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蓉漂10年,扎根乡村5年: “成都人很包容,像家人一样”

成都商报 2018-09-23 01:34 大字

马志勇与女儿在一起

人物故事

在很多人追求效率和规模时,来自内蒙古的马志勇选择了一个回归自然、看上去很缓慢的方式扎根成都的乡村,种菜、喂鸡。别人家的鸡可能一两个月就能长到两公斤,马志勇家的鸡则需要一两年才能长到3斤。但马志勇并不着急。“我想做的农业是符合大自然规律的,不刻意追求速度和产量,首先保证安全和品质。”同时他表示,希望以后大家听到农民这两个字,第一反应是一种职业,像老师、医生等一样。

1980年出生的马志勇来自于内蒙古,2008年从四川农业大学硕士毕业后,进入成都一家兽药企业。为何硕士毕业后选择留在成都,马志勇说,“成都人很包容,像家人一样。成都周边的风景和气候也让人感觉很舒服。”

2013年7月,马志勇在金堂县栖贤乡梨花沟村流转150亩土地开办家庭农场,注册自己的品牌“朴田农场”。“朴田农场”名字是马志勇老婆取的,取“质朴田园”的本意,旨在生产健康的农产品。

辞职当农民:父母反对,老婆支持

马志勇说,辞职开办家庭农场,父母非常反对。“没有媳妇的支持,我一个人肯定也坚持不下来。”谈起创业初期,马志勇连说三遍“太辛苦了”。早上六点起床,晚上十点回家,锄地、除草、浇水、施肥、喂鸡,“刚开始肯定要自己动手才行。”

2014年3月,马志勇进了第一批小鸡仔,开始育雏工作。“晚上随时都要盯着,温度湿度不对马上就要调整,一晚上睡不了几个小时。”

他的坚持:5年积累上千客户

马志勇介绍,在标准化养殖的养鸡场,一栋500平方米的鸡舍,大概能养1万只鸡,一天大概能产9000枚鸡蛋。在“朴田农场”,4000只鸡的活动范围有50亩,约3万多平方米。农场实行种养结合的有机循环农业,以山地林下散养土鸡为主。通过收集鸡粪经过有益菌发酵制作有机微生物肥,用于种植果蔬等。收获的果蔬又为放养鸡提供饲料。

农场一天可提供1000枚鸡蛋,产量不算太高。“我想做的农业是符合大自然规律的,具有可持续性虽然可能会慢一点,但踏实靠谱。”经过五年发展,农场已有固定会员家庭1000多个,年收入到100余万元。“发展并不算快。”马志勇说,基本都靠口碑传播。今年农场联合成都周边的生态农场,在中心城区开设农场体验店,把产品窗口放到城市以吸引更多的线上流量,让更多消费者了解农场以及运营模式。

马志勇表示,今年申请了有机认证,未来农场会进一步扩大种养规模,并加强与各类有机渠道的对接。

成都商报记者 林聪 受访者供图

新闻推荐

袁家湾秋日

□廖兴友《楚辞》有言:“悲哉!秋之为气也”。马致远借一幅秋郊夕照图刻画旅人漂泊心境的《天净沙》,以及“万顷白波迷宿...

金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金堂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