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金堂又发掘219座崖墓 古代成都美女居然戴“进口”耳环 精美玻璃耳珰“亮了”
四川金堂又发掘了崖墓。这一次,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一共清理出219座墓葬,从东汉晚期延伸至东晋南朝时期。
“规模比较大。”4月27日上午,考古项目负责人龚扬民向红星新闻记者介绍道,219座墓葬的形制随着时间推移在逐渐变小,随葬物品也变得少而简单。这是因为人们的丧葬观念从汉时的“厚葬”到魏晋时转为“薄葬”,“也和社会经济有关,期间经历了一段战乱时间。”
值得关注的是,墓葬群里出土了两件精美的耳珰,类似于现代的“耳环”。
发掘清理219座崖墓 中小型墓葬为主
据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消息,为配合金堂县蓝光观岭雍景观澜项目建设,2019年3月中旬,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对该项目文物勘探过程中发现了崖墓群。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考古院对该崖墓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东汉晚期至六朝时期崖墓219座。
“是规模较大的一次发掘。”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龚扬民说道。他介绍,崖墓群位于金堂县中兴村七组,其东北侧距中河约1公里,墓葬自上而下共四层分布于浅丘东坡。发掘的墓葬按规格可以分为大中小三类,其中以中小型墓葬为主。
龚扬民表示,大型墓葬为带狭长露天墓道前后双室墓,主室两侧多存棺室,部分墓葬四壁及顶部保存了精美的雕刻,葬具多为陶棺,墓葬主要为东汉晚至蜀汉时期。中型墓葬多为带梯形墓道单室墓,部分主室两侧及后部存长方形龛,少数主室内存原岩石灶、井台等附属设置,葬具多为陶棺,少量墓葬用砖砌长方形棺,墓葬时代主要为两晋时期。小型墓葬多为带短墓道单室墓,墓室狭小,部分墓葬一侧存长方形原岩棺台,多数墓葬未见葬具,墓葬时代多为东晋南朝时期。
出土两件玻璃耳珰
推测系外来传入
“这次发掘的崖墓应当是公共墓地,主要是中下阶层。”龚扬民介绍,墓群出土铜、银、铁、玻璃、陶、瓷质器物600余件,其中以陶器为主,主要有罐、仓、钵、壶、陶俑等,铜器主要有釜、盆、耳杯、灯、镜等,银器主要为镯和指环,瓷器主要为青瓷虎子、罐和盏。此外,铁器有环首刀、削、锄头。“这些是当时主要的农具。”龚扬民说道。
墓群中还出土了两件玻璃耳珰,被龚扬民以“精美”形容。他介绍,耳珰类似于现代的“耳环”,在当时应系女性佩戴。考虑到四川还没有发现过本地生产的玻璃耳珰,“推测系外来传入——一个方向是楚地,那里战国时期就烧制玻璃器了;也有可能来自于南面,和南方丝绸之路等有关。”
他补充说,这还需要对出土的“耳珰”做进一步的成分分析,“墓葬出土玻璃耳珰等器物为研究两晋时期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线索。”
此次发掘的崖墓
随着时间推移,墓葬逐渐变小
此前,金堂县曾发掘有黄天树崖墓群、十里村崖墓群。龚扬民介绍,金堂县出现如此多的崖墓,与地形有一定关系,“崖墓要求沿水开凿,并有浅丘地形。”从此次发掘的219座崖墓来看,随着时间推移,墓葬在逐渐变小,“随葬品的组合也在变少,变得更简单。”
龚扬民介绍,一方面这与人们的丧葬观念有关,“汉时人们流行厚葬,魏晋时薄葬的观念开始流行。”另一方面,丧葬风俗与社会经济也有关系,“期间还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战乱。”
在唐代,尽管崖墓这样一种墓葬形式还能见到,但已经逐渐衰落。龚扬民解释,开凿崖墓的成本较之于砖室墓要高。与汉代人重视死后的世界不一样,唐人更关注活着的时候的生活,“就像现在说的‘活在当下’。”
红星新闻记者 胡挺 彭亮
图据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新闻推荐
□杨晓阳阳春时节的川西平原,处处都是如诗如画的醉人美景,闭上眼,似乎都能看见花团锦簇的胜景,白的、红的、黄的、绿...
金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金堂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