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 | 米寿之年流沙河:一个将历史溶于血液的文学家
编者按:2019年11月23日15时45分,著名作家、诗人、书法家流沙河因病去世,享年88岁。本文为作家李辉写于流沙河老先生八十八岁寿辰之际,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六根”,镜相栏目经李辉授权转载。
文|李辉流沙河
1931年的流沙河先生,米寿了!
流沙河本名余勋坦,一九三一年出生于四川金堂,后来改名为流沙河,一位了不起的奇才。今年,就是这位老先生的米寿了。
一九五七年一月,流沙河与白航等四位年青诗人在成都创办《星星》诗刊,其创刊号上发表了流沙河借物咏志的《草木篇》深受读者青睐。可是,随后反右开始,其中的《草木篇》则被定性为“大毒草”。
那时流沙河还天真的认为这只不过是一场误会而已,于是跑到西安去避风头。但不久就被勒令回到成都接受批判斗争,并立即被戴上了“右派分子”的帽子,时年仅二十六岁。
“文革”结束,流沙河获得平反,开始自己不同形式的写作。1956年流沙河来到北京天安门留影
八十年代,流沙河喜欢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对此颇为欣赏。
余光中先生一九二八年重阳节生于南京。作为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钟情于抒写乡愁,他总喜欢称自己是“茱萸的孩子”。辗转漂泊半个多世纪的人生历程里,从江南到四川,从祖国大陆到宝岛台湾,从求学美国到谋职香港,最终回转台湾。可以说,余光中的人生足迹有如一个不规则的圆,而这圆是残缺的,缺口就是故乡江南。
二〇〇二年的三月,吉林卫视的“回家”栏目与我联系,希望我作为策划人,迄今已有十七年。这一年的清明节期间,我们开始拍摄丁聪、郁风、余光中、冯骥才四位文化人的“回家”。
我请王尧兄联系,“回家”栏目摄制组前往苏州、常州、南京等地,一路拍摄余光中的江南之忆。四月三日晚上,余光中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苏州大学演讲《音乐与诗歌》。整个礼堂内座无虚席,连过道上也站满了前来听讲的学生。
余光中先生关于中西诗歌创作的演讲,时而深入浅出,时而幽默风趣,引起了苏州大学同学一阵阵默契的笑声,在这笑声里,年迈的诗人完成了又一次诗情的回归。余光中来到苏州,拍摄他的“回家”,他在游船吟诵自己的 《乡愁》
也就在苏州的河道上,余光中坐在船上,吟诵自己的《乡愁》。
他和家人的下一个目的地是常州。常州是余光中少年时代成长的地方,这里不仅有记忆中的老宅和往事,还有许多亲友。对余光中来说,最重要的是在常州的漕桥,他要去拜谒母亲的家族墓地。
母亲逝世四十四年之后,再次踏上这块与自己血脉相连的土地,就像带着童年鲜活的记忆,可以说,余光中又回到母亲的身边……
可以说,“乡愁”也是流沙河与余光中的缘分。
二〇〇三年秋天,我带吉林卫视摄制组到成都拍摄关于巴金“回家”的专题片,请流沙河出镜对谈,他带我们走进寓所对面的大慈寺。他瘦得出奇,轻得出奇,走路快而飘逸,担心一阵风如果刮来会将他刮走。
我们找到一处楼阁,他坐在游廊旁的石凳上,阳光把树枝碎影撒落满满一身,与清癯面孔相映衬,煞是好看。摄影师审视镜头,不由赞叹,对我说:“你来看,太有镜头感了!”
喜欢听流沙河先生讲话。我从来都听他讲地道四川话。他讲话语速不快,一板一眼,舒缓有致。他讲究语调,强弱相济,长短搭配,起伏之间形成乐感,如舞台道白一般,听起来,悦耳,舒服,且有趣之极。
回味他的说话语调,是一种快乐。流沙河题赠《高级笑话》 (1)
流沙河题赠《高级笑话》 (2)
对着摄像镜头,流沙河回忆八十年代巴金最后一次回到成都的印象:
“他住在西门外金牛坝宾馆,我们去看他,弄一个椅子让他在中间坐。那个时候说话非常宏亮,大得很,身体很好。”
“我记得一件事情,一个人对他说:你的脸色非常好。……回答四个字:虚火上冲。巴老说这句话,是表明不爱听别人当面吹捧他。我们大家都笑了。”
说到“大得很,身体很好”一句,语速尤慢,“很好”二字,拖着长长的调子,颇有绕梁三日的袅袅余音。“虚火上冲”,他重复了几遍,一个“冲”字,尾音拐弯上扬,再戛然而止。
摄制组是吉林电视台“回家”栏目的,他们都是东北人,事后告诉我,他们从来没有听人讲过这么好听的四川话。方言,却好懂,有味道,普通话难有此种韵致。听流沙河的四川方言开心之极
采访完毕,流沙河带我们穿过凉棚,走进院落里的茶馆,我们喝茶聊天,听他摆龙门阵,听周围饮茶者摆龙门阵,好不自在。
那天,流沙河与主持人对话时,我站在一旁,一边听,一边欣赏。阳光碎影下,听地道方言,看清癯面庞,他坐在那里,仿佛就是一幅成都风情画,四川文化的一张名片:从容淡定,风趣幽默,更有少见的飘逸。
流沙河擅长自撰对联,炼字酌句时见巧思,对仗颇为工整。如将此联送人,再以大楷书写,书法结构谨严,笔锋刚柔相间,获赠者欣喜不已。
一九九三年,他曾送我一副对联:“诵爽快书临沧浪水,拂光明镜观灿烂星。”此联恰可概括他的诗文、思索、人格,带给我的感觉。1993年5月流沙河病愈归家途中
半个多世纪俨然已过,从青年至暮年,由诗而文,由营造渲染诗意而转为解读庄子、说文解字。他挖掘文化传统,却非单纯的怀思古之幽情,他点点滴滴记录历史亲历,更着眼于冷静的反思。
在当今文化界,流沙河的确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文人,一个既入世颇深却又散发出超脱世俗的灵气。
他的诗,不重激情,不重想象力与浪漫色彩,与他的从容、冷静风格相协调,他堪称为“以理入诗”的佼佼者。自然,这“理”是与“情”的拥抱,理、情交融而营造出诗的意象。
喜欢他八十年代所写的《就是那一只蟋蟀》。他在诗的题记中写道:“台湾Y(即余光中)先生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
于是,“蟋蟀”成了他笔下丰富的文化载体。从大陆跳过海峡,落在台北院落的那只蟋蟀,夜夜唱歌。在流沙河的妙思中,蟋蟀的吟唱,从《诗经》一直唱到宋词,从故乡四川唱到台湾。他点染出几千年蟋蟀之唱的浓郁诗意,历史思虑与亲情渲染,尽在其中:
在你的记忆里唱歌
在我的记忆里唱歌
唱童年的惊喜
唱中年的寂寞
想起雕竹做笼
想起呼灯篱落
想起月饼
想起桂花
想起满腹珍珠的石榴果
想起故园飞黄叶
想起野塘剩残荷
想起雁南飞
想起田间一堆堆的草垛
想起妈妈唤我们回去加衣裳
想起岁月偷偷流去许多许多
细节铺陈与具象层叠,委婉之间,融进诗人多少情思?历史的反差就在这样的诗句中,形成了感伤——一种含有历史思虑的抒情。 流沙河题赠《流沙河随笔》 (1)
流沙河题赠《流沙河随笔》 (2)流沙河题赠《十二象》 (1)流沙河题赠《十二象》 (2)
不过,读流沙河印象最深的,不是感伤,而是幽默。
幽默一直被认为四川文化的一大特征。少时看川语版电影《抓壮丁》,一连串因谐音而引发的笑话,让人忍俊不禁。四川人爱摆龙门阵,故事生动处恐怕不只是在于情节,而更在于叙述者是否拥有语言的幽默。
一九八八年,成都《晨报》副刊开设一个专栏,拟名“现代笑话”,由流沙河牵头,提笔设计版式,题签栏目名称,一时云集四川文人,如曾伯炎、王尔碑等,各人写亲闻亲历,热闹非凡,随后,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将之结集出版《高级笑话》一书。由此可见,在四川文人中,幽默是群体性的一大特征。
流沙河写过一篇《尴尬二十四》,其中一则如下:
五十年代初,参加革命,犯了错误,当众宣读自我检查,心头紧,舌头笨,竟将表态句“回到人民立场”误读成“回到国民立场”。听见周围哗笑,急改口,殊不知又错说成“民国立场”,立刻招来痛斥,乃自掴其脸焉。
一时的口误,却将历史转折之际鲜明的时代特征,表现得生动无比。
回忆“文革”经历,不同人自有不同表达方式,流沙河选择了幽默。
以幽默的笑、含泪的笑,面对那一时代的诸多荒唐、荒诞,在这一特点上,流沙河的写作与于光远的《“文革”亲历记》一书,有异曲同工之妙。 流沙河题赠《文字侦探》 (1)
流沙河题赠《文字侦探》 (2)流沙河题赠《庄子闲吹》 (1)流沙河题赠《庄子闲吹》 (2)
流沙河所写《文革故乡怪事记》有一则如下:
用狗头撞领袖:国庆二十周年近矣。某日,我与历史反革命六人奉命搬移一幅毛主席像,像高一丈五尺,斜凭高墙,刚画好的,须移到院中去。六人面向领袖,提抬像框底边。我遂自告奋勇,独立像后,撑抬像框横梁,移到院中,风吹像斜。我思保卫有责,急用贱头死死顶住。终因力弱,顶不住了,像乃从我头上压将下来,轰然仆倒在地。惊魂未定,头颅已洞穿领袖胸部矣!……国庆前夕,这幅毛主席像经多人努力得以升悬于东街丁字口。路过其下,仰视背面,犹见三尺缝合痕迹,令我心悸。
怪事之怪,若非流沙河亲历,人们恐怕会认为这是向壁虚构的荒诞。
幽默从来与智慧同行。流沙河无疑是一名幽默高手,他在《Y先生语录》、《南窗笑笑录》等书中呈现出这一才华,将他称为智者,实至名归。的确,对于有着特殊人生经历的流沙河而言,历史感已成为血液的一部分,落笔之时,自然而然流淌而出。流沙河先生与自己的书
诗歌与回忆录自不待言,即便撰写说文解字之类的小品文,亲历的生活细节也作为历史积累,被他随时调动出来。
流沙河喜欢不同形式的写作。在《流沙河认字》一书,他这样解读“膝与屈膝”:
膝字若作动词,其义便是屈膝。出现于抑字与印字的结构里。篆文抑印二字结构相同,不过一正写一反写而已。恐怕最初本是一字,今之摁字是也。看篆文抑与印都是用爪(手)摁头,使之屈膝。距今四十年前搞文化大革命,这类场景到处都能目睹。
那时被揪斗的各类分子都尝过这苦头,看了这两个字应该“备感亲切”。抑字训摁,好懂。印字也训摁吗?我说可能。印最初是动词,即今之摁,到汉代兴用印章了,才转成名词的。于是一字分化为两个字,一作抑,一作印。抑印双声,可以对转,暗示同一语源。
旁征博引,耐人寻味。一个字,一个动作,也是流沙河人生经历的一部分。于是,学理性极强、易于走向枯燥的语言学范畴的挖掘、解读,也就多了鲜活气息,多了文化的另一种厚重。
《流沙河认字》一书让人眼界大开。谁能想到,他将错就错,把陷入逆境后的那些日子,以苦读《说文解字》来消磨时光,来充实自己。其实,这也是一个智者掌握自己命运的过人之举。
读此书,我不由联想到另外几位熟悉的前辈,他们正是在逆境中靠对知识的钻研而消磨时间,让生命不苍白,不虚度,无意或有意,为日后的文化创造而奠定坚实基础。
文史专家、收藏家王世襄先生,成为“右派分子”后,仍痴迷于收藏与研究,几十年的孜孜以求,才使之晚年厚积薄发,填补文化空白。诗人绿原先生,因“胡风集团”案而被关押在秦城监狱,其间,懂英语的他,又开始借助词典自学德语。
后来,他成为了翻译德国文学的一个权威。翻译家董乐山先生,成为“右派分子”后,在新华社参与创办《参考消息》,业余时间,他以一己之力,编纂出一本《英汉美国生活词典》。
母校复旦大学中文系的章培恒老师,成为“右派分子”后,借在资料室之机,埋头于故纸堆,完成《洪昇年谱》,从此确立自己在学术界的重要地位……
同样的人与事,可以举出许多。他们是生活中的真正强者,不屈服于外界压力,不因陷入逆境而自暴自弃。作为文人,他们有自己的坚韧,有把握命运的方式。
在“文革”期间,因这样一群人的存在,文化才在岌岌可危情形下依然延续着,历史场景才不至于完全被政治所戕害。这是他们的万幸,也是文化之幸。
《流沙河认字》在我们面前呈现的,既是一个博学而精于考据的文字学家,也是一个涉笔成趣的文学家。在他这里,知识、阅历、性情、敏思,互为映衬,交融一体。我想不出,当下中国文化界,还有谁具有这样的综合才能,可以写出这样一本精彩的书。流沙河题赠《庄子现代版》 (1)
流沙河题赠《庄子现代版》(2)
读他对“錢”的解释,才知道其中有那么多的曲折与讲究:
錢(简作钱)这个字,看在眼里,悦在心头。其实一场空欢喜,纯系误会。当初造此錢字,乃指一种起土农具,就是今之铁锹。錢qian锹qiao双声可转,錢即锹也。货币周代取泉,取义于水泉之流遍天下,无处不通。
我们至今还说货币“流通”,正是用的泉水意象。后来以錢字代泉字。王莽复古又用泉字,终归失败。鲁迅日记复用泉字,买书都写用泉若干,以存古雅,亦文人癖好之可笑耳。
《螳螂与蜾蠃》一则,谈螳螂颇为精彩,也最能体现其综合才能:
强本来是虫名,难怪从虫。下面三个强字篆文。第一个是虫名的强,第二个双弓叠合成一弓,表示这是“双料货”,也就是硬弓,即强弓。杜甫诗云:“用箭当用长,挽弓当挽强。”本该用这双弓的强。奈何此字已被废置,只好借用虫名的强。……
《尔雅·释虫》说这种虫爱用腿脚拭擦身上,而米中小黑虫据鄙人的观察,未见其有擦身动作。苍蝇倒有这个动作,但不可能名之曰强。除了苍蝇,螳螂也有这个动作。它不但用腿脚拭擦身上,还用口器三瓣大牙清理双臂,使之洁净灵敏,以利攫捕猎物。螳螂还有一个动作,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每值猎物挡路,行将快速出击之前,它总巍然不动,双臂举高,就像人在打拱作揖,似在祈祷什么。哈,明白了。难怪强又名蚚qi。蚚字从虫从祈省,祈亦声。古人质朴有趣,视螳螂为正在祈祷之虫,所以名蚚。蚚强双声对转,所以互训。
瞧,这里有考据,有参照,有个人阅历,更有细节的形象描述,完全是趣味横生的小品文。骆宾王《在狱咏蝉》题记中有“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一句,他所见的螳螂抱影,或许正与流沙河的观察与描述相近。
螳螂身影,引发困境中人对自身安危的担忧,未曾想到,彼此之间,竟有此种关联。既然如此,我们又如何可以产生成语“螳螂挡车,不自量力”中的那种讥讽呢?
曾见过一张一九八三年诗人们的合影。这一年,中国作协举办“文革”后的第一届全国优秀新诗(诗集)评奖,获奖者艾青、公刘、张志民、李瑛、流沙河、邵燕祥、舒婷、傅天琳等,是人们熟知悉的诗人。第一届诗歌奖获奖诗人合影,左起邵燕祥、黄永玉、流沙河等
与他们站在一起的,还有另外一位并不以诗人身份为世所知的人,他是画家黄永玉,以《曾经有过那种时候》获奖。这是他出版的第一本诗集,也是他第一次跻身于诗人行列。
这也是流沙河与黄永玉的第一次见面,诗将两人连在一起。一九九〇年,作家出版社出版过一本多人合集《讽刺幽默诗选》,两人均入选其中,可见其诗风有相同之处。
二〇〇八年,吴茂华大姐给我来电,询问黄永玉先生近况和地址,欲与之联系。她先驰信问候,后又趁赴京机会亲往万荷堂探望。
时隔二十多年,黄永玉与流沙河终于有了一次精彩的通信。
十月十九日,黄永玉致信流沙河,其中写道:
我在北京常常想你。只是失脱了地址。遇到四川来人,和你不识但知道你,只告诉我说:“没听说他死!”就算这混蛋话,也让我快活至今。你身体如此不堪,而能活得如此大方,这是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精灵式的活法。历尽艰辛,人鬼不分的生活,(还存在怕不怕死的问题吗?)从动物学角度上,生命极限上来看,研究你,极有可能让一个科学家端回一个诺贝尔奖。
从茂华来信上知道你在搞古东西,我也略有所闻,是觉得可惜和不赞成的。我曾开玩笑地说过,画家不可不看书,但不可多看书,书看多了,很有可能成为理论家的危险。你危险不危险我不晓得,但为你的散文和诗可惜是我的心情。或者也不尽然,出现一种世上绝无仅有的鬼声啾啾的理论又未尝不是一种奇观?
我觉得我的画不怎么样!就好像鲁迅讲丑角在台上高叫失火引得观众大笑一样。叫得越急,笑得越厉害。但我要靠它养活家人和另外的行当,只好陪着大家大笑而葬身喜剧之火之中。
你们喜欢我就画,并且念念有词说:“放松!放松!莫紧张!”老实说,画画上,我的劳动态度算好的。一位反右后不知下落的亡友说过,“劳动若可以改造思想,牛老早成思想家了”。我只是劳动好,不甘心空耗光阴,怕对不住饭。
我从小也苦,漫长的苦,但不能和你比,和你比,就显得卑下。我那时候是由于抗战,跟广大的民族受苦,有民族自豪感陪着;和你的那种身受的东西不一样。
求主,求菩萨,求摩罕默德让你长命!过得人样一点!2019年6月5日,95岁的黄永玉与《八年》精装本合影
十一月二日,流沙河回信写道:
你总是使我吓惊,算来聆听謦欬仅有两次,使我吃惊却有四回。第一回是二十五年前,领了奖章下台坐在堂厢,我问奖章上两个V并成W是何意思,你说W.C.随口而出,脸不带笑,真是庙堂下的老怪物,专长解构神圣。
第二回是拜读杂感一篇,你说一副手套是办十个人的学习班,四川话说这个老几的肚皮太滥了,只有山精木魅才想得出来,如此转弯入彀的比喻。
第三次是前不久屏幕上见你在地上抱膝打滚。天哪,这样的文人我还是初次目睹其放诞如阮咸的巢饮和龟饮,我一辈子从未有过如此不仪之举。第四次是前日下午拜读四尺横幅“共此灯烛光”的巨画,惊讶不忘旧雨,都什么年代了啊,还这样看重友情。小老弟我的灵魂如撞钟轰轰回响许久。久耽于人伪,殊不料黄大哥有此一杵撞来,要想不吓惊岂可得乎?
我再有九天就是七十七岁满了,比大哥小几岁,世故倒比大哥多,真该忏悔哟!难得见到少小离家闯荡江湖阅人多矣八十几了犹怀赤子之心如大哥者。我比你只小几岁,经历却短了很长一截。上世纪四十年代,你就泅入人海了,我那时却呆在中学校做老夫子学生,完全不懂社会。
入五十年代,进报社,转文联,在成都混到老。八十年代热得可怕,满目光明歌赞改革,后来才察觉我正唱得劲起声高之际,他们也不通知我一声,都悄悄跑出去先富起来。接着又是……,心伤透了,胃疾气翻才想起去找庄子投诉,若不是漆园叟开导我,恐怕真气死了。给自己赌了咒再不去凑热闹,两届作代会都告假不去了。我一生软弱胆小没出息,复何言哉。
久别的黄永玉、流沙河两人,谈往事,谈近况,点评对方,惺惺相惜。一来一往,纸上好一番“较量”。用“较量”一词形容,是说两人把信写得潇洒而风趣,颇有摆开擂台,高人过招,各显才情的阵势。
流沙河书赠黄永玉一幅对联:“天命难知须率性,人生易老要开心。”率性,开心,这正是两位幽默之人相似的生活态度。文人相知的深浅与否,有时其实并不在于来往的多少。书画互赠,往来通信,是佳话,也是证明。流沙河、吴茂华夫妇与黄永玉的2016年的猴年挂历合影
我与流沙河先生有些交往,却一直欣赏与敬重。前两年,我出版一本写湖南人的书,书名为《穿越洞庭,翻阅大书》,也是请流沙河先生为之题签。
今年春天,我请米寿的流沙河先生题写“看云斋”,颇令我感动。
适逢流沙河先生米寿,特草就此文,以作恭贺。
写于北京看云斋流沙河题赠《穿越洞庭,翻阅大书》
流沙河先生题赠:诵爽快书临沧浪水,佛光明镜观灿烂星
流沙河先生题赠“宁静致远”米寿的流沙河先生题赠“看云斋”
新闻推荐
云顶山资料图片金堂县云顶山,峰峦秀拔,林木葱郁,霞卷云飞,被称为蜀中名胜。其最负盛名的是画龙点睛张僧繇的洗墨池和南宋状元...
金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金堂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