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团年40多天 从欢喜到暗战:饭谁煮 碗谁洗
家人看着刘洪军做饭,一家人每天都要做一大锅菜
开栏语
刚刚跨入2020年,一场猝不及防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很多人的生活、工作节奏,也给上班族、上学族带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超长假期”。我们度过了一个非常特殊的春节,也正在度过一个不一样的春天。而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向好,生活逐渐走向正轨。回头来看这个“超长假期”,家庭的被迫团聚迎来的是否是得偿所愿的欣喜?你Get到了什么技能?你联系了哪些平时不联系的朋友?一些特殊群体,譬如作家、社会学家,他们在想什么?
今起我们推出“红星观察·‘疫’面”特别报道,透视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众生态,聚焦这40多个“非常日夜”给我们带来的某些改变。
超长假期怎么处
听听专家怎么说
疫情之下的超长假期,让许多大家庭的关系亮起红灯。相处久了难免有矛盾,如何消除这些裂痕呢?
四川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西南科技大学教授蒋志强表示,家可以给其成员提供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但疫情之下,之前有序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被迫改变,加之疫情带来的焦虑、敏感情绪相互传染,各自身上的不足和问题就容易产生矛盾和摩擦。此时除了心态的调整,还要考虑处理问题上的对错原则和对话原则。“许多家庭的矛盾,并非对抗性的,而是为了捍卫自己的权威性。比如抽烟、喝酒、吐痰等事情上,非要争一个对和错。”蒋志强说,在注意“对错原则”基础上,还要考虑“对话原则”,双方通过平等对话,找到新的平衡。
绵阳师范学院社会学老师蒋洪认为,当更多人同处一屋时,人际交往的空间更加紧密,生活习惯、作息规律、社会经历等存在的一些差异,时间久了难免产生碰撞。这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让彼此去了解对方。双方要思考如何建立亲密关系,还要多理解和包容,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年轻一代要多想想父辈的辛苦,尊重他们;年长一辈也要向晚辈学习,如文明卫生习惯的养成等。
过年的“冷热三部曲”
受访人物
刘洪军
从广东回四川过年
早上9点半,刘洪军刚出卧室,就看见母亲站在客厅望着他。他一愣,便意全无:“妈,我准备上了厕所就起床的。”
母亲叹了一口气,转身说道:“没得事,你睡嘛,估计你在家也待不到几天了,我喊你哥哥上街买点吃的。”
刘洪军心里有点堵:“妈,难道你不想我一直在屋头?”
母亲直起身,声音几乎填满整间屋:“我想你在屋头?你们几个都回来40多天了,天天吃了不是睡就是躺起,我还想你们在屋头做啥?”
这天是3月3日,也是刘洪军一家回到四川都江堰老家过年的第45天。自从腊月归来,因为新冠肺炎疫情,一家人一直待在老家,而返程归期迟迟未定。
“记得刚回来时,妈说了,我们回来就是好好休息,想睡好久就睡好久。”刘洪军有点感慨,这个“超长春节”,团聚久了,家庭味儿好像也变了。
而这不仅仅是刘洪军一家人的故事……
热情!
回乡年夜饭,杀鸡、蒸蛋糕……
母亲高兴得湿了眼
每当春节临近,刘洪军都会从广东回到四川都江堰老家过年。
现年39岁的他,初中毕业就外出务工,如今在广东当厨师。妻子在贵州上班,16岁女儿张晞则在外地读书。每年春节,一家三口就会像候鸟一样“飞回”都江堰乡下老家,那里父母和大哥一家住在一起。过完年,正月初十左右,全家人又踏上外出务工之路。
2020年1月9日,腊月十五晚,母亲陈大娘接到了刘洪军的电话:“妈,我们1月18日回来哈!”
“嗯嗯”两声后,陈大娘放下手机,激动地对老伴刘大爷说:“娃儿肯定想家了,今年提前一天回来。”转头又向大儿子刘洪兴说道:“你弟弟一家人要回来了,赶快问问他们想吃点啥。”
1月18日一大早,陈大娘没有下地干活,她把腊肉香肠取下后,每隔一小时就往村头张望一次。终于,在晚饭前,小儿子刘洪军带着妻女,拎着大包小包走进了院坝,父母和大哥一家赶忙热情地迎了上去。
回到老家第六天,1月24日除夕,武汉“封城”,全国各地疫情防控升级。难得团聚,一家人也没打算出门,疫情好像有些遥远。大年三十清早,全家人就忙碌起来,两个媳妇下田摘菜,刘洪军忙着杀鸡,刘洪兴收拾着从市场上买回来的虾和花螺,张晞和堂哥则准备为大家蒸上一锅好吃的蛋糕……
刘大爷坐在柴灶前,“叭叭”抽着叶子烟,乐呵呵地看着这一切。看着忙碌的儿孙们,陈大娘的眼睛也湿润了。
夜幕降临,年夜饭开始,一家八口刚好一桌,又一年和睦团圆了。
遇冷!
从想睡多久睡多久到“还不起床”
从满桌菜变成一盆菜
年夜饭上,陈大娘向刘洪军一家表了态:“你们放假回来,好好休息一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睡到几点就睡到几点,我不得管你们。”
1月27日上午,刘洪军还在蒙被狂睡,刘大爷问陈大娘:“都10点半了,不喊娃儿起来吃早饭?”陈大娘回答:“他好不容易睡个懒觉,让他睡嘛。”
1月29日10点半,刘洪军还在床上没起来,刘大爷又问陈大娘:“今天喊不喊他们起来了?”陈大娘头都没有抬:“喊哦!”
2月6日早上8点多,陈大娘的喊声就响彻院坝:“晚上半夜不睡,早上半天不起来,你们白天个个吃了不是躺倒就是睡倒,没睡够吗?”
大哥大嫂望过来的眼光也开始变化。由于疫情假期延长,无法外出务工,在家时间久了,热情也渐渐消磨。
之前,全家人争先买菜做饭,连做道土豆菜,都要分炝炒土豆丝、土豆泥、油炸土豆条……现在,做饭时大家开始互相推托。桌子上的丰盛菜肴,也“回归”每顿一个菜,一大盆。
家里的一排腊肉还剩下几块,鸡圈里的鸡也日渐稀少。有天起床,刘洪军钻进鸡圈想捉鸡,父亲三步并作两步守在鸡圈前,“地里还有其他菜啊,吃点萝卜儿菜清下火,不要一天就盯到鸡吃嘛。”
回暖!
复工被提上日程
家人态度又变客气
现在,早上醒来查看确诊人数,成了刘洪军每天的“必修课”。在广东打工的餐厅何时能开?能不能开?他问了几次老板,老板心里也没数。妻子在贵州做生意,眼下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去。
2月24日,广东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级别由一级调整为二级。下午在家喝茶时,刘洪军的电话铃声响起,一看是老板的,他只差没跳起来了。电话里,老板让刘洪军做好回来的准备。
一听说他们要走了,刘洪军夫妇的地位在家里又开始“回升”,大嫂的态度又变得客气起来,饭桌上又开始往弟妹碗里夹菜了。
刘大爷提议将鸡圈改造一下,鸡圈围墙刚推倒,刘洪军就准备去休息喝茶。大哥开玩笑拦住他,母亲就把大哥的手扒拉开:“算了嘛,他们没几天在家里了,你们就多做点嘛……”
过年的“暗战”
受访人物
薛女士
在成都上班
舅妈悄悄说:天亮谁先起床,谁就要干活
一到春节,在成都上班的薛女士就会回到老家与亲人团聚。母亲共有七兄妹,七家人正月初一就会到年过八旬的外婆家过年,直到初五六才离开,一大家人其乐融融。今年居家战“疫”,春节假期被拉长,直到正月十五,一大家人才陆续返回各自家中。
好在外婆外公很早就买了五六千元的猪肉、牛肉,放满了两个冰柜,路边的菜地里,也种得郁郁葱葱。“基本上都够吃了,后来缺点什么,村上也有人配送,谁去接菜谁就给钱,每次就一两百元,大家都争着给钱。”薛女士说。
不过,相处时间长了,十余年未起过争执的大家族也有了变化。
薛女士几岁的儿子和四舅妈的孙儿玩耍之余,常常争抢玩具,四舅妈的孙儿还将薛女士儿子的脸抓伤了几次,因此被教育过一两次。原本只是小孩之间的事情,却在四舅妈那里被放大,觉得家人偏心,几番牢骚下来,让80多岁的外婆好几天晚上偷偷抹泪,“都是我的曾孙,我都一样爱啊。”
不只是小朋友,一大家人住一起,该谁干活?怎么干?以往过年也就三四天,大家没说过什么。如今一待就是10多天,长期干活的人,嘴上没说,一看脸色便知,于是就找各种机会偷懒。
“一个舅妈告诉她家人,天亮了不要先起来,哪个先起来,活儿肯定就该她做了。”听到舅妈这些话,薛女士第一次感到惊愕。
十余年没起过争执
现在打电话都不接了
惊愕之余,现实依然很具体:一大家人,吃饭要坐三桌,每天的碗碟一大堆,连洗碗也成了一项“大工程”。
之前,几个媳妇一起洗,正月初七有人提出建议,“一直都是那几个人煮饭洗碗,太累了,建议每家人负责一天,或者每家人都给洗碗的人发一个红包。”
建议虽好,但没有落实,洗碗一事又回归原点:哪些人勤快哪些人洗。
好在疫情渐渐好转,大家也开始陆续返程回家。原以为生活翻开新篇章,但让薛女士没想到的是,四舅妈回家第二天就打来电话,说她孙儿被我们一家用鞭炮吓着了,晚上睡觉也睡不好。再后来,外婆给四舅妈他们打电话,对方也不接了。
“有一天,我们问四舅妈要不要蔬菜,打了6个电话四舅妈都没有接,最后喊2岁孙儿接了,然后又挂了。”薛女士感慨不已,十来年没起过争执的大家族,就此留下了裂痕。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首席记者 蒋麟
新闻推荐
四川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第十二场)举行10个重大项目 力争月底前开工
受疫情影响,四川省在年初确定的重点项目、通车目标等还能如期完成吗?在3月2日举行的四川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都江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都江堰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