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面味道好,远近闻名,就是分量太少了点

成都晚报 2018-10-30 03:45 大字

◎蒋 蓝

牌坊面是简阳县王寿喜的家传小吃。1929年,因为家道中落,王寿喜为养家糊口,就制了一副卖面的挑子,模仿成都担担面的口味,开始在县城里串街过巷,卖起了简阳担担面。20世纪30年代,四川陆路交通极不便利,由成都至重庆仅有一条成渝公路,乘车人从成都东大路出发,至简阳“打尖”过中午。在当时简阳县北门车站旁,有一座古老的贞洁牌坊,当地人也叫“王庙石牌坊”,明清时代的石牌坊具有一定宽度和飞檐,可以遮风挡雨。王寿喜发现那里是一个聚集点,流动人口多,就干脆定点在牌坊下经营面食,由于所卖面食做法讲究,味道颇好,肥而不腻,乘客多往就餐,久而久之,食客以“牌坊面”称之。

面摊子传至儿子王成均手里,他开始对父亲配制的素面来了一番作料改良。川人食不厌精,相信“无鸡不鲜”,他摸索出以鸡、猪骨、鱼、水发金钩等制汤,调和出来的汤面鲜美异常,再以豆瓣、芝麻油、辣椒油等调味,于咸鲜中突出辣香,形成独特风味。1930年代,陈孝斯主办的《新新新闻》曾撰文盛赞牌坊面,于是牌坊面声名远播,成为四川名小吃,仿制者群起。近日我读到卢纪国的回忆录《我的父亲卢作孚》一书,详细回忆起1941年7月底自己和哥哥随父亲卢作孚由重庆乘轿车去成都的经历,这引出了卢作孚先生与牌坊面的一段佳话。

1935年,卢作孚应邀担任四川省建设厅厅长,由此离开了他一手创办的民生公司。此后7年时间里,他在建设厅任职一年半,后在国民政府交通部担任次长,又兼任全国粮食管理局局长近一年。抗战进入到最为艰难的时节,也是民生公司举步维艰之际,卢作孚先生毅然辞职,倾注全力,使民生公司起死回生。在他殚精竭虑、栉风沐雨的奋斗过程里,多次在重庆、成都之间奔波,而他与牌坊面的结缘,却缘于他十几岁时的清贫记忆。卢作孚在15岁时,第一次从合川县步行到成都求学。他们一行来到简阳,就在这贞洁牌坊下歇脚。“那时候真不容易啊,就是这家牌坊面,同路的人步行到这里,饿了,都在这里吃面。不要看这是素面,我那时候还吃不起呢。别人吃面,我就坐在这块大石滩上啃干饼……”卢作孚颇为动情地对两个儿子说。那天中午,他们在简阳停车后,他们一行来到面食摊前,卢作孚就请两个儿子吃面条,他借此也与自己的青春时代“相遇”。《我的父亲卢作孚》一书里,记录了一段颇有地域风味的对话:

“请给我们煮四碗面。”卢纪国对那卖面的人说。

“单碗还是双碗?”卖面的人反问我。

我糊涂了。“双碗。”父亲代我回答道。

“嗨,来四个‘双碗’!”那卖面的人一边吆喝,一边开始在碗里放起作料来。

司机和卢作孚父子三人坐在面摊前的长条凳上,等着煮面的时候,卢作孚才给儿子解释,这面味道好,远近闻名,就是分量太少了点。等到面端上来,所谓的“双碗”,分量还顶不上重庆卖的一碗担担面多。风卷残云,眼见只塞了个牙缝,卢作孚微笑着,又为儿子和司机再叫了三个“双碗”,这才勉强吃饱。饭后,卢作孚来到牌坊前面的大石滩上,非常感慨,他极力搜寻着自己曾经在此停留的记忆。两次吃牌坊面,相隔30年,昨天和今天,真如白驹过隙也。

因朋友推荐我认识了李华明先生,他某天向我偶然说起,自己夫人家的牌坊面如何如何好,我豁然醒悟。在李华明引荐下,我到简阳县拜访了他夫人——牌坊面的第三代传人王毓英。“牌坊面的全部秘密就是臊子”,王毓英说,那个配方父亲临终时才交给我,不能外传。谈及这段历史时,王毓英说,为卢作孚先生以及公子煮面的应该是我父亲王成均。他活了九十多岁,见过不少大人物呢。我父亲给我讲过,20世纪40年代曾有一个川军军长的太太,因为偶然吃过一回牌坊面,以后每过几天就要从成都坐滑竿来简阳吃面,还要打包带回去……后来,军长还给我们送过一块金匾,这在当年轰动了简阳县。可惜,金匾连同这贞洁牌坊都毁了。唯有牌坊边上那一棵大黄葛树,记录着沧桑。

新闻推荐

毗河一期工程明年4月全线竣工

供水近日,记者从省水利厅获悉,明年4月底前,毗河供水一期工程将建成通水。届时,岷江水将灌溉川中旱区125万亩土地,并满足沿...

简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简阳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