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相千秋业 芍陂富万家 朱玉培
安丰塘西北的孙公祠,松柏掩映,古风犹存,祠内存有宋代著名诗人、改革家王安石的诗——《安丰张令修芍陂》,诗中云:
“桐乡赈廪得周旋,芍水修陂道路传。
目想僝功追往事,心知为政自当年。
鲂鱼鲅鲅归城市,粳稻纷纷载酒船。
楚相祠堂仍好在,胜游思为子留篇。”
史料载,孙叔敖生活在公元前630年——公元前593年,芈姓,蔿氏,名敖,字孙叔,楚郢都人,春秋时期楚国令尹。距今2600多年,楚国贵族蒍贾遭陷害,幸有忠臣相助,其子蔿敖与母亲避难于现在的河南省淮滨县,改名孙叔敖。遇恩公收留,并得倾囊相授毕生学识。淮河洪灾频发,孙叔敖主持治水,倾尽家资,历时三载,终于修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芍陂,借淮河古道泄洪,筑陂塘灌溉农桑,造福淮河黎民,为楚庄王争霸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淮南子》中,关于孙叔敖的记载描述,撇开其作为一名封建时代官吏身份来看,其治水功绩,改革弊政,谋利为民;治国之道,顺势而为,宽政为民;处事之道,位高权重,怀德守志,居功不贪;为官之道,能上能下,坦然进退,不患得失;严教子孙,淡泊名利,低调为人等,值得后世学思践悟。
《淮南子·人间训》载:“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庄王知其可以为令尹也。”此水利工程比四川都江堰、关中的郑国渠早建成约350年。孙叔敖由此名声鹊起,传之天下,后来在楚庄王大臣虞丘的极力举荐下,做了楚国的令尹。”明嘉靖本《寿州志》载:“芍陂,州南六十里安丰故县,楚相孙叔敖所作,溉田四百余顷。”其志书修撰黄廷用以记的方式,对芍陂之事进行了详细论述:“予观迁史《循吏传》有曰:孙叔敖者,三月为楚相,施教行政,世俗盛美,勤恤生人,惠施无疆,尝于寿州南引六上流溪、淠、沘三水汇而为塘,环抱三百里余,可溉田万余顷,居人赖之。汉王景、魏邓艾、宋长沙王义欣,至我明邝、魏二君相继葺理,以丕承前志。旧有白芍亭,汩而为湖,因名芍陂,后以安丰邑故地今相传为安丰塘。”清代康熙年间《江南通志》卷十七载:“芍陂在寿州安丰县,亦曰安丰塘,又曰期思陂,楚相孙叔敖决期思之水即此。”
孙叔敖改革楚币,变不便携带交换的大币为轻便的小币种,百姓安居乐业,市场秩序井然。改制楚车,增加门槛高度,改变楚国人由喜坐矮车到高车的习惯,从而增加楚国的威仪。人们称赞他是“子文再生”。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中说他“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无为而治,《主术训》篇颂扬说:“昔孙叔敖恬卧,而郢人无所害其锋。”孙叔敖整日安寝无为,楚国不费一兵一卒、一刀一枪,即可统治天下。“待目而照见,待言而使令,其于为治,难矣。”
《道应训》篇载有其与狐丘丈人一段问对,面对以狐丘丈人为代表的广大群众对其爵高、官大、禄厚的“羡慕嫉妒恨”,孙叔敖则以用心志越小,欲望越少,捐献越多,低调破解,从而达到“免三怨”的目的。“狐丘丈人谓孙叔敖曰:‘人有三怨,子知之乎?’孙叔敖曰:‘何谓也?’对曰:‘爵高者,士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处之。’孙叔敖曰:‘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是以免三怨,可乎?’”作为一代名相,孙叔敖未否认所谓三怨的存在,也不愿蒙受三怨,而是平心静气地向狐丘丈人阐明了就高位而避三怨的方法:爵位越高,则其心气越宜卑下。因谨慎小心的处事风格,其在最高的权力位置上避免了楚王的憎恶。此外,俸禄越厚,则对民众施予愈广。丰厚的俸禄在他手中不是自己安逸享乐的本钱,而是他周济贫寒、施惠于民的资本,凭此显示了他做官为民与博爱厚施的无私高尚情操,民众早已失去了怨恨他的基本理由。
“楚相千秋业,芍陂富万家。丰功同大禹,伟业冠中华。”1957年,毛主席视察淮河时多次提到孙叔敖,称他是“了不起的治水专家”。
新闻推荐
晨叶(都江堰市)“菜米多”是一个农场的名字,顾名思义,来到农场,随心摘菜、所欲拿米,当然家里的菜和米就多了。初冬季节,来到位于...
都江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都江堰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