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干部“接地气”两年助农收入翻番
□本报记者 段玉清
9月18日凌晨5点过,家住资阳市雁江区的肖能就撑起伞,出了门。6点30分,资阳汽车总站,和往常一样,肖能坐上了从资阳到雁江区祥符镇的客车。“路不好走,到了祥符镇还要再坐20分钟‘摩的\’才能到石岩寺。”言谈中,肖能略带疲惫。
“肖书记,来坐我的车嘛。”颠簸半个多小时,刚一下车,肖能便被在一旁等候的“摩的”师傅拉住了胳膊。“经常在这里转车,都熟得很。”从祥符镇到石岩寺村,5公里的路程,摩托车搭着肖能走了20分钟。7点30分,肖能准时出现在石岩寺村村社办公室内,翻起了村里的“民情日记”。
2012年5月,资阳市启动新一轮“三村扶贫行动”,肖能作为驻村干部被下派到简阳市望水乡石岩寺村,任村支部副书记。石岩寺村距资阳市区30公里,由于位于雁江、简阳、仁寿三地交界处,交通十分不便,“30多公里的路程,路上耗费两三个小时是常事儿。”而这样的路,肖能一走就是两年。
“1组的徐平有心脏病;联系简阳农业局专家讲课……”磨损很严重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民情日记”。这本日记,肖能一直都随身携带。
肖能一到石岩寺村的第二天,就开始进村入户走访调研。“一个星期就走遍了全村12个组,找村组干部、党员代表座谈,与200多名村民交心谈心。”石岩寺村八组组长李福光说。肖能主动克服生活上和工作上的困难,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渐渐取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
针对调研中村民普遍反映的“增收”和“道路”问题,肖能积极向市县两级扶贫、财政、交通、水务等相关部门汇报情况,先后通过扶贫、移民、交通等项目资金、在外成功人士和社会捐助等渠道筹集资金500余万元。
有了资金,从2012年到2013年底,石岩寺村新建水泥公路3.7公里,碎石公路18公里,实现了组组通路。“要真正改变帮扶村贫困落后面貌,不仅要‘输血\’帮扶,更要培养‘造血\’功能。”肖能先后两次组织村组干部、村民代表30余人,到雁江区晏家坝村和新华村,参观学习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先后5次邀请资阳、简阳两地农业和畜牧专家,到村上进行各类名优蔬菜种植和生猪、水产养殖技术培训。
针对“有地种菜无销路”的问题,肖能还引进雁江区宰山嘴蔬菜专业合作社,与该合作社签订了850亩蔬菜订单合同。到2013年底,石岩寺村已发展“三瓜一椒”等蔬菜生产基地1500亩,实现儿菜亩产2500多公斤,亩收入5000多元。仅此一项,收入近两万元的农户就达30余户。
尝到了结构调整带来的甜头,很多在外打工的村民主动回乡创业。在深圳开五金加工厂的徐彬夫妇回乡探亲,产生了返乡创业的想法。肖能得悉后,主动找到徐彬,建议其搞水产养殖。还带他到成都、简阳等地考察论证,帮他跑有关手续。几个月后,投资60万元、占地50多亩、养鱼10万条的“徐氏鱼业”养鱼塘建成了。目前,“徐氏鱼业”的鱼已进入简阳、成都、重庆市场。
两年多来,除了跑项目、筹资金外,肖能大部分时间都在村上,走遍了石岩寺村的沟沟坎坎,推进了一个又一个项目。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了6250元,比2011年翻一番。
新闻推荐
“简州包子石桥面,要吃麻花草池堰”,这是上世纪流传于简阳的民谣,至今仍被当地人津津乐道。民谣中的石桥面就是传统手工制作的“石桥挂面”。石桥挂面,“条细如丝,中间空心,煮不浑汤,不泥不断,口感柔滑”...
简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简阳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