁琐,没想到这么快就搞定了。如果手续齐全的话,可能十来分钟就办好了。”曾栌贤因为欠缺无房证明,又跑到房管部门补办,再赶回成都市公安局办证中心。

和曾栌贤一起来的还有四川大学生物质与皮革工程系博士许维星。因为家在江苏,许维星成功在成都市公安局办证中心取得准迁证,接下来要回到户口原籍下户口,再到成都入户。

“从今天来申请、咨询的情况看,大家都比较容易忽视的是本市无房证明。”成都市公安局户证管理局户籍和证件管理处处长高颖莉表示,无房证明指的是《个人或家庭房屋信息记录》,这一信息如果是上单位集体户或人才中心集体户才需要,可以在房管部门进行打印。数据显示,人才落户新政首日,成都市人才落户总人数为356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42人,本科311人。先落户后就业,成都人才新政,对于新成都人的吸引力可见一斑。

人才住房

人才公寓选址 可在地铁沿线布局

据了解,相关部门正进一步研究制定建设方案,确定人才公寓、产业园区配套住房年度需求计划,并明确人才分区域住房规模、套数、套型面积等指标。

实施主体将根据项目点位、规划条件和租售办法等,制定宗地建设方案,明确宗地建设用途、各类房屋建设规模、供应对象、建设标准等内容,明确人才公寓的销售价格、产权持有类型等内容。

人才公寓的品质也非常高,既要“交通便捷”,还要“配套设施完善”。在选址布局时要求进一步优化,精心组织建设,按照产城一体理念和城市综合社区建设要求实施建设,“如在地铁沿线进行布局。”

针对各项功能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如中小学、幼儿园、农贸市场等,可按现有公建配套原则统筹协调、提前安排、同步建设,也可按照土地开发情况安排随带配套项目一并与项目开发和建设,建成后按相关规定无偿移交。小区基础设施配套上则要求各土地整理实施主体将小区水、电、气、通讯、绿化等基础设施与主体建筑配套建设到位。

加大保障力度 鼓励用人单位自建人才公寓

随着大批人才的涌入,如何实现安居乐业?为了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行动计划》加大了人才住房保障力度,为人才安居提供了“人才公寓、产业新城配套租赁住房和用人单位自建倒班房”等多种方式和途径的解决方案。

成都市房管局副局长李涌介绍,成都市目前已拟定《关于建设人才公寓和产业新城配套租赁住房的配套实施方案》,明确了未来五年的建设计划以及每一年的建设任务。

他介绍,为实现人才的安居,加快保障人才的住房需求,将提供四种形式解决人才住房问题:首先是大规模建设人才公寓和产业新城配套租赁住房,其次是在开发的商品房里面按一定比例配建,三是整合现有的存量房产,四是鼓励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自建人才公寓和倒班房。

据了解,目前人才公寓已初步确定20多个点位,正在做规划设计,中心城区已计划今年8月开工一批新项目,“位置都很好,将由政府平台公司实施,确保工程质量。”

实施中坚持“政府主导,市场方式运作”,新增用地建设人才公寓、产业园区配套住房主要由政府组建全资开发公司组织建设,“主要是为了发挥国有企业的引领和带头作用。”

供地保障

三种供地方式 保障人才公寓

为了加大人才住房保障力度,将提供人才公寓、产业新城配套租赁住房和用人单位自建倒班房等多种方式和途径的解决方案。而对它们的建设,成都市从供地上将如何保障?在日前举行的“关于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提升国家中心城市产业能级土地政策的实施细则”新闻发布会上,成都市国土局局长胡斌介绍,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政府主导建设,由政府的平台公司建设,或者政府在出让土地中,附加一些条件,由开发商建好后交还给政府,“这一类人才公寓土地性质属于出让土地,跟普通商品房没有区别,只不过是政府相关部门在人才界定、价格、服务年限上有管理要求。”

第二是鼓励开发商利用获得的土地,修建租赁性住房,用于人才居住,这一类属于商品房用地,属于租赁性的,政府会给予一定补贴。

第三是生产性企业原来有一些工业用地在使用,本单位内部有一些科研、技术人员需要居住,他们可以利用自己原有工业用地,修建一定比例的生活设施,如食堂、办公、研发、倒班房、员工宿舍、人才房等,用于自己的科研人员、生产人员的使用,这一类还是属于原来的工业用地,“对于这一生活服务配套性用地有比例要求,界定是土地总面积的7%或者建筑总面积的15%。”

人才新政 不影响土地供应节奏

自人才新政发布后,开始陆续有人申请落户。在成为新市民后,有不少人可能会考虑购房置业。这对成都市下半年的经营性用地供应计划和节奏有没有影响,有没有相应的措施来进行保障?

“我们一直以来都是比较动态、比较精准地供地。”胡斌说,考虑到上述问题,届时成都市会根据区域的需求来调整供地,“总的计划不会比去年少,具体的操作则会根据市场的状况进行调整。”

胡斌透露,成都一直是按适应市场需求的方式来供地,城镇经营性用地占30%的比例不会改变,“房地产过去还有一些存量,还有低效用地会收回来,实际用于房地产的用地不会减少。”

在加大人才住房保障力度上,将提供产业新城配套租赁住房,在供地上或将涉及相关政策的调整。胡斌透露,目前成都市正抓紧研究政策。

新闻推荐

成都首个“三区融合”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启动

什么叫三区融合街道社区拥有的政策和服务供给、大学校区拥有的教育和理论培育、基地园区拥有的孵化载体等资源有效整合,让创业资源实现共建共享,为创业者打通创新创业服务“最后一公里”。近日,成都...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