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众舞厅的新生
银都舞厅重新开业。12月10日晚上,简阳银都巷内人头攒动。这个偏僻的小巷原本并不引人注目,但是,近500名简阳市民不约而同地聚集在一起,参加一个大众舞厅的开业典礼,让这里有一种过年的氛围。从一位中年人口中记者得知,这里一家名叫银都俱乐部的大众舞厅当晚重新开业。
■ 本报记者 谢承爽
银都舞厅曾是1980年代简阳最火爆最时尚的娱乐场所,在经历了近30年的起起伏伏,走入低谷即将消亡时,一位舞蹈爱好者自掏腰包,重新将这家舞厅打造一新。
压抑多年的激情被唤醒了,许多中年人、甚至头发花白的老年人都来到这里,尽情地舞动着,寻找那个年代的美好记忆。
大众舞厅
曾经红极一时
大众舞厅,曾经是1980年代最时髦的地方。在那个文化娱乐生活还较贫乏的年代里,大众舞厅成为了当时年轻人娱乐、交友、消磨时光最好的去处。1980年代末,简阳有六家大众舞厅非常有名——银都、红玫瑰、叶海、东河、天歌、图书馆。市民刘先生说,当时他只有20多岁,在简阳印刷厂当工人,每到周末都会和朋友一起到舞厅里跳舞。“当时的舞厅,个个爆满,每家舞厅可以容纳200人左右,去晚了根本没有位置。”刘先生回忆,几乎每逢节假日,单位、工厂里的工会都会组织大家参加舞会,“那时候没有麻将、没有茶楼、没有卡拉OK,年轻人休闲的方式就只有跳舞。”
经营不善
舞厅退出历史舞台
时间进入198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民的娱乐消费开始多元化。茶楼、麻将、卡拉ok,甚至网吧、广场舞的兴起,都让曾经的舞友们渐渐远离舞厅。刘先生说,由于种种原因,他所在的印刷厂在1990年代破产,他也成了下岗职工。人到中年,遭遇人生的危机,他开始忙着为自己和家人寻找出路,舞厅也去得越来越少。刘先生身边很多朋友都是这样逐渐远离了曾经钟爱的舞蹈的。
市民李先生则认为,舞厅的衰落,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归咎于舞厅自身的经营、管理。“设施陈旧、服务很差、环境很糟糕,很多人不愿意再去。”李先生说,1980年代那批舞厅,多数是水泥地板、没有空调、墙上随意刷点油漆就算是装饰,“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见识也广了,就再也看不上这样的娱乐氛围了。”
爱好者圆梦
舞厅重获新生
到2010年,简阳曾经的六家大众舞厅已经纷纷倒闭,难觅踪影,唯一一家还在苦苦支撑的银都舞厅,也经过几度转手,难以为继。要么眼睁睁地看着它消失,要么为它寻找一条新生的道路,这是很多热爱舞蹈的简阳市民思考的问题。
方克信是简阳一家装饰公司的老板,年届五旬。20多年前,他是一名狂热的舞蹈爱好者,经商多年,事业有成,他却一直怀揣着一个重建舞厅的心愿和梦想。“由于本地没有好的环境,为了寻找可以跳舞的地方,我们可以说是东奔西跑。”方克信说,为了让别人接纳自己,提供跳舞的场地,他到处教人跳舞,“教会了别人,自己却没有舞台,只能看着别人跳,心里一直觉得很遗憾。”
经过几年的努力,方克信终于找到合适的时机,将银都舞厅接到了自己手中。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投资60多万元,将老旧的舞厅重新打造,彻底改头换面。“我走访了全四川几乎所有的大众舞厅,按照最高的标准来打造银都。”
在方克信的努力下,银都歌舞俱乐部旧貌换新颜,中央空调、木地板、全新的舞台、吊灯、卡座一应俱全,让每一个前来跳舞的人都惊呼,真是没想到,原来的舞厅可以变得这么漂亮、时尚。
培养高水平舞者
为传播简阳文化出力
方克信说,开舞厅是自己一直的梦想。对于这个舞厅的将来,他已经做好了规划,“门票只收5元,大众消费,要让多数简阳市民耍得起。”方克信说,时机成熟的时候,将从成都请舞蹈老师,对简阳的爱好者进行舞蹈培训,传播积极健康的正能量。“我希望不仅仅吸引中老年人来跳舞,还希望也能有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让大家了解现在舞厅环境有多好,再也不是以前的脏乱差了。”
除此之外,方克信还希望,有朝一日,银都歌舞俱乐部能培养出高水平的舞者,参加简阳的各类公益活动,为宣传简阳的文化尽一份绵薄之力。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范宇“今年草池的冬草莓‘相因\’,下地里摘,才8块钱一斤。”12月6日,刚从草池镇永逸村摘冬草莓返回城里的简阳市民杨先生说,“比起去年,相因多了。”12月10日,记者来到简阳市草...
简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简阳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