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位来自成都的四川历史名人穿越时空来相见

成都日报 2020-06-09 02:14 大字

薛涛画像图据望江楼公园官网

常璩铜像图片由崇州市委宣传部提供

司马相如雕像本报资料图片

文翁塑像本报资料图片

四川省正式公布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其中,文翁、司马相如、常璩、薛涛四位是来自成都的历史名人。

千百年来,成都既传承着灿烂辉煌、弦歌不辍的巴蜀文脉,又书写出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的天府文化。西汉蜀郡太守文翁在蜀地兴教育,首创官办学校;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开创蜀学,奠基汉赋;东晋史学家常璩纂写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地方志《华阳国志》;唐代女诗人薛涛创制了风行一时、流传千载的薛涛笺。他们不仅留下了引领各自领域、影响至今的历史成就,还有创新创造、不断开拓的精神力量。

文翁

治水又办学

建立中国“第一所公立学校”

文翁(约公元前187年—前110年)姓文,名党,字仲翁,西汉庐江郡舒县(今安徽省舒城县)人。文翁自幼好学,饱习儒家经典,尤以治《春秋》见长。初任郡县小吏,汉景帝末(公元前145年左右),任蜀郡太守。文翁治水与办学,两千年来对蜀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史称“文翁化蜀”。

如果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任教师”,那么,文翁的贡献就在于:建立了中国“第一所公立学校”,自己就是“第一任校长”。

初来蜀郡,文翁看到的,是一个儒学空气非常稀薄之地,“蜀地僻陋,有蛮夷风”。“好仁爱教化”的文翁决心从教育入手,改变这里的民风,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教学试点项目。他首先通过考察,从属吏中选定十余人来当学员,由他授课。经过短期的培训后,文翁又将他们送到京城长安,跟随博士学习儒家经典、律令。数年之后,这些学员学成归来,他又根据各人的学习成绩安排相应的官职,其中有精英官至郡守、刺史者。

接下来,文翁把这套经验全面实施——办中国第一个地方官办学校。办学校首先要有校舍。文翁因陋就简,用成都最常见的石头垒起了石屋,名之曰“文学精舍”。因为讲堂全用石头建筑,故又称“石室”,史称“文翁石室”。文翁兼任了学校的首任校长,还为学生授课。

政府办学,向平民招生,“文翁石室”的创立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文翁首创的第一所公立学校,从古代的“文学精舍”(公元前141年)、文翁石室,到近代的锦江书院(1701年)、现代的成都府师范学堂(1902年)及成都府中学堂(1904年)直至今天的石室中学,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在同一地址连续办学达2161年,成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文翁继李冰之后,在蜀中大兴水利,据《都江堰水利述要》记载:文翁在任职期间,带领民众“穿湔江,灌溉繁田一千七百顷”,将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系拓展至湔江(沱江)流域,是第一个扩大都江堰灌区的官员。

司马相如

汉赋奠基者

一曲“凤求凰”流传千古

成都市中心,有一条古色古香的道路叫“琴台路”,这条道路是为了纪念西汉大文学家司马相如而命名的;将近2000年过去了,司马相如以一曲古琴“凤求凰”博得了巴蜀才女卓文君的青睐,并与卓文君“当垆卖酒”的故事,在成都仍是家喻户晓。

据《史记》记载,西汉景帝时期,四川成都有一位很有才华的年轻人来到了长安,成为景帝的侍从,这位年轻人,就是以辞赋名扬天下的司马相如。临邛令和司马相如是好朋友,对司马相如推崇备至。富豪卓王孙慕名宴请相如,席上,相如弹了一曲《凤求凰》,没想到,躲在一边偷看的卓文君立刻就爱上了他。卓文君夜奔司马相如,两人一起逃到了成都。此后,文君当垆卖酒,相如刷碗洗杯,成就一段佳话。

据《华阳国志》记载,司马相如北上长安时,在城门上题字:“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汝下”,表示此去一定要功成名就,后来,这个地方就叫作驷马桥。

司马相如到长安见到汉武帝,听说汉武帝喜欢《子虚赋》,立即说:“那是我为梁王所做的,算不得好,我要为您写一篇更好的赋。”于是写下了著名的《上林赋》。

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全文照录了司马相如的这篇名赋,可见司马相如才气之高,名气之大。

司马相如在汉武帝身边担任郎官几年之后,被派往抚慰巴蜀百姓。

南夷道修通之后,汉武帝又派遣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司马相如经过成都的时候,蜀太守让手下人迎接到了城外,北宋苏轼有诗云:“使君负弩为前驱,蜀人不复谈相如”,说的就是司马相如衣锦还乡,县令身背弓矢,在前面为他开路的盛况。

这就是《史记》中所记载的司马相如的故事。司马相如是西汉最杰出的文学家,被称为“辞宗”“赋圣”,与扬雄并称为“扬马”。他是汉赋的奠基者,蜀学的开创者,也是通《尔雅》著《凡将篇》的训诂学家,还是著首部书法著作《季候四时书》的书法家和蜀派古琴的开创者。

班固在《汉书》中记述,司马相如在京城和诸侯国做官,以辞赋名扬天下,让蜀人“慕循其迹”,后来,巴蜀之地涌现了王褒、严遵、扬雄这样的文化名人,“文章冠天下”,都是因为司马相如的模范作用。所以他提到“文翁倡其教,相如为之师”,大力宣扬文翁、司马相如两位历史名人对于巴蜀地区文化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何一民认为,西汉时期,司马相如、王褒、扬雄这样的大家,在蜀地接受教育,他们的思想观念、文学艺术达到当时的最高水平,为巴蜀博得了“自古文宗出巴蜀”的美名。

常璩

地方志始祖

所著《华阳国志》是了解古蜀的门槛石

位于天府广场的四川省图书馆汗牛充栋,在560万册的巨量储存中,堪称镇馆之宝之一的,就有《华阳国志》。这部记录了从远古到东晋永和三年巴蜀史事的史书,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地方志,堪称地方志“鼻祖”。《华阳国志》被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赞为“中国地方志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之一”。它的作者,就是入选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的常璩,被誉为“中国地方志始祖。”

常璩,字道将,东晋蜀郡江原(今崇州市)人,约生于公元291年、卒于公元361年。我国现存最早的以“志”命名的地方志巨著《华阳国志》作者。

常璩出生于一个好学不倦的家族,受到家族的影响,他自小勤奋好学,少年时即以广博才学名闻蜀中。长大之后,常璩顺利进入成汉政权,先被拜为史官,后升为散骑常侍,参与决策,掌理文书,传达诏令。也是在这个时期,常璩利用工作之便,阅读了大量政权史馆书籍,并储备下大量的史料信息,为著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成汉末期,东晋大将桓温率兵伐蜀,常璩从国家统一、百姓安康角度出发,力劝成汉政权投降。东晋统一巴蜀后,常璩随桓温到达建康(今南京),入秘阁,掌著作。在建康,常璩积平生所学,花了六年时间,在晋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354年)期间,撰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地方志著作《华阳国志》。

在常璩的书中,“华阳”是一个更加宏大的地理概念。

《华阳国志》记载的是四川、云南、贵州全境以及陕西、甘肃、湖北部分地区的史实,因其地处华山之阳而取命《华阳国志》。其记述的时间远起于天地开辟之初,近止于晋永和三年(347年),可以说是一部通志。

自成书以来,《华阳国志》一书受到历代学者的高度评价和推崇。徐广的《晋记》、范晔的《后汉书》、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昭的《续汉志注》、李膺的《益州记》、郦道元的《水经注》、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唐初修的《晋书》以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都大量取材于《华阳国志》。中国著名学者、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任乃强认为“其开我国地方史志创造之局,有如《史记》之于我国史籍”。

同时,《华阳国志》还是古蜀历史信息的宝贵钥匙。四川大学考古系林向教授认为,《华阳国志》与《蜀王本纪》是“我们认识和诠释地下出土的古蜀历史信息的宝贵钥匙,是后世了解古蜀文明的门槛石。”《华阳国志》书中很多内容给予今天成都考古工作以重要启示。如成都平原宝墩文化古城址群、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十二桥遗址、商业街船棺葬、秦人墓、老官山汉墓、成汉墓等重要考古发现,均可与《华阳国志》中的历史材料相互印证。

薛涛

唐代女校书

“薛涛笺”历代文人钟爱

在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名单中,唐代才女薛涛名列其中。薛涛,字洪度(一作弘度),原籍长安,长于成都,是地地道道的成都才女,唐代著名女诗人,被后世誉为“女校书”“薛校书”。存诗90余首,收于《锦江集》,代表作有《十离诗》《池上双鸟》《筹边楼》等。

赋诗40余年间,她诗名极盛,“诗达四方”;诗风“调婉神秀”“细腻多巧”。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她的“粉丝”,互有诗文唱酬。薛涛一生大约作诗500首,可惜大多散失,流传至今的仅91首。即使如此,仅存的诗里也体现出了这位女诗人的杰出才华。

薛涛与鱼玄机、李冶、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与卓文君、花蕊夫人、黄娥并称蜀中四大才女,其诗歌数量乃唐代女诗人之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薛涛的诗,不仅如世所传诵的《送友人》《题竹郎庙》等篇,以清词丽句见长,还有一些具有思想深度的关怀现实的作品。薛涛曾到过接近吐蕃的松州,有《罚赴边有怀上韦令公》诗,其第一首说:“闻说边城苦,而今到始知。羞将门下曲,唱与陇头儿。”对防守边疆士兵的艰苦生活寄以深切同情。

“薛涛笺”是薛涛的一大创意产品。据北宋苏易简《文房四谱》云:薛涛“好制小诗,惜其幅大,不欲长,乃命匠人狭小为之”。薛涛又发明了涂刷染色技法,能染出深红、粉红、明黃等十种颜色,做出的小彩笺很快风行全国,流传后世,受历代文人墨客钟爱。而薛涛自己则偏爱深红一色。据史载,薛涛本用浣花溪水造笺,但到了明代,唐时的百花潭逐渐淤积,水质欠佳。于是明代蜀献王朱樁,就用位于今天望江楼公园中的薛涛井取水建作坊,仿制薛涛笺。由于井水经砂质地层过滤,甘甜清冽,所制出的纸号为上品。此井周围石栏环绕,“有堂室数楹,令卒守之”。

清嘉庆年间,此处逐步有了一些纪念薛涛的亭台。1814年,四川布政使方积与成都府知府李尧栋等还在培修薛涛井外,在井的对面修建了濯锦楼、吟诗楼、浣笺亭,皆因薛涛故事取名,兼作官民游宴之所。但清咸丰初年,俱毁于兵燹。到了清光绪年间,望江楼迎来了一次盛大的重建。这次重建奠定了今天望江楼公园的基础。

本报记者 陈蕙茹 汪兰 李雪艳 王嘉

新闻推荐

阿坝师范学院迎来开学日

本报讯(何艳胡晓)6月1日上午,在经历5个多月超长寒假后,阿坝师范学院大四的学子们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校园,迎来了不一样的开学报...

都江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都江堰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