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红灯笼 照亮两地新机遇
兰图展示刚制作的灯笼制品。
行走点:金堂+中江
关注点:两地已签订《共建金中灯笼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加快交界地带融合发展合作协议》,示范园总体规划正在编制中,实现抱团发展、融合发展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 文/图
离春节还有一个多月时间,地处金堂县和中江县交界地带的金中灯笼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已处处“张灯”,空气中弥漫着喜庆的气息。别看灯笼小,其中的“门道”可不少。12月19日,记者走进示范园所涉的金堂县金龙镇和中江县永兴镇,了解成德眉资同城化,金中灯笼“落地”并“生根”的故事。
一盏灯 成德交界地把根扎
12月19日,金堂县金龙镇鸿发灯笼厂里工人们正忙着赶制灯笼。给灯座挂上钩、穿上钢丝,制成灯笼骨架,再“穿”上缝制好的灯笼布,贴上装饰物,一只灯笼就做好了。厂区门口,大红灯笼堆放得整整齐齐,把整个厂区映照得红彤彤的。
在鸿发灯笼厂周围,金中灯笼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已具雏形,已落地鸿发灯笼厂、润森仿真花手工作坊等产业。“每年9月至第二年春节后,是灯笼消费的旺季。”鸿发灯笼厂负责人陈洪说,目前灯笼厂日均生产各类灯笼6000多只,出货高达2万多只,全年产值预计在4000万元左右。
灯笼加工,带动了两地百姓就业务工。以鸿发灯笼厂为例,常年吸纳用工120余人,带动周边群众家庭制作1000余户;而位于永兴镇石笋社区的兄弟喜庆灯笼厂有员工 60 余人,每年帮助农民增收50余万元,产品主要销往成都、广州、浙江、河北等地区。初步统计,每年永兴镇到金龙镇务工人员已达上百人。
“ 这 儿 离 家 近 ,一 天 能 挣 个60-70元钱,还能照顾老人小孩。”家住石笋社区的杨晓琼,今年就和儿媳在鸿发灯笼厂上班,感觉比在外面打工还划算。
一只小小的灯笼,是如何将两地联结起来的呢?
“我们都有浓厚的灯笼文化沉淀,灯笼制作从明末清初开始逐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金龙镇手工灯笼走向市场销售,2000年左右灯笼加工、销售开始规模发展,目前从业人员达2000余人,成为金龙镇群众重要的收入增长点。”金龙镇金龙社区负责人介绍。
“天时、地利、人和。”永兴镇副镇长郑玲介绍,“从地理位置看,两地背靠成都都市圈这个喜庆产品大市场,且距离成都经济圈高速路网和青白江铁路港等交通枢纽很近,制作的灯笼销往全国各地,甚至通过蓉欧班列远销海外;从人的因素来看,在成都荷花池批发市场,有很多从事灯笼销售的本地村民,两地加工的灯笼有很好的销售渠道。”
一次融合 产业“痛点”将逐一疏通
在永兴镇七郎村鑫磊农业有限公司灯笼作坊里,7、8个本地村民正在紧张地赶制着灯笼、春联、福字等喜庆产品。
“这段时间每天销售额 1-2 万元,基本上供不应求。”该作坊负责人兰图以前就在荷花池市场经营喜庆产品,但这两年喜庆行业受电商冲击较大,他萌生了返乡经营灯笼生产的想法,如今,他做灯笼加工、厂家直销,一年下来收益不错。
不过,兰图也发现,返乡的路并非一帆风顺:首先是加工场地受限,许多原材料只能跟加工设备堆在一起,较为杂乱;其次是灯笼所需原材料、零配件需要一次次地从全国各地采购,无形之中摊薄了利润。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虽然背靠成都都市圈这个体量庞大的喜庆产品消费市场,但从全国来看,喜庆产业基本分布在河北、广东、浙江地区,四川等地的喜庆产业普遍规模小,缺乏在全产业链上的产业布局,这就导致原材料方面受制于外部供应。
对此,陈洪也深有体会,他告诉记者:“由于灯笼的原材料在四川几乎没有供应渠道,需要到外地购买,工厂所需的灯盘、灯座来自重庆,纱布来自浙江,钢丝、胶水又来自河北,最后在产业园加工、组装,综合算下来,一只灯笼的生产成本上涨了10-15%。”
据悉,为破解两地灯笼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中江、金堂两地已签订《共建金中灯笼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加快交界地带融合发展合作协议》,《金中灯笼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总体规划》也在编制当中,分起步区建设、园区主题建设、远景发展三期,策划包装灯笼文化展示场馆、文化街区改造等10个项目。
截至目前,产业园已与全国20余家灯笼企业达成投资意向,园区用地仍在进一步落实当中。如能成功落地,园区内灯笼企业将实现抱团发展,打造出集灯笼设计开发、灯笼制作、销售和文化传播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走上以灯笼产业为主,相关喜庆产品产业链为辅,延伸发展喜庆服务总部、文化体验、乡村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之路。
新闻推荐
独家揭秘 全市执行案款集中发放4亿元大标的案件 法官是如何执行下来的
一个案子有46个被执行人,资产分布在全国各地,理一下资料就一周,复杂程度堪称成都法院执行难‘之最’。为了查封,我步行4个小...
金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金堂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