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里的高考档案
四川日报报道的一只手表的故事。
1977年高考的招生简章。
1977年-2017年,恢复高考已经40年。回首当年高考,那是一段喜悦与成长交织的年华,也是一段青春热血的记忆。
1978年7月20日《四川日报》报道,四川高考从20日开始到22日结束,连续举行三天。当年,四川全省有超过49.6万名考生参加高考,全省划分19个考区,共有796个考场、13571间考室。
由于是全国统一命题,高考试题由教育部机要送到成都,由四川省招办组织专人专车送到各考场。在此前的6月22日,高考报名就开始了,历时5天。进入7月,省招办就与气象部门联系,根据考试期间可能出现的高温天气、暴雨、洪水,及时发出通知。
插曲不断/
妈妈给的手表掉了 考生焦得不愿意进考场
如今的高考,为了让考生顺利应考,出租车、警车都加入了送考行列。而在40年前,主要的交通工具是公共汽车和三轮车。
四川日报报道,1978年的高考当天,一名考生去考场的路上,担心误了点,显得有些着急。一个三轮车工人知道了,立即让他上车,送他提前赶到考场。高考期间,在考生来往较多的线路上,公共汽车专门为考生增设了车次,“当乘客们看到有手持准考证的青年时,不约而同让他们优先上车。”
这种暖心之举还有很多,那一年,成都市各商业部门在各个考场增设了100多个服务专点,“用最可口的名小吃,最新鲜的水果、饮料,供应考生。”许多医务部门都在考场准备了防暑、防病药物。第三十五考场的监考人员还在每个考室内准备了凉水、毛巾,随时递给考生擦汗。
当时报纸还记录了一件小事。7月20日,高考的第一天下午,马上开考了,锦江中学一位叫肖鲁的考生,还在考场外走来走去。带队老师问他出了什么事,肖鲁说:“中午,我把妈妈的一只手表揣在口袋里,不知什么时候漏出去了。”老师们安慰肖鲁,先静下心来,集中精力考试。
此时,考场广播喇叭里传出有人捡到一只手表,正在寻找失主。肖鲁已经来不及去认领,就进了考场。当他考完物理走出考场,带队老师和考场工作人员已经拿着手表等他。而捡到手表的,则是来自成都第十六中的考生。
心理按摩/
简阳6个青年求助 四川日报编辑回信解忧
大考前夕,举行全校考生动员或誓师大会,已经是每所中学高考前的必备节目。刚恢复高考时,社会各界、学校老师对考生的关心更为周到,不仅考前鼓励动员,考试结束后,还会登门同考生谈心。
1977年11月12日,四川日报收到了简阳县6个青年的求助,有复员军人和民办教师,也有赤脚医生和生产队长,他们准备参加高考,但没有足够的时间复习。
从报道来看,他们大都在动荡年代从高中毕业,确实没有学到什么科学文化知识。“来到农村后,业务工作多,农活忙,连一些基本知识都忘得一干二净了。但我们处在不同的工作岗位,想停下来复习功课,又怕影响明年生产;不复习,又担心影响招生质量。”
处于矛盾中的他们,不知道怎样正确对待这次招生考试,因此写信向报社编辑求助。接到来信后,报社编辑给他们回信出主意,呼吁各地党组织,及时采取措施,“在不妨碍生产的前提下,安排一定时间,有组织地辅导他们温课迎接考试。”同时也号召青年们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做到生产、复习功课两不误。实际上,当时各地政府的确为考生开了绿灯。其中,仁寿县委专门指定120多名教师,负责给考生拟定辅导计划,并列出数理化等各科提纲,定期为青年们上辅导课。
1978年7月20日下午,高考第一天结束,德阳高中应届毕业生曾晓明考完历史,情绪不高,认为自己考失败了,“考得不好,明天我不来了。”带队老师鼓励她,“莫灰心!还有几科,要继续考好。”最终,小曾坚持完成了高考。
1978年,高考结束后,有几个德阳的考生,情绪有点波动。自认为考得好的,有些沾沾自喜;认为考试失利的,则显得灰心丧气。知道这些情况后,德阳两所中学教师对这些考生挨个进行家访,登门同考生谈心。
新闻推荐
余治斌(右)在规范徒弟的动作简阳石盘镇,古来大驿。上世纪初,简阳石盘镇余氏父子靠着一手余门拳在四川武术擂台赛一举扬名,拳震四方,顿时被口口相传。去年12月,简阳余门拳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五批市级...
简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简阳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