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花村 问村民增收之路 探乡村振兴之花

四川农村日报 2020-04-14 06:23 大字

园区一角。 问花村供图

□本报记者 阚莹莹

4月4日,清明小长假第一天。在都江堰市大观镇大通社区,川西民俗风情村“问花村”迎来了开园以来的第一个游客高峰。问花村因“花”而得名,春暖花开之际,园区内一千多亩海棠“接棒”梅花争相开放,在三天小长假期间,共吸引了3000多名游客前来赏花。

问花村是成都市2019年重点项目之一。项目覆盖大观镇大通社区及双乐社区,规划占地面积3300余亩,是一个以木本花卉观赏为主,集农林、旅游、医养、居住为一体的农商文旅融合项目。作为都江堰市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项目,问花村以“公司+村组+农户”的模式,开辟出一条“土地资源优化整合,农村劳动力有效利用,生态建设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的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记者在问花村里看到,占地3000余亩的园区虽然只开放了首期600亩梅花园,各项基础设施正在完善中,但仍吸引了不少周边游客前来打卡。

今年47岁的杨仁义是大通社区居民。去年,家里2亩地流转给园区后,杨仁义有了回乡务工的想法。现在,他和妻子在问花村园区内务工。“我现在在园区做植物管护,每个月有4500元的收入,妻子每个月也有3000元收入,再加上流转出去的2亩地的土地租金,家庭总收入也和以前在家具厂打工相差不了多少。”杨仁义告诉记者,他满足的不仅仅是收入,“每天在园区里上班,工作环境和以前大不相同,能照顾家里,心情和精神也比以前好了不少!”

“项目共流转了周边土地3000多亩,租金以每亩每年800斤稻谷的方式计算,既解决农户集中居住后的土地撂荒问题,又减少国有用地指标占用。”问花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王秀容告诉记者,园区还能吸纳较大规模的村民务工。像杨仁义一样在园区内务工的村民每天有200名左右,目前人均年收入8000余元。

提高持续增收能力

记者了解到,问花村项目在拓宽村民收入渠道的同时,还在不断提高村民可持续增收的能力。

都江堰有着丰富的川西林盘资源。近年来,针对川西林盘,都江堰建立和完善规划建设标准体系、制定支持政策,启动川西林盘保护修复计划,借此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周粉世家院落是问花村项目的主要景点之一,这里也是一处典型的传统川西林盘院落。茂林修竹间,12户农户世代居住在此。从清朝开始,院落里的周家祖辈便靠手工制粉为生。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这里都还是都江堰红薯粉的主要产地。

随着时间推移,手工制粉传统手艺面临失传,周家放弃了这一营生,粉房也被废弃。然而,问花村项目启动后,这一传统手工技艺迎来了转机。“我们投资2.3亿元,对‘周粉世家’林盘院落进行恢复性重建和技艺传承,目前已完成林盘修复保护规划设计,8户农户已全面启动农房重建,‘粉房’和‘文创中心’已经开工建设。”王秀容告诉记者,农户的院落作为闲置资产参与业态改造,景点盈利后将按照股份比例分红。

依托问花村项目,当地农户不仅能实现眼前收入的增长,还能提高个人致富能力。

作为以木本花卉观赏为主的乡村旅游项目,问花村的规划目标之一就是以川派盆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为卖点,培育科普旅游、文化旅游,展陈川派盆景等园艺精品。同时,引入川派盆景技艺传承人,打造川西工匠聚落,全程展现盆景造型、修枝、压条、移栽等工艺流程。

“这一规划启动之后,我们将就地就近聘请当地农户,培训盆景工艺技艺。农户拥有这项技艺后,可以参与到项目的经营性活动中,或者选择自主创业。”问花村工作人员姚杨告诉记者。

新闻推荐

绵阳市与都江堰旅游资源共享对接会举行 携手共进 做好两地文旅发展大文章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建设文化旅游强市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联办本报讯(记者范萌)为进一步促进新冠肺炎疫情之后旅游市场复苏...

都江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都江堰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