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虒(上)

阿坝日报 2022-01-14 10:35 大字

■白莉飞熊志恒 小凤/图文

从成都出发,经都江堰市向西北,沿岷江溯流而上,在高山峡谷之间,有一座古老的乡镇——绵虒。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里曾是所属区域汶川县的代称,即绵虒县。据明曹学佺《蜀中广记》中记载:“汶川县汉之绵虒县也。虎有角曰虒,行水中,地有此兽矣。”绵虒因此而得名。今天,在绵虒镇大禹广场,这尊虒像巍然屹立,它究竟见证了这方土地多少苍茫的岁月,让我们穿透历史的烟云,去认识一个你所不知道的绵虒。

公元前116年的仲夏,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在山西汾阳获得一尊三足宝鼎,朝臣认为是祥瑞之兆,乃改年号为“元鼎”。元鼎六年,正值壮年的汉武帝踌躇满志,征伐四野,帝国的将士平定王朝西南部的冉駹王国。冉駹王国位于今天四川省西北部的川西高原地区,那时是氐、羌诸部生活的地方。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自筰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冉駹最大……”可见这块区域始终是族群和文化交汇的地方,中央为了管理的需要,就纳入当时的郡县制度内管理,于同年设置了绵虒县。

西汉时设置的绵虒县,县治在今天汶川县城所在地威州镇东山腰的姜维城。从公元前111年设县迄今,时间过去两千多年,曾经的绵虒县所在地姜维城只剩下断壁残垣,黄土夯就的土城墙上雉堞残存,沙棘丛生,已经看不到古绵虒县城的影子。

绵虒县从西汉开始设置以后,历经西汉、东汉、三国、宋、元,县址没有再发生变化,只是由于历代统治的需要,县名有所变迁。比如西汉叫绵虒县,到了东汉改名为绵虒道。再以后又曾一度改名为汶山县和汶川县,一直到了北周时期改名为汶川县以后,此后,再没有变化。

从北周开始,汶川县取代绵虒县成为今天汶川县的正式名称。绵虒这个县名被汶川取代,不管是中央王朝对汶川一带管治方式的改变,还是与汶川以西以北的其他部族在战争中此消彼长,汶川县城所在地的变化却不大。汶川县治依然建在绵虒县设置时的区域,即今天汶川县威州镇一带。

威州是由古维州(今理县薛城镇)更名而来,最开始也并不是汶川县县治所在地。据清代汶川县令李锡书撰写的《汶志纪略》记载:“明宣德中,古维州为生番所克,移至灞州,复罹番害,遂迁威治于汶川县”。

明宣德年间,1432年前后,汶茂地区因侵扰,作为兵家重镇的威州要迁到汶川县治所在地,汶川县则被迫南迁。南迁的汶川县,失去了由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姜维、马忠所筑的黄泥土城——姜维城,以及玉垒关卡威州镇,将县城迁至岷江古道上的驿站——寒水驿。在此设立城址,收拾山河,管辖汶川县所属的区域。正是在这个时期,寒水驿更名为绵虒,作为汶川县治所在地的称谓。

从明代宣德七年即1432年开始,历经清代、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2年,在520年间,汶川县治一直位于今天的绵虒镇。而曾经被西汉最早命名管辖汶川县一带政事的绵虒,也由县治变为乡镇治。

今天,在汶川县内,由于地形复杂、民族众多、管治纷繁,留下来的资料并不多。对于绵虒的蛛丝马迹,我们只能剥去历史的烟尘管中窥豹,寻找她的前世,复原她的今生。

绵虒所在的汶川县被誉为“大禹故里”。大禹,治水有功、厘定九州,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意义上的王朝——夏朝,自古以来被奉为中华民族的精神领袖。关于他的出生有很多说法,而大禹出生在绵虒,则有众多文献文物相佐证。

“大禹汶山郡广柔县人士,生于石纽”,这个记载最早是扬雄的《蜀王本纪》,当然像谯周的《三巴记》、陈寿的《益部耆旧传》也都有记载,包括常璩的《华阳国志》等资料都可以证明大禹是真实的历史名人,他是生于汶山郡的人士。2003年建设三峡时,挖出一块汉代石碑——《汉巴郡朐忍令景云碑》,碑上记载:“术禹石纽,汶川之会”,说的是大禹第七代孙白驻带领夏侯氏家族的人来汶川祭祀。

大禹已成为绵虒的象征。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前后,在绵虒都要举办大禹华诞系列活动,以此纪念这位治水英雄。

当地的民谚民俗当中有个俗语:石纽山,飞沙关,禹王香火非常盛,烂稀饭都卖得好价钱。“烂稀饭都卖得好价钱”指祭祀那一天人山人海,香火十分旺,连稀饭都卖出了好价钱,可见当地人对大禹的敬拜在民间非常盛行。

·绵虒(下)于1月21日三版刊发·

新闻推荐

成都的雪还能下得“认真”点吗?基本没机会了

华西都市报讯(记者吴冰清)成都人对雪有多执念?12月26日,微博同城榜前五名中,4个都与雪相关。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成都现在是...

都江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都江堰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