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阳石桥古镇 沱江上的“小汉口”(上)
姚蕾 文/摄影崔兵/插图
“石桥帆影出碧涛,渔女煮酒问桑麻。远来皆是荆楚客,笑入会馆似还家。”简阳纳入成都版图之后,东临沱江、三面环山的石桥古镇似乎从休眠中重启了记忆的阀门。游客也好,游子也好,前往探究的人络绎不绝,也搅动了当地人内心的涟漪。相机、硬盘、微信、微博……装满了对古镇的爱恨;这里的山水、古老牌坊、残存的建筑……链接骨子里的那一丝丝乡愁和寄托。也许有一天这些时髦的东西都将消失,我愿恢复记忆的出厂设置,哪怕我最为原始的一面只有一点点……当事件和人物都消散在时间的尘埃里,只有古镇还在讲述着历史。
从本期开始,本报将聚焦成都周边特色古镇,带你走进古镇感受其历史、文化,观市井风貌、体味古镇人生百态,寻其历史只言片语。
“好个简州城,生坏了石桥井”这一句耳顺的语句如同长辈呼唤你的乳名,颜忾心喜,那个爱呀满满的。资料显示,自清朝末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石桥井一直是简阳全境的商业中心和政治中心,抗战时期是石桥古镇最辉煌的时期,这里曾经是川中有名的金融中心、商贸中心和水陆码头,有“小汉口”之称。作为四川“四大古镇”之一,有着“千年古镇,移民古镇”独特的美誉。
桥
石桥古镇肯定有桥。古时候桥除了承担交通职能之外,还肩负起周围乡邻赶集的场所之用,当然也供来往客商行人歇足,久而久之便成了集市,又叫幺店子。资料上也有此一说,约在宋朝,先有幺店子,后有小石拱桥,故名石桥,这也许是古镇名字的一种来历。又据《重修简州志》咸丰癸丑年刻印记载:石桥名称来源于“州北七里一名双凤桥,一名回龙桥”(双凤桥即现在石桥镇的上回龙桥,回龙桥即现在的下回龙桥)。清朝时期将石桥改为石桥井,其缘由据说是因大街所在的回龙桥南约十米处有石井一口,故称“石桥井”。
版本一多,故事就多了,茶余饭后冲壳子更来劲。简阳市杨柳街道办朱伟从小便生活在这里,整理古镇文史资料算他乐意干的一份差事。逛古镇,约好这位“古镇通”是必须的。我们一行来到古镇恰逢单日,周边相邻赶集的把石桥古镇江西街、中山街等主要街道占满。他说:“小时候,一逢赶场,我们得拽紧父母的背篓,否则会被拥挤的人群挤丢……”
古镇有上中下三座回龙桥。上回龙桥古称双凤桥,石桥之名即来源于此桥。此桥位于杨柳街口,连接上下大街和陕西街,与陕西会馆相距大概300米。据介绍,其原桥面为二尺厚的石板构成,桥面下垫圆木,木下筑石基,组成桥孔二孔。桥面两侧有木制栏杆,桥上有顶盖,可供行人歇脚、乘凉,避风遮雨,故俗称风雨廊桥,成都周边现存大概只有都江堰的风雨廊桥和邛崃市大同古镇上的廊桥。桥面中间供车马人行,两侧栏杆内有各种商贩摆摊设点,备有烟酒、茶水和各种小吃供来往客商行旅购用。中回龙桥早已被填,下回龙桥则是值得看的。虽然没有奢华的桥面、桥墩,但长30米左右的石拱桥依然承担着通行和集市的功能,位于流经镇内的杨柳溪出口处,外紧靠沱江,左右连接向阳街和中山街,桥面成拱形,两侧筑有石栏,但也不是最原始的桥,1956年被洪水冲毁之后重修而成。
眼前的桥早已没有往昔的影子,钢筋水泥浇筑的平桥下也是污水横流,附近修建的建筑早已将河流遮盖。当年,沱江上小船借道杨柳溪经下回龙桥、中回龙桥再到上回龙桥,小船穿镇而过,水流平缓,两旁建筑林立,水上船工与岸上居民朝夕相闻,小桥流水人家飘出浓浓乡味……如今,三座桥更多的只有历史的记忆和痕迹罢了。桥上依旧有人行走,但桥下溪水细流,哪里寻找得到行船影子?此时此景已物是人非。
城门
石桥古镇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早在汉朝这里就开始生产井盐,文物古迹众多。石桥镇是典型的移民古镇,抗战时期最为辉煌,如今很多地方被现代建筑代替,只剩下充满沧桑感的古镇三条老街。不少的古建筑已年久失修,摇摇欲坠,悬梁飞瓦,面临坍塌。在石桥镇,移民们还相继修建了海潮寺、元觉寺、火神庙、川主庙等10座大大小小的庙宇,以及多座牌坊。至于古镇周边的洞、亭、阁、井,当然就更多了。
从古镇的江西街可进入数百年未曾变动过的下栅子城门。下栅子城门相传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位于石桥镇半边街,濒临沱江客运码头。眼前的下栅子门城墙用条石砌成,城门为石砌拱顶,残留下来的墙体长近15米,高4米。城墙拆除仅存石雕栏柱四根,城门两侧刻有楹联,风化严重,墙体剥落,字迹已无法辨认。拱顶上有“石桥镇”三字尚能辨认,用于固定城门的石窝清晰可见,现存石砌拱顶上的木质横梁长约2米,基本完好。街道办朱伟回忆中城墙至少有150米以上,连接天然屏障山腰,城门上以前修建有阁楼,专门供打更人住宿,守候城门安全的同时,按时打更。这里也是商人在船上完成实物交易之后,经该城门进入古镇的要道。该城门为古石桥镇南城门,是简阳境内迄今唯一尚存的古城门,非常可贵,与其位于陕西会馆紧邻的上栅子城门遥相呼应。
祠堂
章家祠堂与下栅子城门相邻,江西街35号是其后门入口。章家祠堂始建于清代,至今章家的十余代后人就在成都,已有90高龄,如今这里早已被外人所用。爬上附近楼顶俯瞰祠堂,包围在连片低矮青瓦房中倒格外耀眼,独树一帜,完整的风火墙,精美的飞檐瓦角,错落有致的房间布局,着实令人感叹。进入其中,破烂的地砖、摇摇欲坠的阁楼、无法使用的厢房、修修补补的墙体,无序堆砌的杂物显得一地脏乱。挂在墙上晾晒的大头菜以及竹竿上五彩的衣服,倒给这个奢华、苍凉的建筑增添了点生气。该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建筑面积近500平方米,有三座戏台,四座楼阁。戏台上、阁楼上早已没有演员和观众,只有拿着相机,指指点点的过客络绎不绝。往往这个时候,朱伟会不厌其烦地告诉忙着拍照的游客,这个不简单的祠堂曾经有过的辉煌历史。穿过祠堂便来到其正门。正门柱、墙体均是黄色的砂石以镂空、雕花作为装饰,墙体为青色的方砖砌成,屋檐、左右两端的拱形门更多地彰显了西洋风格,带有浓郁的外来文化的强势注入,已经风化成拳头大小的排水系统位居正门左右,似乎对接当年繁华的沱江。沱江之水带走烦恼的同时也带走了祠堂的热闹和荣耀。
街
从章家祠堂出来是长约千米的中山街。沿街楼房林立,保存下来的大都属于清末民初的建筑,西洋风格、川西独有的回廊、飞天椅装饰外立面的建筑随处可见。恰逢春节来临,太阳下街道两边居民建筑物外墙上,房屋间的绳索上,挂上成串的腊肉、香肠、盐渍鸡鸭……长长的一条街就像在开腊肉年货派对,年味儿扑面而来。过下回龙桥到中山街49号,朱伟带我们沿着窄窄不足两米的过道进入巷道,深约50米,两旁皆是居民房间,极为不起眼的这里是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同盟会会员吴国桢的旧居。当然,古镇上声名显赫的还有与赵世炎同赴法国求学、后来任希腊、葡萄牙公使参赞的罗世安,其妹妹则是著名现代女作家罗淑。此外,在重庆渣滓洞牺牲的胡其恩烈士,著名作家周克芹等也曾经在古镇生活。重教兴学,人才辈出,让朱伟自豪的是,而今的石桥中学仅高中部就高达5000余人,与古镇兴学的传统一脉相承。如果想体验当地的茶馆文化,可去中山街上曾经的广东会馆、而今的老龄茶园。看人生百态,忆会馆过往烟云,一切都在老人们的一手纸牌、一杯花茶、一杆叶子烟的日子中去寻找。
新闻推荐
华西都市报讯(记者王祥龙田雪皎)端午来临,简阳市纪委监委组织特邀监察员、党风政风监督员和群众监督团组成节日“纠风队...
简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简阳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