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坝街的流金岁月

内江日报 2018-08-11 01:22 大字

◇李建友

自清代起,内江就是沱江流域最大的糖业生产、集散中心。河坝街,濒临沱江,有近两百年历史。上个世纪,木船制造、内河运输、商务洽谈、银行钱庄、盐市糖市、餐饮茶业、行帮活动等,相对集会于此段水域及街道。人们比肩接踵,热闹非凡。靠河滩一带常年停泊装卸货物木船上千艘,另有米粮、油、红白糖、姜蒜等行业的起运码头,成为万商云集之地。

河坝街的由来

谈及河坝街历史,须上溯至清代内江城区沿沱江上下修筑的4座石砌河堤。

清嘉庆以前,这一带还是沱江水域的一部分。当时仅有东门河坝紧依县城城墙边建有东林寺、老君庙等少数建筑。清进士、内江人王果在《内江县志要》中,记述了嘉庆十九年(1814)修筑西关外3座石砌大堤(今市中区“六段锦”餐饮一条街外)以后,使大洲坝(今大洲广场处)免受洪水侵袭,至道光年“洲势雍固,绿苇丛生,较胜从前矣。惟大洲接连小洲之处,脊形单薄,江水分注,直射东关,今涪州刺史杨公上年摧邑事,属言此处宜作笼堵培以固风水”。

清光绪九年版《内江县志》记载大洲学宫外三座河堤的修建:“嘉庆四年(1799)署县事许源,邑宦艾荣松捐募议修……”继后,又有名绅于北关外修建北门堤,堤成后,每年夏季洪水带来的泥沙,经堤拦阻后形成回漩,泥沙淤积于北堤下河滩浅水水域地,这一带由泥沙逐年淤积变成陆地后,逐渐形成河坝街。其街名,皆因河因滩坝而得名。

东津寺,即今东林寺,唐乾宁三年(896)始建,宋绍兴十一年(1141)增修。清嘉庆五年(1800)“沿江岸砌石为堤”,开始在康熙年建成的禹王宫(后因水灾而迁新址,此禹王宫被称为老君庙)及东林寺前逐渐出现面向河边的半边街。这条街,“水陆辐臻,五方错处,故语,州县之繁聚者莫如内邑,而负郭濒江东津竞渡,税关查验,舸舰停艘,旅店商民……”(王果《清官亭记》)

商贾云集地

抗战时期,内江糖酒业快速发展,蔗糖生产所需的部分原料、辅料和其他生产资料、糖之附产品的转运仓储等业兴隆,堆栈(今日仓库)增多,各商帮的交易场所、批发市场都在各自的专门商帮茶馆进行。旅馆、饭店、摊贩夹杂其间。河坝街有一条支街,几乎都是餐旅业、茶馆等,被称为“好吃一条街”。

河坝街另有米、油、土杂干货零售、陈衣业、竹器等业聚集。因具临江及装卸方便等优越条件,有近20个行帮设店,或起卸码头于河坝街。萝卜市市场、盐市等市场设于此街。以及万县、重庆、綦江、江津、合江、泸州等地在内江设号达30多家,加之邻县的贩庄,在产糖季节来内江采购,县城内的南街、东坝街、河坝街等茶馆,成为客商们最重要的交易场所。而河坝街亦为茶馆较为集中地,吸引了大量来内的各地商贾。

1927年,于河坝街开店的“聚义昌”商号,店主李吉安,主营新都茶叶、大米,简阳棉花,南津驿红糖,由于善用才、巧经营,重视经纪人(行户)的作用,交易畅通,获利颇丰,终成内江巨商富室。

造船业发达

造船业发达,码头及河运繁忙是河坝街繁华的另一代表符号,尤其是在抗战时期。

抗战初期,由于陆路交通不畅,大量进出内江的煤炭、米、油、黄麻、生猪、酒、烤烟等物资及战时急需的军粮和军需品,多以水运。“抗战时期,内江征集木船4500艘,载重3.15万吨,主要运输军工器材。”(《当代内江》240页四川出版集团出版)内江成为当时继重庆、万县之外的第三大水运交通要冲,其物资转运和集散中心分布于大东门、河坝街、小东门、河对岸的东街子以及白马、椑木、史家等沿江岸地带,而核心区域即为河坝街、大东门、小东门。据史料记载,常年停泊于这一江岸码头的木船,一般为八九百艘,最多时达2000余艘。

航运业兴旺的背后是本土造船业、修船业的快速发展。这一时期,内江有大小造船厂近50家,河坝街因为沱江回漩淤泥填高而成江边小平坝,起卸、下水方便,成为造船主首选地。那时造船条件简陋,以露天作业为主。

内江造船业最有名的是罗二兴、谭松山、谭吉祥等业主经营的船厂。造船所需木材来自乐山、雅安、宜宾等地,由本地木材经营户供应,如徐俊侯的“洪发”、邱荣光的“荣福”、邱德文的“松源”、胡德明的“德生”等木材公司。1940年后,部分造船主自己到木材产地如金堂、灌县、广元、合江等地采购木材,以降低成本,获得更大利润空间。

船体结实、可靠是造船主思考的第一要素。“楠木帮子青冈底”是沱江船工号子中,拉纤夫常喊的一句号子,反映了当时造船情况。造船所用木材如楠木、青冈、洋松、杂木、柏木为首选木材,船身两侧多采用楠木,底部则多用柏木、青冈等,这类木材制造的船经得起暗礁碰撞、风浪拍打,尤其是过号称“鬼门关”的长江三峡急流险滩时,船舶的抗击能力较其他木材制造的船只更强。

造船大小方面,各船厂根据所航行的河流通航船泊吨位大小而定制。航行于大清流河、小青龙河的船只,一般在5吨以内;沱江及长江沿岸的泸州、重庆、万县、宜昌、武汉航行的船只,大至在30吨到50吨之间。内江具备造50吨以上船舶能力的业主只有10家左右,能造出的最大吨位的船是80吨,那是为船主欲挺进珠江流域糖业市场而特制的。

1943年10月4日,因抗战需要,交通部造船处内江工程处成立。随即,造船工厂在河坝街成立后,以最快速度加班加点,赶制造出100艘船,用以运输军粮及出川抗战的川军所需军用物资。

1945年清明节前,谭吉祥作为造船业主的领军人物,将内江辖区内沱江两岸的造船界优秀“水木匠”集会于河坝街外江岸,用硬质木材为原料,如期完成了内江各渡口的“义渡”船只的大修任务。内江民谣“行遍州县路,内江好过渡”,修复“义渡”船,自明代始,数百年内江人兴“善”、行“义”,免费过渡的良好社会形象得以延续,也体现了当时造船业对社会的贡献。

新闻推荐

癌症患者的摆渡人

当死亡不可回避,应该如何坦然面对?81岁的医生周克明像“生命摆渡人”一般,护佑着中晚期癌症患者,从容地、安详地、有尊严地,走...

简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简阳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