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精神文明建设 提升国家中心城市醇厚底蕴

成都晚报 2016-10-19 00:00 大字

编者按

“我们需要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多一点信心,需要向成都街头的这些热心人们学习,不能因为预设了恶,而忘记了善。“这是国庆大长假前,人民日报评论《让“平凡之善”滋养我们的心灵》中的句子。这则评论源起一个关于善的试验,面对演员扮演的迷路健忘老人,成都街头的热心人给出了最真实自然、温暖人心的答案。这种“成都式温暖”瞬间在这个深秋升温、发酵,且在神州大地蔓延开来。

撞人不跑、负责到底的“仁义哥”王冬;宽容厚道、绝不讹人的“厚道翁”李光全;不顾自身安危、洪水中救人的“锤子哥”高志强;公交车上担心熟睡大爷安全,甘当人肉靠垫20分钟的“靠垫哥”赵蒙……凡人善举为什么能在成都这片土地上接连涌现?答案可说是偶然中的必然。个别事迹也许是偶然,但就这个城市所展现出来的温暖现象而言,则是必然。这一必然源自成都的人文土壤、历史积淀和社会环境的孕育;源自成都对文明创建的常抓不懈;源自成都人对文明内核的自觉践行。这座千年古城的文明基因经过不断孕育、发展,才会结出如此温暖的果实。

今日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解密“成都式温暖”炼成记。

一座城市的文明底色是什么?细细品读“成都式温暖”,你会发现,承千年历史文化名城之“天时”、利民惠民的城市变化之“地利”、市民对文明创建的参与之“人和”,成都正以文明塑造城市风骨与灵魂。在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的道路上,这座城脚步铿锵,坚定自信。

在成都 文明从来不是无本之木

20世纪西方著名社会学家诺贝特·埃利亚斯曾著有《文明的进程》一书,他认为,“文明的表现”绝非天然如此,文明是一种过程,是历经数百年逐步演变的结果,是心理逐步积淀规范的结果。梳理成都历史,我们同样能发现“文明的表现”一直伴随着保护、传承与发扬。

两千多年前,古蜀先民开创了成都文明的先河。从此,一代代成都人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守望,演绎出无数精彩的文明事件。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积淀,使成都成为古蜀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而以道文化为代表的蜀文化,则成为蜀人的精神象征。道文化的精髓在“天人合一”,经过千年延续,崇尚自然与和谐早已根植在蜀人的骨子里。今天的成都,表现出了推进绿色发展的强大决心——努力打造碧水蓝天、森林环绕、绿草成茵、绿色出行、宜业宜居的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历史的卷轴持续滚动。战国时期,蜀守李冰兴筑都江堰,治岷江水患,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年代最久远的水利工程,是当时的一大创举;北宋时期,由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成都富商开始使用纸印“交子”以代替铁钱,由此开启世界纸币时代……这些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与勇气延续至今,于是我们能看到,多项中央改革部署落子成都,正为全国提供各领域改革可借鉴经验;中国“3+2”创新创业格局,成都也已占得一席。

上述种种无不说明一个事实:文明之于成都,绝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基于一以贯之的保护、传承与发扬,在潜移默化中,化为城市内在的神韵与外在的风采。

在成都 城市变化产出的是凝聚力

若把文明的时间轴拨到当下,具象到眼所能见的一砖一瓦,又能发现什么?你会更直接地“阅读”这座城市:已开通4条地铁线路,初步形成“三环十六射”快速路网,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开工建设,城市音乐厅开工;借助“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创客们在“菁蓉汇”创新创业平台上自信亮相,“创业之城 圆梦之都”“创新创业 成都都成”的城市名片越发响亮;“宜居水岸、活水成都”工程正在实施,到2019年,“六河贯都、百水润城”的水灵成都将重现……

把视线向远离繁华都市的乡间延伸,300余个“风尚新美、环境秀美、生活富美”的三美市级示范村散落在川西坝子、丘陵和山间,带动农村地区民风建设、环境整治、素质提升和文化繁荣;近400座装备齐全、名师汇聚的乡村学校少年宫,让村里的孩子畅享在乡村教育中可能成为短板的音体美艺术培养和心理辅导。种种改变的背后,是更多具体的数据:去年成都新增公办和公益性幼儿园学位2.5万个、为困难家庭失能老人和80周岁以上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4.3万人次,行政村(社区)健身设施全覆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市级统筹、县级公立医院和基层卫生综合改革深入实施。

再把视线落细落小看看。如果你许久没来过成都,走在大街上问路,热心的成都人会用爽朗的成都话告诉你,“倒拐再倒拐。”如果你听不明白,他们会将方言换成普通话,再细致讲解一遍;公交车上拥挤时,大家帮着传递公交卡,连自己的手机都敢交予陌生人……发生在街头巷尾,主动而非防御性的、发乎于心而非礼貌社交式的友善,便是“成都式温暖”的典型体现。

解析“成都式温暖”的出现,不难让人明白,打造便捷交通、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工作,有同一指向——更好地改善民生。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生活其间的成都人在享受更多获得感的同时,也在自觉践行文明。暖的是人心,产出的便是一座城市的凝聚力。

在成都 每个人都是城市文明的一盏灯

试将文明城市比作一个巨大的磁场,想要吸引各方资源集聚叠加,有力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除了依靠内有凝聚力,少不了吸引、发动市民共建共享文明创建成果。做到这一点,成都的思路是:搭建载体。

国庆大长假前3天,简阳市简城城南九年义务教育学校的孩子们,迎来建校以来首位“名人”——里约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冠军任茜。作为“名师一堂课·奥运冠军点亮梦想”志愿服务活动的名师志愿者,任茜给100名同学讲述了自己夺冠背后的故事。这堂课并不是孤例,自2012年启动至今,成都晚报“关爱农民工子女·名师一堂课”5年来已有73位名师志愿者,走进成都79所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贫困学生集中的学校,带去81堂精彩纷呈的梦想启迪课,受益学生近2万人,今年被中宣部、中组部、中央文明办评为“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关爱农民工子女·名师一堂课”已然成为这座城市响亮的志愿服务品牌。目前,成都有各类志愿服务组织(机构)近200家、志愿者服务队伍1.8万支、注册志愿者150余万人。在众多志愿者中,41年来在东风渠救起25人的吴永秀当选为“全国道德模范”;曾活跃在成都各个公益组织的志愿者郝成桃,因病去世后捐出了眼角膜、肾脏、肝脏、心脏瓣膜,被评为“全国最美志愿者”。成都在深入推进“志愿之城 公益之都”建设的路上,走得生机勃勃。

火热的不仅仅是志愿服务。如今,成都已累计创建市级以上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村镇1400余个,这些文明细胞正发挥着创新、引领、示范作用;文明旅游、文明交通、文明餐桌行动,正在潜移默化地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从多种形式的活动中不难发现,人始终是文明的主角。是的,每个人都是文明城市的一盏明灯,这盏灯足够亮,在共创共享的有机循环里,城市自然前进得铿锵自信。

在成都 不缺直面问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决心

文明创建是一个长期、动态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如何走出一条具有成都特色的文明创建之路?这需要城市在创建过程中,具备直面问题的勇气、解决问题的决心。

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2010年7月,黄建君在朋友的介绍下,成为一名市民督查员,她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对路面的窨井盖、弱电井盖进行统计。白天车流穿梭数不清楚,黄大姐愣是在冬日凌晨寒风凛冽时,骑着电瓶车拉上丈夫一起数,即使并无加班费可赚……或许你尚未留意,成都已有上百名与黄建君一样的市民督查员,他们早出晚归,走街串巷,只为拔出影响城市文明的那根“刺”。截至去年底,这支队伍组建5年来,已经覆盖了成都文明创建点位35万余次,行走了约32万公里,共发现816万余处问题。

单看数据,成都文明热线96110或许能更直观、有针对性地说明问题。这是一个专门围绕深化文明城市建设工作开设的服务热线,也是深化文明城市建设进程中暴露现实问题后的快速处理渠道。市民可以全天24小时投诉举报噪音、环境、交通、治安等16大类不文明现象。截至今年6月30日,该热线运行5年来,已向市级部门、各区(市)县文明办以及窗口单位等联动部门派发了25万条信息,联动部门反馈已处理22万条,回复率从2011年的88.3%增长到如今的100%。

上述数据背后,是成都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构建常态长效机制的决心和努力。来自成都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的信息显示,成都将文明城市创建纳入目标考核,实行文明创建重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坚持“以测促创”的测评机制,组建市民督查员队伍;坚持市民参与的民意沟通机制,开通成都文明热线96110……

文明,是城市发展的必需品,一如阳光雨露。根植历史、传承创新,带有鲜明成都味儿的城市精神文明,让每个穿行其间的人如沐春风,也为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成都注入醇厚绵长的底蕴。

●专家点睛

建立与国家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城市文明体系

省社科院副院长 李明泉  

“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上,成都明确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出加快建设西部文创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是顺势而为、符合实际的。”李明泉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精彩纷呈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国际性品牌文化活动等多方面因素叠加,成都已具备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格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成都还需要重点思考如何建立与国家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城市文明体系。

什么是与国家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城市文明体系?李明泉说,这是个宏大的课题,涉及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但它的最终呈现效果应该像一个磁场,以巨大的能量吸引着城市里的人、城市外的人前往、向往文明,“如果你到成都街头转一转,会发现成都人已经有这种意识。”李明泉举例说,几天前自己上街见一外地人问青羊宫怎么去,不止一个成都人为其热心指路,还有人介绍青羊宫附近观光景点、人文景观,“可能你在外地问路,得到的答案是‘路怎么走\’。但在成都,你得到的答案是走哪条路风景最好。”这个小细节能让人直观感到城市的温度,继而窥探城市文明程度。长久下去,一个与现代城市发展相匹配的城市文明体系必能形成。

成都晚报记者 白茹 摄影 黄尚斐 吕国应 李杨

新闻推荐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各项工作走在西部前列、作出示范 全市推进简阳脱贫攻坚大会召开 唐良智作出批示

本报讯(成都日报记者李颖)为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昨日,全市推进简阳脱贫攻坚大会召开,会议深入学习了省委书记王东明关于脱贫攻坚系列重要指示,传达了全省脱贫攻坚蹲点督导工作电视电话...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