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问“道”

四川日报 2021-02-02 08:13 大字

青城山下。 (资料图片)

□宋扬

余秋雨先生曾赞美都江堰,说它“水流千年,造福千年”。“拜水都江堰”之余,怎能不“问道青城山”?从都江堰景区出来后,我们驱车直奔青城山,准备再次登顶。

此前我已领略过青城山幽甲天下的韵味。如今再登,时间造就的不一样的美更让人迷醉。

夜宿山脚。清晨,被山中鸟鸣柔柔唤醒。推窗,阳光已顽强穿越层层雾霭的封锁,执着地把温暖送来,抚慰我久居藩篱的心。得阳光油彩之晕染,昨日看起来苍老干枯的银杏叶变得亮丽润泽,似乎天地妙手已经完成油画巨作的最后一步。一钩弦月尚在西天,在它的对面,太阳迫不及待地登上东方的舞台。素雅与华丽,文静与张扬在这里交汇,碰撞,融合,更替。

早餐后,我们立即驱车前往景区门口。路两旁的树红红黄黄。这树真是懂事,默契地配合景区打了一次广告,让我们不由得对景区内的景致有了更多的期待。下车来,又是一排火红的树“燃烧”在我们面前。我对青城天下幽的定论,瞬即有了补充——青城山不只“幽”,它也有它的热烈。

“文似看山不喜平”,景若单一必致审美疲劳,青城山仿佛深谙这一定律。于是,它动起来了,它变化起来了。你看,蓝天已经钻出来为巍巍山门做拍照幕布;你看,景点“云根”处潭水粼粼,倒映着古亭天光;你听,鸟儿的鸣唱在林中跳跃,翻飞,和着顽皮的阳光。

“山路本无雨,空翠湿人衣”,看着眼前的这副佚名联,我笑了。难道其作者不曾见过火热的、光明的青城山?然而,当我来到“天然阁”时,我惊讶了——“天然阁”静立在松林间,任头上阳光普照,竟不着丝毫金黄。任游客在自己面前凝望,感叹,然后远去,它就这样幽幽地遗世而立。它不正是“青城天下幽”的最好代言人?我似乎明白了我的浅薄。原来,青城山季节的更替、青城山的幽与明,都在“道”中。

路遇一家老小举家登山,气喘吁吁的老太太对儿子抱怨不休:“这是啥子(什么)青城山哟,和我们老家的山也差不多嘛!”其子笑笑不说话,并不与母亲辩解。青城山是大自然留给世人的福祉,能带老母亲出来看看山、听听水,儿子的一番孝心自在笑意之中。

我们上得山顶。俯瞰茫茫四野,那些山峰一座一座匍匐在川西平原边缘,不削利,也不狰狞。人,难道不也应如这山一样平和冲淡?

高高矗立的老君阁曾在地震中受损,如今所见为灾后重建。几根粗壮的水泥柱子撑起十来层高的木楼,宣告楼的新生。又想起先前看到的“天然阁”。它矮居山脚,以树木为骨架,以树皮为瓦片,竟能在地震中安然无恙。以柔克刚,是不是“道”的另一种诠释?

道究竟为何物?我问天,问青山。

天不语,山也不语!

新闻推荐

成都 服务人·陶冶人·成就人

“花乡农居”焕新亮相,现场国潮蜀韵汉服秀等表演让人目不暇接。编前话“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将把服务...

都江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都江堰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