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万农民工的青春之歌
新华社记者蒋作平吴光于
2019年春运大幕已经拉开,千千万万农民工再次踏上回家的旅途。在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竹篙镇,返乡游子的归来让小镇变得愈发热闹。“农民工创业一条街”上,多了寻找机会的身影。金堂县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的窗口前,人们排起长长的队伍,咨询返乡创业优惠政策。
31年前,50名四川农村姑娘在这里告别亲人,奔赴广东开启寻梦之旅。自此,她们把金堂县竹篙镇与东莞市厚街镇、把四川和广东省、把内地和沿海紧紧联系在一起。岁岁年年,她们与亿万农民工一道,经受时代洗礼、不断突破自我。
闯广东“光荣得就像去参军一样”
1988年初春,农历二月十九,川西平原上的油菜花开始绽放。16岁的青春少女王红琼穿戴整齐,背上背包,与49名同龄姑娘一起,踏上南下闯广东的旅途。
她们的目的地是广东东莞厚街镇的厚兴皮具厂。此前,王红琼最远只到过离家20公里的淮口镇。
1984年,我国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和城市向流动人口逐渐敞开大门,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迅速增加,“农民工”称谓也随之而生。
1987年,时任金堂县竹篙区委书记的沈友春,与厚街镇劳动服务站签订劳务输出协议,为厚兴皮具厂组织50名女工。这是金堂县第一次由政府组织、“成建制”输出农民工。
沈友春回忆说,改革开放前,农村里最优秀的是会“使牛”的人,一手赶牛,一手掌犁,需要很高的技术,工分也最高。可是工分不值钱,分的粮食不够吃。因此,外出务工是农村生产力解放后的必然选择。
得知广东招工,尽管家人不舍,王红琼还是报了名。体检、选学历……接到录用通知时,王红琼和她的姐妹们感觉“光荣得就像去参军一样”。那一年,竹篙镇200多名女孩报名闯广东,最终只有50人被选中。
妈妈以当地嫁女儿的方式,给她弹了一床新棉絮,爸爸把家里仅有的70元钱塞到她手里。离别的汽车旁,父母和女儿们哭成一片。
竹篙距厚街1600公里。从大客车换到绿皮火车,王红琼是“民工潮”中的一朵浪花。上火车时她就被挤丢了背包,要跳下火车去找,幸好被带队的竹篙中心校校长吴宛平一把攥住,才没与队伍失散。
车厢过道里水泄不通,连座位下都躺着人。她们并不知道,从这一刻开始,亿万中国农民工将书写中国改革开放崭新的历史。
据广东省统计,1988年第一次“民工潮”时,进入广东的异地务工人员约有300万。
两天三夜后,姑娘们终于抵达广州。火车站人潮涌动,吴宛平拨通厂方的电话,却听不懂对方的粤语。“过了好久我才知道,“缸口”说的就是街口。”她笑着回忆道。
辗转抵达厚街时已是离家后的第四天。
吴宛平至今保留着1988年金堂县劳动局局长高从永的一封信:“请你转告50名金堂姑娘,你们是金堂第一批到广东工作的,也是我县迄今为止第一批走得最远的,称得上是勇敢者。既然勇敢者的路迈出了第一步,就要坚持地走下去。”
(下转第六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占地面积130亩,投资总额达10亿元的陕建机股份庞源租赁高端智能建筑成套设备基地项目在成都金堂县淮州新城智能...
金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金堂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