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家”书 四川农民工联名致信家乡省委书记的背后故事

安徽工人日报 2019-01-29 06:43 大字

“尊敬的清华书记,我们是在深圳打拼的四川籍农民工,今天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写下这封信,表达内心的感动、感激、感恩之情……”

临近春节,在深圳闯荡多年的10余名川籍农民工,联名给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写了一封信。这背后的故事,还要从3个月前的一场“探亲”之行说起。

省委书记来“探亲”

2018年10月16日,在广东省考察的四川省党政代表团在广州市召开了一场川籍农民工座谈会。彭清华与200多位在粤务工的川籍农民工代表面对面交流。

这些代表中,有老一代和新生代农民工,有生产一线的工匠技能型人才,也有从基层成长起来的优秀企业家。

“省委书记来到我们身边听乡音叙乡情,关心大家的生产发展、生活冷暖,还详细讲解家乡当前对农民工的政策,让我们非常暖心。”50岁的李素清是座谈会的受邀代表之一,也是此次联名书信的执笔者。

李素清与丈夫已在深圳打拼了26年。从一线车间每月几百元收入的普工做起,自学技术,2004年夫妻携手创业,如今在深圳有车有房有事业。“即便如此,家乡永远有牵挂。”李素清夫妇上有老人留守老家、下有女儿在川就业,内心深处的漂泊感始终挥之不去。

“省委书记告诉我们,家乡发展越来越好,老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富裕,让大家放手去奋斗。那份浓浓的乡情,让我们感到很幸福。”李素清告诉记者,自那次座谈后,大家就建立了微信群,时常在一起交流讨论。家乡党政领导来“探亲”,大家心里总有一种呼之欲出的情感想表达,于是决定寄一封“家”书回乡,“作为一份真诚的回应,也为了让惦念我们的人放心。”

信中写道:“家乡党委政府的牵挂、支持和厚爱,让我们有了主心骨、吃了定心丸,倍感振奋!”

被牵挂总是幸福的

“游子在外,被牵挂着总是幸福的。”参加了那场“探亲”会的农民工创业者李涛如此感慨。

今年38岁的李涛是一名转业军人,2001年从部队回到四川遂宁老家后,只身前往深圳。他落脚一家制造仿真模具的工厂,从百元工资的学徒做起,不到半年时间便学有所成,开始自立门户,以转业安置费为启动资金创业。

这样顺风顺水的经历,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对此李涛摇头苦笑——创业期间,好一番辗转周折,好在最终公司得以在深圳立足,“这一切源于改革开放的机遇,也要感谢这个只要努力就能有所成的大好时代!”

李涛告诉记者,他一直想把事业逐步向家乡四川转移。

“8年前尝试过一次,失败了……”2011年,李涛回到成都投资办起了一家LED企业,但彼时家乡工业配套尚不完善,部分配套产业与沿海相比仍然滞后,企业仅坚持一年时间便关停,他在深圳10年间积累的2000多万元资金消耗殆尽。李涛总结经验教训,认为这次失败的经历存在各种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离家太久,对家乡产业环境太过陌生。

“省委书记带队到川籍农民工最为集中的广东来探望,这是一个利好信号。”李涛说,家乡的发展、最新出台的有力度有温度的政策措施及时抵达身边,“对于游子而言,这样的情感交流真好!”

心心念念乡情难断

位于四川金堂县的一座专属于农民工的博物馆,门口显眼处有一首小诗:“春潮奔涌车声隆,百万民工闯广东。肩担手提行色急,城乡阻隔路始通。”馆中陈列的,有农民工们磨出窟窿的编织袋、皱巴巴的火车票,还有一封封泛黄的家书。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四川省有关农民工的政策措施越来越具体,有力度、有温度。

一位在粤川籍农民工向记者讲述了一件小事。最近,四川工会出川慰问在粤农民工,听说一位农民工的父亲独自留守在乡,年事已高,生产生活面临困境,第二天便有工会工作人员入户了解情况,帮助协调解决相关问题。“为我们消解后顾之忧,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关怀!”这位农民工感慨。

正因为类似这样的小事,农民工们在给省委书记的信中写道:“我们坚信,有家乡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无论是在外打拼还是返乡创业就业,我们一定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临近春节,川籍农民工返乡迎来高峰。而在四川,各级各部门也都在为此张罗努力,开通返乡专列,站前接转,送文化下乡……欢欢喜喜好不热闹。

已经坐上返乡高铁的李素清给记者发来短信:“哪怕距离再远,哪怕离开的时间再久,心心念念乡情难断,春节一定要回家!”

新闻推荐

业委会告物业“违约涨物业费” 法院判物业公司支付22万元 因物业公司上涨物业费、未彻底履行停车费分成等原因,业委会向法院提起诉讼并胜诉

约定好的停车费分成,物管公司支付到9月便搁置;涨物业费计划不被业委会认可,物业公司执意涨价收费;之后,约定好拿出半年多收的...

金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金堂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