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拼36年 入川始祖修起黄氏宗祠

四川农村日报 2019-07-26 05:44 大字

黄益耕 供图 瞿洋 制图

□黄益耕

7月12日,成都市青白江区洪福乡杏花村的黄氏族人盼来一个好消息:经有关专家实地考察,有250年历史的黄氏宗祠被列入成都市第十四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黄氏宗祠坐落在杏花村 6组,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 年)建成,距今已有250年历史。

在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大潮中,来到四川新家园的外省人,大都在经过几代人的打拼、积累一定财富后才有财力修建祠堂。这座黄氏宗祠,却是从广东龙川县到四川的第一代移民黄成韬修建的。

从32岁进入四川之初靠依傍他人度日,到独自务农兼营广锅生意,逐渐积累财富,购置多处田产,进而修建祠堂,黄成韬用 36年时间,书写了一个移民在四川的艰难创业史。黄成韬,也是当时在四川的千千万万移民先辈的奋斗缩影。

从洛带古镇沿成环路往北走,在大转弯处进入一条机耕道。前行不到一公里,进入杏花村6组地界,路左侧就是当地有名的黄氏宗祠。

黄氏宗祠红砖砌墙,朱红大门,青瓦覆顶,乍看像民居。只有硬山式屋脊、古式瓦当和滴水、两个门当、陈旧门框还透露出一丝古意。几年前,祠堂破损严重,黄氏族人不得已将要垮塌的前面墙体换成红砖。屋后及两侧部分墙体,仍保持着土砖筑墙的原貌。

平时人迹罕至,祠堂前的空坝泥地长满杂草。走近大门,门两侧的方形门当雕刻精美。图案正中以大“V”构图,“V”中间是一株盛开的莲花,上面盘旋着一只仙鹤,图画栩栩如生,工艺精湛。门楣上悬挂着黑漆描金“黄氏宗祠”牌匾,因年月久远,黑漆和金粉早已剥落。右侧题款“咸丰元年辛亥岁仲秋月 谷旦”,左下题款“义、兴公裔孙仝立”。

进入大门,是一个天井,天井中长满杂草。天井右侧墙上,镶嵌着两块石碑,为“黄氏国兴公祠堂烝尝章程”,落款为“大清同治二年八月初一日四大房照荣公辈……”石碑上字迹漫漶,尤其是下部风化严重,很多字已不可辨认。

祠堂正殿门墙是朱红色的全木结构,窗花结构精巧,保存尚好。正殿里的供桌古朴典雅,全黑漆成,虽历经200多年,漆仍未剥落。供桌正中图案精美,分为3层,中间一层分别有“寿富贵”3字篆书,图案和文字均为描金。

正殿上方的檩木、椽子因重新维修,换了新的,但原有的3根檩木仍保留着。正中的檩木被涂成蓝色,中间是一菱形描金太极图,两边有“万代兴隆”描金字样。另外两根檩木有“百子千孙”“长发其祥”描金字样。

以前祠堂房屋呈“凹”形,规模较大,除正堂有一个天井外,左右两侧还各有两个天井的房屋。如今,右侧房屋全部垮塌,左侧房屋因解放后分给村民居住,几经维修,至今保存较好。

进入曾是祠堂左侧的房屋,两个天井都呈长方形,两侧是房屋。墙体虽经主人维修为红砖,但整体结构仍维持原样。

这座黄氏宗祠是谁修的?修于何时?答案藏在由黄宗舜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抄写的《黄氏家谱》里。

《黄氏家谱》记载了入川始祖黄成韬的家世。黄成韬原籍广东惠州府龙川县宁仁都太和甲田心乡老屋,后移居龙川县新扦坑九有洞长东乡摇钱塘。黄成韬的曾祖父是黄法耀,曾祖母是杨妙四娘。

黄法耀只有一个儿子黄锦和,黄锦和也只有一个儿子黄九盛,黄九盛有黄成昌、黄成韬两个儿子。黄成韬生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成年后娶妻邹氏,生有一儿一女,儿子叫黄黉震。

其时,“湖广填四川”正进行得如火如荼。邹氏娘家有人多年前入川,经过打拼,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衣锦还乡,回到广东老家。

他们对亲戚朋友说,四川那地方啊,巴适得很,“田高土沃,地旷人稀”,种下庄稼,每年都是大丰收。32岁的黄成韬与邹氏仔细询问四川的情况后,决定离开故土,迁徙入川。

一家四口一路上栉风沐雨,来到成都府简州,“依傍娘家”营生。最开始大家还相处融洽,时间一久,家长里短,矛盾不断。性情刚烈的黄成韬“忿然拍案”说:“大丈夫不患贫,特患不能立志耳!”

乾隆元年(1736年),黄成韬一家移居到谭家湾,靠给人佃耕为生。同时,头脑灵活的黄成韬还做广锅生意。广锅是炒菜用的大铁锅,两边各有一个可以端起来的铁耳朵。

黄成韬的生意做得很不错,庄稼又年年有好收成,乾隆八年(1743年),黄成韬有了二儿子黄黉霑。

黄成韬把家又搬到太平桥,继续佃耕。乾隆十七年(1752年),年届半百的黄成韬利用多年积累下来的钱财,在泉水沟买了一份田产。这一年,他的三儿子黄黉霖出生。

此时的黄成韬一家,“财发人兴,家事颇顺”。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家里又积攒了数百两银子。

大儿子黄黉震性情刚强,另外两个儿子年龄尚幼,59岁的黄成韬深思远虑,决定分家。黄成韬夫妇留下100两银子作为养老钱,其余银两分给两个年幼的儿子,把泉水沟的田产分给了黄黉震。

黄成韬很有生意头脑,他把分给两个儿子的银子代管起来,放出去吃利息。4年后,连本带息就有1000多两了。

黄成韬有个同庚杨姓好友,在金堂县桤木沟(今属青白江区)有60亩水田,还有房产。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杨姓被人催债,只得变卖田产。黄成韬叫两个儿子开始立业,合伙把杨姓的田产买下来,又购买了连界卿姓的60亩地产。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黄成韬谋划修建祠堂,开始做土砖。两年后,正式开工修建祠堂。68 岁的黄成韬不顾年老体弱,每天“经管佣工,劳心费力,不遑暇食”。修成后的祠堂,即是目前所见的规模样式。中间为祠堂,两侧为住房。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正月初一,黄成韬夫妇把3个儿子叫到堂前,把以前留下来的养老钱,连本带息平分给3人。第二年,黄成韬又叫黄黉霑、黄黉霖抓阄平分桤木沟的房屋、山林、田产等,自立门户,各管各业。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劳累一生的黄成韬去世,享年 73岁。邹氏在嘉庆三年(1798年)去世,享年87岁。

黄成韬的3个儿子,繁衍成三大房人,每人都生了4个儿子。后世子孙繁茂,家业日渐扩大,遍布周围各地。如今,黄成韬的后裔已有数千人。

新闻推荐

全省首家流动农民工工会成立

本报讯(记者王丹)“我们金堂外出务工的人员有了大‘家\’庭了。以后遇到困难有组织帮助和依靠,这种感觉太贴心了。”承载着...

金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金堂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