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券”的故事
1974年夏天,我还是一个不满9岁的孩子。当时流行一种叫“的确良”的布料,穿习惯了棉布衣服的人们,对这种摸着细滑而不起褶皱的新奇布料趋之若鹜,都以拥有一件“的确良”衣服为荣。当时我的家乡城厢镇上的供销社没有这种时尚而紧缺的商品卖,有“的确良”衣服的人家都是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带回来的。后来四川化工厂也有卖的了,但不是人人都能买到。
有一天傍晚,邻居余婆婆来到我家,拿出一个纸包,递到奶奶手中说道:“邹大娘,你托我买的‘的确良’,我给你买到了。”奶奶打开纸包,一叠崭新的蓝色布料展现在眼前。奶奶顿时高兴得眉开眼笑,忙说:“余大娘,太谢谢你了,我就那么随口一说,没想到你就真的买回来了。”原来,这位余大娘在川化帮人带孩子,每次回家都能带点紧俏东西回来,令邻居们好生羡慕,都托她帮忙在川化买些想要的商品。
当余大娘接过奶奶递来的10多元钱清点完毕后说:“钱是对的,但还有两张工资券呢?”“啥子工资券哟?”奶奶忙问道。我听到也一头雾水,平时家里的粮票、布票、油票、肉票等票证我也是清楚的,每月都要提醒奶奶,这月用什么票,好久作废,好多东西也都是由我拿着票去买回来的,可从来没有听说过“工资券”。“工资券就是川化那边买东西用的,这个比钱还重要。你们想办法找吧,我都是借人家的,要还给人家的。”余大娘说完,有些不愉快地离开了。
“哎,早晓得要啥子工资券,我就不买了嘛,她之前又不说清楚,只说她有办法买到的确良。”待余大娘走后,奶奶一个劲地在我面前抱怨起来。“奶奶,你也不要着急了嘛,等幺爸回来,让他去想办法找嘛。”我忙安慰奶奶。晚上,在钢锉厂上班的幺爸回来,听到奶奶说起托人买“的确良”需要工资券事后,有点为难地说道:“工资券是成都市发的,我们城厢镇归金堂县管,没有发过工资券。川化那边属于青白江区,是成都市的一个区,所以他们那里要工资券。妈,你也不要着急,既然买都买了,又退不掉,我想办法找两张就是了。”
没过几天,幺爸好不容易从师兄弟那里要到了两张工资券,这件事情才算过去了。然而,这“工资券”就像是一个烙印一样,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我当时真想不通,为什么城厢镇与川化厂只相隔七八公里远,却有这么大的区别呢?可到了1981年初,城厢镇划归青白江区后,票证又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那个作为成都市人优越感的“工资券”我终究是没有使用过。
后来,越着年龄的增长,我也才真正弄懂“工资券”是怎么一回事。所谓的“工资券”其实就是购货券。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工业日用品物资的贫乏,有的地方就发放了购货券,它是人们购买日用工业品时必须附加的一种限购定量凭证。因为购货券是以工资总额的20%的比例按月发放,工资满20元,才能得到一张购货券,所以,人们习惯将这种购货券称之为“工资券”或“工业券”。对于“大件”和紧俏商品,除了现金外,还必须要有相应的购货券。比如购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大衣柜、“的确良”等商品就必须要有购货券。而价值越大的商品,收取的购货券张数也就越多。
新闻推荐
疫情期间红旗连锁配送中心24小时待命通威太阳能(成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资本市场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4月30日,上市公司...
金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金堂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