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草丛 数昆虫 查“病历”“植物医生”:上门为果树体检 对症施治有秘方

成都日报 2020-03-18 04:16 大字

唐合均翻看手册,为果树查找病因

唐合均查看果树生长状况

轻轻扒开水汽氤氲的草丛,随手捧起松润的黑土,土壤中惊慌失措的蚯蚓突然受到外部攻击,猛地一转身掉头,向洞穴的更深处钻去,都江堰市猕猴桃产业发展中心的农艺师唐合均赶紧“追”了上去。“就是要看看它和它的昆虫邻居们都过得怎么样,春季猕猴桃的开枝散叶还要靠这些‘邻居’帮帮忙。”

不同于其他的农艺师备农资、通水渠,“植物医生”唐合均的春耕是从蹲草丛、数昆虫,检查一株株猕猴桃果树的“病历”开始的。

以虫治虫

重构生态平衡 培养生长环境

“你看!这些就是祸害果树的罪魁祸首。”扒开猕猴桃果树下丛生的杂草,顺着唐合均的指引,记者看到一粒粒白色呈扁平状的小点细密地附着于树干之上,从底部一直向上延伸。唐合均轻轻按压在小点上,红色的液体便爆浆而出。“这就是蚧壳虫种群,依附于树干,抢夺营养成分,如果不及时控制就会导致果树干枯而死。”

“2、4、6……”从树脚缓缓计数,唐合均拉上记者后退一步,轻手轻脚地找寻着树干间不时飞起的瓢虫,生怕动作一大伤着他心中的宝贝。“瓢虫是蚧壳虫的天敌,‘以虫治虫’能有效控制蚧壳虫成群地发展。”

“为什么不用化学制剂来彻底解决病虫害的问题呢?”听到记者的问题,唐合均赶忙摇头,“化学制剂的确能够将害虫赶尽杀绝,但同时也会杀死益虫,还会造成农药残留等问题,影响果品的质量安全。”说罢,唐合均随手刨起一把松土,四周的泥沙随之散开。“看!这里也是蚯蚓、蜈蚣等昆虫的家,这些昆虫在地下打洞安家,增加了土壤的透气性,也更加有利于果树根系的生长发育。”

蹲在细密的草丛中,丛生的杂草氤氲着晨间的朝露,不大一会儿连裤脚也浸润了。“你们就放任这些杂草野蛮生长吗?不会跟果树抢养分吗?”“别担心,都在一个园子里生长,杂草不是抢夺者,反而更像是能量的释放者。”唐合均告诉记者,郁郁葱葱的杂草都是有意而为之,“我们特意选取了繁缕、紫云英等豆科植物,不仅是天然的保水层,防止根部水系蒸发,同时随着植物自身的新老更替,也转化为天然的肥料,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和腐殖质,这样就重构了一个微环境的生态平衡。”

依附于草丛的环境,从而衍生的其他昆虫会对果树构成威胁吗?看着记者的疑虑,唐合均再次扒开了草丛。“同样是生态平衡的道理,在这个环境中确实会存在蝼蛄这种昆虫威胁果树根系的问题,但果园中环境好了,自然吸引而来的鸟和青蛙等又是蝼蛄的天敌。”轻轻捧起一只散落在草丛中的瓢虫,唐合均又回过头来。“所以这些都是一环扣一环的,虽然会定期观察,但我们一般也不会人工干预投放益虫,只要重构一个生态平衡的生长环境,就能为猕猴桃生长营造一个绝佳的条件。”

“病历”溯源

遇到植物生长问题 快速对症下药

“唐老师,你快来看看,春肥已经施下去快半个多月了,最右边那一片的果树发芽好像还没什么动静。”看着唐合均又上门来为果树“体检”,都江堰市天马镇胜利村村民王建华赶紧迎了上来。

围着几棵“发育不良”的果树绕了一大圈,唐合均并没有急着采集样本分析。“快给我看看生长‘病历’。”唐合均口中的病历正是《地理标志产品都江堰市技术标准执行手册》。翻开手册记者看到,从去年1月到12月,不仅每月病虫害防治、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等技术要点一一详细列举指导,还有果园农药使用记录、肥料使用记录,以及操作记录表。“为了擦亮都江堰猕猴桃地理标志这张名片,我们要求果农都按照技术标准指导进行种植,这样才能保障果品的品质,同时,所有的操作都记录在册,就像为果树建档立卡的‘病历’一样,遇到生长问题,我们也能第一时间溯源,方便快速对症下药。”

“你看,你这个水肥比还没有做够,一定要按照规定才能有科学满意的结果。”仔细翻看着王建华家的果树‘病历’,唐合均迅速找到了原因所在。“这个果园曾经病虫害发生率比较厉害,现在经过调理已经基本得到控制。”唐合均告诉记者,像这样的手册,都江堰市正在向所有果农推广,今后将以更加科学高效的管理,不断推进都江堰猕猴桃的品质。

记者手记

就像人会生病一样,植物也会长虫生病,而唐合均就是“植物医生”,专治植物的病虫害。重构生态平衡,是采访过程中唐合均提得最多的一点,唐合均的“处方”并不是以人为手段,将病虫害赶尽杀绝,而是更看重自然调养,以恢复生态平衡达到微环境中总体生物的多样性,实现物种之间的共生和平衡,从而也选择了一种更加安全高效的方式,在控制果园病虫害威胁的同时,不断提升都江堰猕猴桃地理标志产品的品质。

本报记者 李萌 文/图

新闻推荐

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屈琦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对于旅游这件事,我有点小小的恐惧。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方向感极差,是个十足的“路痴...

都江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都江堰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