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花鼓最善扯

成都晚报 2018-11-07 03:43 大字

◎吕雪萱

一提起花鼓,四川人并不陌生。早些年人们常能在街头巷尾、广场、码头、河坝等处看到花鼓艺人的表演。

他们一般两人结伴而行。一人身背用大红布带拴着的花鼓,手提铜锣,称为“上手”;另一人肩上搭着蓝布褡裢,前袋放着用6根细百家竹做成的鼓架和刀、叉等道具,后袋放着其他杂物,称为“下手”。他们一边走一边敲锣打鼓。人们只要一听到“得儿嘣得儿嘣状”的锣鼓声,就知道打花鼓的来了。于是,小孩子们蜂拥而出,跟在锣鼓后面看热闹。

此时,上手的“噪街”锣鼓更见起劲,下手则忙着将褡裢中的道具摆放停当,待观众圈子扯圆,上手便停下锣鼓向观众打躬作揖,口中念念有词:“……口身登,恕上咐:只知江湖贵重,不知江湖礼节,若有不到之处,望其大家高抬龙袖。不方要方,不圆要圆。我们江湖艺人,脚上穿草鞋,口上挂招牌,把贵码头的浓恩厚义,我走起哪里,说起哪里,阳雀过山——远传名……”拿完言语,表演开始。

只见上手走到鼓架前,左手操槌击鼓,右手抛掷两根嵌有铜钱的木棒在空中起落,待“十三锤半”锣鼓前奏一完,两人齐声唱道:“正月里来是中秋,杨森建筑黄鹤楼。刘湘大战盐市口,姜子牙问斩北门楼……”这牛头不对马嘴的《十八扯》唱词和使人眼花缭乱的抛棒招式,牢牢地吸引着围观的群众。一曲唱完,观众已是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了个水泄不通。

上手放下木棒,随手拿起了把钢叉,双手开“份儿”(艺人称招式为“份儿”)舞弄起来。这时,下手一人担当锣鼓伴奏和演唱,唱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山伯访友》一段:“三月桃花开,闲言两丢开,听我唱一本祝英台,山伯访友来……”在演唱和锣鼓声中,上手手中的钢叉从“平线”起份儿开始,“单绞”“穿花”“车轮”“内外砍”“左右绞”“双夹”“双过桥”……一连串的招式已经脱手而出。接着,他又开起了“雪花盖顶”“黄龙缠腰”“黄狗钻裆”“青蛇绕颈”“太公钓鱼”“苏秦背剑”“姑娘梳头”等更为高难的大份儿。只见3把飞叉像着了魔似地上下翻飞,左右跳荡,前后盘绕,叉光身影离合闪转,浑然一体,令人目不遐接。

这种在街头广场撂地扯圈的卖艺表演,叫“做水棚”,是四川花鼓的主要行艺方式。

四川花鼓一般认为起于明代,而有史可查者,目前仅见清代宣统元年(1909)四川简阳人傅崇矩编撰的《成都通览》有白描打花鼓图一帧。

在四川众多曲艺品种中,花鼓是唯一在说唱故事的同时又作杂耍表演的观赏性极强的曲种。其唱腔简单、唱词通俗,非常容易普及,所以,在旧时,不论大人小孩,均能讴两腔花鼓调,唱几段《十八扯》,其流行程度并不亚于今天的通俗歌曲。

新闻推荐

蓉城之秋·2018成都职工艺术之星擂台赛落幕

上周六,蓉城之秋·2018成都职工艺术之星擂台赛颁奖晚会在成都华侨城大剧院举行(如图)。记者了解到,自7月初网络报名通道开启...

简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简阳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