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藏书量超过4000册 “学霸”邓七龙: 钟情古籍 “斯文在兹”

西昌都市报 2018-06-29 10:29 大字

宿舍简易铁书柜里堆放着邓七龙从旧书网、旧书店淘来的上百珍藏书。

文/本报记者王亚图/由受访者提供

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曾说:“道家和儒家是彼此不同的两极,但又是同一轴杆的两极。”

一代又一代的学者、专家曾以大树比喻中国哲学,认为其主干即是儒道互补,这两种思想在一起交融、碰撞,对我国古代的哲学、科学、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在高校耕读的莘莘学子来说,要把一个“儒”字和一个“道”字放在一起,说清楚、讲明白,殊为不易。敢以此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更是需要学养、胆量和毅力。

5月,西昌学院201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邓七龙凭借毕业论文——《中庸》“道”字考释一举斩获了学院的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

“能独立查阅文献和从事研究,能以细读的方式解读《中庸》,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学院教授花志红这样评价邓七龙。

学院讲师朱瑞昌说这篇论文“有2万字之巨,考证丰富,显示了作者博览群书、深研学术的积累。”

有没有从字里行间嗅出一股“学霸”的味道?

然而,邓七龙却不认为他是“学霸”,他说,自己只是一个书迷,喜欢研读中国传统文化,倾心于那些流淌在经典中的真知灼见。

藏书:钟情古籍浸染书香

目前,邓七龙的藏书量已经超过4000册。

“一部分是我的外祖父遗留下来的,其中,有一些线装书和民国书籍,清朝木刻本有四川成都书局的前四史、黄宗羲的日知录,民国的有四部丛刊、手写本四书章句集注等,这些都非常珍贵,也有一些是中华书局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书,基本上都是保存很好且质量很高的儒家经典、史书、古典文学等。还有一部分是我自己去旧书店买的,这些大都是中华书局或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哲学、文学类古籍。”谈起自己的藏书,邓七龙如数家珍,充满感情。

为何钟情于古籍?

邓七龙说,是因为这些书有一种时代感,一般都是繁体竖排,而且书中没有浓烈的油墨味,自带一缕书香气。校点也很认真,极少出现差错。

爱书:倾心古典敬仰儒家

1995年,邓七龙出生于简阳市。他的外祖父是1964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身上具有一种传统的儒生气质,其老师都是四川很具名气的蜀学大儒,如日本宏文师范毕业的吴雪琴、前清进士曾兆姜、古典文学的庞石帚、文选学大家屈守元、周虚白、楚辞学大家汤炳正等。

邓七龙三岁时,外祖父给了他读书的启蒙,从读三字经开始,外祖父用讲故事的形式引导他,渐渐地,他深觉书中潜藏着一个有趣、有礼的世界。7岁时,他已养成了自觉读书的习惯,能够流畅地阅读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以及一些文白夹杂(文言和白话夹杂)的小说。

古典文学作品给予了邓七龙童年最初的美育,让他愈加喜欢读书,当他上初中、高中的时候,文言文基础已经比全班同学都高出一截。那时,十多岁的邓七龙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和外祖父一起看水浒传,当第一遍看完的时候,他已经能熟练地背诵一百零八将的名字和他们外号。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中长大,邓七龙渐渐对中国儒学倡导的自强不息的人生观、忠孝节义的价值观、协和万邦的世界观和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产生了深深的敬仰。

惜书:守望岁月倾心托付

考入西昌学院之后,他跟随大学书法老师刘亚梅副教授学习了4年关于书法的专业知识。课业之外,刘亚梅更多地把读书、治学、修行上的学问教授给了他,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他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上更进了一个台阶。

课余时间里,他不肯懈怠。每个月,他还会从西昌赶往成都,到成都传薪国学院学习一次。在那里,他全身心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气息以及儒家所说的“斯文在兹”,深受熏陶。

这股勤奋治学的韧劲,让邓七龙在读书之路上走得比许多同龄人更久、更远。

大四下学期已宣告终结,同学好友即将离开大学校园。6月2日凌晨,邓七龙在朋友圈发了一张他和室友穿着学士服的合影,写到:“今天晚上,我们都哭了,这是为了402——独一无二并且永远不会再出现的9人寝室……4年的生活让我们融为一体,不用刻意记起,也永远不会忘记。”

收拾行囊的离别时光里,走进邓七龙和室友的宿舍,可以看到简易铁书柜的几个格子里堆放着他从旧书网站、旧书店淘来的上百本珍藏,其中有《礼记训纂》《古书虚字集释》《尚书注疏彚校》《郭沫若全集》等。这些寂然的书页,和他的弟兄们一样,是人生中的知己、伙伴,将伴随着他,守望岁月,倾心托付。

新闻推荐

简阳多形式开展“禁毒集中宣传”

本报讯(记者李颖)昨日,记者从简阳市获悉,在“6·26”国际禁毒日来临之际,简阳市文体广新局分阶段、分主题、多形式开展“全民...

简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简阳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