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兵 打过上甘岭
佩戴着军功章和纪念章的张家帮
张家帮的军校毕业证书复印件
张家帮的立功证书
8月24日一大早,记者来到位于金堂县赵镇观音山村的攀成钢金堂分公司的职工宿舍。在老旧的宿舍楼下,迎面走过来一位身着灰色短袖、蓝色运动裤的老人,他就是曾在朝鲜战场浴血奋战的老战士张家帮。如今,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仍然容光焕发。
16岁踏上艰难行军路
1951年5月的一天,上级到金堂县黄家公社征兵支援抗美援朝运动,张家帮(以前名叫张家邦)的母亲听闻消息后连忙跑去田里告诉还在忙活的儿子:“娃儿,上头来招兵了,你赶快去看看。”“要得,你在屋头等着,我去大队上瞧一下。”张家帮二话没说丢下锄头就匆忙走了,岂料这一去就是无数个日夜。
那一年张家帮才16岁。第二天他跟着大伙儿来到城厢镇集训。第一次穿军装、第一次摸真枪、第一次远行,年少的张家帮对外界的一切还懵懵懂懂,他站在队伍里面既紧张又期待。集训一直到深夜,他们来不及休息,带上几件仅有的行李,搭乘汽车来到数百里外的陕西省宝鸡市,在这儿踏上了前往黑龙江的火车。经过几天几夜的长途颠簸,他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龙江镇(俗称:朱家坎)。这并不是征途的终点而是起点,等待他们的是国门之外的朝鲜。
在朱家坎停留了没几天,他们准备赶赴朝鲜战场。由于汽车、火车的行动目标太大,之前乘坐汽车、火车的队伍大部分都牺牲于美国人的飞机炮弹之下,所以志愿军部队首长要求张家帮他们这支部队利用晚上夜色作掩护,步行前进。他们走到安东(现辽宁省丹东市),安东已与朝鲜隔江相望。浩浩荡荡一行人横渡鸭绿江,从安东凤凰山到朝鲜妙香山,他们走出了国门。前前后后披星戴月走了一个月,他们到达了三八线。在这里,张家帮目睹了战争的残酷、敌人的无情,他暗暗下定决心要为祖国争光、为人民守护家园。
在呼喊中看到胜利的希望
1952年10月,张家帮正式编于志愿军12军31师91团205连1班。初来乍到,熟悉了地形及战况,张家帮他们先是筑战前防御工事,修路、挖反坦克壕。反坦克壕的深度一定要够深才能将敌人的坦克抵挡在外,张家帮年轻力壮,他刚开始用铁铲一铲一铲将土翻上来,后来挖到深处,他就用挑子一挑一挑担上去。连续几天超负荷工作,张家帮的手上和脚上全是水泡,但他丝毫顾及不上,水泡磨破又磨成茧,汗水打湿了衣服、滴在战壕里,张家帮从不叫苦喊累,一点也不后悔当初选择参军。
防御工事修好后,就该面对真枪实弹了。对于如何打仗,张家帮知之甚少,但他是一个谦虚谨慎的人。他很愿意向老战士学习,老同志教他们根据风向、声音判断从飞机上扔下的炮弹的位置。与张家帮关系最好的一个老同志叫朱继发,他教会了张家帮区别普通子弹、高射机枪子弹、炮弹的声音,张家帮总会在最快的时间做出判断,这也是张家帮久经沙场而未负重伤的原因之一。
张家帮把每次上战场都当作最后一次,他们最常用的作战武器就是手榴弹、爆破筒、反坦克手雷。为了使炮弹爆发出最大威力,在每一次拔掉引线后张家帮都会默数三个数“1、2、3”然后扔出去,这样炮弹可以在空中爆炸达到最大杀伤力,这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也是对心理素质的极大考验。战争到中途很多人都会觉得疲惫,在这个时候张家帮与战友每扔出一枚炮弹就高呼“为祖国争光、为牺牲的同志报仇。”张家帮说:“在一声声呼喊中他渐渐看到了希望。”
有一次,张家帮连续奋战了9天,辗转3个阵地。其中最让他记忆深刻的一瞬间,就是他与死神的殊死搏斗。美国人的飞机朝他们阵地投下一枚炮弹,张家帮看着炮弹从飞机上落下,如果不躲他将命丧黄泉,无法再为祖国争光。他环顾了一下四周,除了不远处一个炮坑外将无处可躲,说时迟那时快,他猫着身迅速跳进坑里,当炮弹即将落地时,他突然感到身体一阵重压,不是炮弹而是另一位战友。也正是这一阵重压让张家帮与死神擦肩而过,炮弹在距洞坑不远的地方爆炸了,而压在他身上的队友不幸牺牲了。张家帮从坑里爬出来看了看牺牲的战友,是昨天才刚刚调进来的新同志,甚至还不知道名字就已经牺牲了。张家帮来不及伤心流泪就又投入了浴血战斗。
在上甘岭战役中,张家帮所在地方地势险要,山体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但如此坚硬的山也被敌人的炮弹削去了6公尺,上甘岭战役是最为惨烈的一次,防空洞中百余名战士牺牲,张家帮所在连全连200余人到下战场时仅剩4人——班长牛根泽、副班长郭宝平、三班长韩应国和张家帮。
将过去经历“藏”了起来
从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回来后,张家帮被送到军校学习,毕业后担任连队干部。但直至转业到地方,他都喜欢说一句话:“我不想当干部,我要待在下面。”
1971年10月,在经历多年炮火纷飞的战斗生涯后,张家帮转业到四川省公安厅,但不久后他拒绝了。此后,他自愿被安置到工矿企业——攀钢集团金堂分厂,从此他将过去的经历“藏”了起来,在厂里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兢兢业业一生,本本分分做人。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往昔的烽火与硝烟换来今日的和平与繁华。战火有你、和平有我。在这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让我们向所有像张家帮一样的普通共和国军人,致以崇高的敬礼!
新闻推荐
我国化学工程专家,首批博士生导师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家镛,于8月26日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97岁。陈家镛,1922年2月17日生于四...
金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金堂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