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庙街:一个城市与三座文庙
文庙街上的“文翁石室”。
□冯晖 文图
历史上的成都,文庙不止一座,文庙街不止一条。
文庙是用来祭祀孔子的建筑群。在旧时的中国,每一个县级以上的行政区域内都建有文庙。就成都而言,情况更复杂一些。老成都市区内府县同城、一城两县,所以城区里既有成都府的文庙,也有成都县的文庙,还有华阳县的文庙。
古代
三座文庙的故事
成都县文庙在今天的文武路北侧,大概是原来成都26中的位置。
查看1949年的成都地图,可知这里过去有条文庙街,西接铁箍井街,东连文圣街,也就是现在的八一宾馆和成都市公安局门前一带。现在的文武路其实就是原来的文庙街、文圣街和武圣街合并扩宽而成。
成都府文庙在文庙前街,即现在成都石室中学靠东一点的位置。在明代,围绕成都府文庙形成了文庙前街、文庙后街和文庙西街三条街道。在1926 年的《成都中等学校一览表》中,可以看到当时这一带学校密集。在文庙前街有成都联合县立中学,在文庙后街有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在文庙西街有私立成都公学。
华阳县的文庙离成都府文庙不远,在文庙西街的北侧,何公巷西侧。民国时期,这里先后是华阳县立第二女子小学、建本小学、明声盲哑学校、华阳县高中,1949年后为成都27中。从清嘉庆年间华阳县文庙的俯瞰图上可以看到,在文庙的后面有一片建筑群是县学的位置。有趣的是,县学是东西朝向,大门开在东侧,也就是朝着何公巷。从这张图上可知,县文庙与县学虽在一起,但并不是一回事。
将英国人李约瑟于1943年拍摄的华阳县文庙照片和1914年法国人谢阁兰拍摄的成都府文庙照片仔细对比,可以看到,虽然两个文庙主体建筑大成殿的样式差不多,都是歇山屋顶,面阔5间,双层台基带石刻栏杆,但府文庙比县文庙更大,月台也更加宽阔。李约瑟的摄影水平好像比谢阁兰要高一些,拍摄的照片展现了大成殿整体结构状况和更多的建筑细节。
汉代大殿的样子与我们在照片里见到的建筑样式有很大的不同。成都府的大成殿,或者说石室礼殿始建于东汉,气势雄浑厚重。房檐比较低,石柱是方形而不是圆形,柱体下大上小。明末张献忠攻陷成都,大成殿和石室、九经刻石一起毁灭无存。清代重建成都府文庙,在文庙西侧建锦江书院,即石室旧址所在。谢阁兰拍摄的清代文庙,早已不是汉代的样子了。
古代文庙与学校的位置关系有三种类型:左学右庙、右学左庙和前庙后学。成都府学与府文庙、成都县学与县文庙都是左学右庙的布局,而华阳县学与县文庙是前庙后学的格局。左庙右学的形式在成都没有,其代表建筑为苏州府学与府文庙。
近代
四川高等学堂设立在此
让我们一起在成都的街头走走,看看现在的文庙街。文庙西街的西头有一棵巨大的古树,枝繁叶茂。旁边的一家信箱单位已在拆迁。清代四川唯一的状元骆成骧曾居住在这一带。他担任过四川大学的前身四川高等学校的校长,以清廉自守为世人尊崇。清末的四川高等学堂和分设中学也在这一片。中国近代的文化名人郭沫若、李劼人、王光祈、魏时珍、周太玄、蒙文通等均在这里读过书。
旁边的80号是四川省卫生厅大院,里面保存有一栋民国建筑,是成都市第一批受保护的优秀近代建筑。古代的江渎庙就在这里。江渎庙是古人祭江神的寺庙。省博物院的银杏树林里有几尊明代铸造的精美坐像,就是这庙里的原物。
往东,过上汪家拐街路口,就是文庙前街。过去这里老公馆密集,风云人物尹昌衡、大军阀刘文辉、名医曾彦适的公馆都在此。清代名将杨遇春、讨袁大将军蔡锷在成都的故居也在这里。92号院进门右侧的梅花丛中是抗日名将李家钰的公馆。李家钰在抗战时期担任第三十六集团军司令员,英勇战死于河南,这是抗战中继张自忠将军后,第二个战死的集团军司令官。
这些公馆的主人大概早就知道学区房的价值了,因为著名的成都石室中学就在这条街上。
石室中学是中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自西汉景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创建“石室精舍”算起,到现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细心品味,会发现文庙前街许多有趣的地方。街道北侧的地面离奇地高于南侧地坪平均六个梯步。最高处在靠近上汪家拐街一带,笔者用随身携带的卷尺丈量,居然高于路面1.2 米。
一般来讲,古代只有重要的公共设施和高级别的建筑才会有如此高的基础。而现代的普通居民楼不会加大建筑成本抬高地坪高度。可以推断,文庙前街的北侧在古代的确有类似文庙这样的大型公共建筑的存在。
现代
千年名校与美食共存
石室中学附近有家蛋烘糕店,随时都排着长长的队伍。来自绵竹的贺师傅夫妇俩,在这一带卖蛋烘糕有20年时间。原来是摆小摊推三轮车在学校门口卖,现在开店销售,成为远近闻名的成都名小吃。贺氏蛋烘糕馅料有榨菜干、大头菜粒、芝麻糖、炼乳、牛肉臊子、猪肉臊子、肉松、香辣酱、沙拉酱、凉拌三丝、土豆丝、泡豇豆、草莓酱、花生酱、巧克力酱、奶油等20多种,食材让人眼花缭乱,垂涎三尺,欲罢不能。
石室中学的背后是文庙后街。王缵绪的公馆就在这条街上。王缵绪在抗战时期担任第二十九集团军总司令、四川省政府主席。当年齐白石来成都,就住在他家里。王缵绪是川军中的“儒将”,喜欢字画和收藏。重庆三峡博物馆里有王缵绪捐赠的300余件书画珍品。
黄昏,登上文庙后街的楼房,可见这所世界上现存历史最悠久学校的校园景象,灯火通明的主教学楼里,依稀有穿着蓝白色校服的学生在灯下埋头苦读。不知两千多年来,有多少学子在这里挑灯夜战。
1994年,因修建学校体育馆,石室中学内原府文庙大成殿移迁至金堂县。岁月沧桑,文庙街上早已看不到文庙。但只要街道还在,文庙的余音就在街头萦绕。街道还在,故事就总会有人讲下去,这城市的历史也就不会中断或消亡。文庙只是这座城市的象征性符号,它已转化为魂一样无形而有力的东西,继续悄无声息地引领城市前行的步伐。你无法触摸和具体描述,但是,它的确存在。
新闻推荐
本报讯(徐亚平记者陈博)夜晚,民警突然上门,独自在家的女子惊慌失措,前不久丈夫带回来的疑似制作毒品的原料液体还在家中。...
金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金堂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