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笔为枪 我们上“前线” 成都战“疫”一线新闻工作者素描

成都商报 2020-03-08 02:35 大字

红星新闻记者王垚采访复工复产每经记者张建在一线采访成都日报记者王静宇在一线采访红星新闻记者王拓 王勤

◎每当国家有难,医护、军警、慈善组织,都是冲锋在最前面的人群,古往今来,记者也从未远离过他们。

◎“如果你的报道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现场不够近。”

疫情暴发后,成都传媒集团记者把这句座右铭刻在了行动上。

◎在北京、在成都、在全川其他城市,成都传媒集团统筹抽调近500名采编人员,组成疫情防控宣传报道团队,书写主流媒体责任担当。

●你或许见过“火神山医院”开工建设时的直播画面,你不知道的是,直播的那名记者是从成都去武汉的“逆行者”,在前线坚守一个多月。

●你或许习惯每天刷红星新闻的微信推送,你不知道的是,50余名记者活跃在疫情防控报道一线,采访发布近4000条原创新闻,小编每日超长“待机”,8次推送。

●还有成都日报、每日经济新闻、成都电视台的新闻工作者,他们不畏艰险,奔赴抗击疫情主战场,报道疫情最新动态,传播疫情防控知识,书写抗“疫”一线感人事迹。他们是新闻战士,以笔为枪,打响疫情阻击战!

在武汉

到一线去!

武汉医院内难忘的年夜饭

“如果你的报道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现场不够近。”许多记者把这句话当座右铭,疫情暴发后他们把这句座右铭刻在了行动上。

1月20日,武汉疫情态势急转直下,确诊人数激增,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在接受采访时肯定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人传人”的可能。也是在这一天,身在成都的红星新闻记者任江波主动报名去武汉一线采访。

临行前,他给身在武汉当医生的表姐打过电话,知道存在院内感染的现象。一头是险恶的疫情,一头是报道真相的渴望,任江波选择了逆行。他在成都买了六包医用口罩,背上包就出了门。

大年三十,任江波没能和亲人团聚,他拿着手机第一时间做了新闻直播,地点是正在建设中的火神山隔离医院。除夕夜,他和红星新闻记者王震华在中南医院的重症监护室的医护人员休息室里,与医护人员一起吃年夜饭。这是一顿难忘的年夜饭,桌子上只有盒饭和酸奶,任江波记得,大家用酸奶碰杯,吃完饭后,又立即奔赴各自的岗位。

退掉回家车票

全程直播战“疫”武汉

每日经济新闻驻武汉记者张明双,原本可以选择回家过年。但在武汉“封城”之前,他权衡再三,在1月21日退掉返乡车票,最终选择了滞留武汉。

去华南海鲜市场,去武汉市中心医院,去武汉火车站……早在去年12月末,每经记者张明双、红星新闻记者王震华等人就已第一时间,冒着被感染风险深入现场,发回大量及时的一线报道。1月23日,红星新闻记者王效穿上全副防护装备,进入武汉中南医院重症隔离病房,直击抢救危重病人现场,红星新闻因此成为全国首个发出抢救新冠肺炎病人图片与视频的媒体;1月24日,在“火神山医院”开工建设时,他首个抵达现场进行直播,为全国读者第一时间带来火神山的报道,人民日报等媒体均对他的报道进行了弹窗推送,全国20个直播平台全部采用红星新闻直播信号,关注度过亿。

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成都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记者朱沛洁随同都江堰市蓝天救援队,行驶1200公里、历经21小时到达武汉,将约20吨的蔬菜和生活物资送达武汉仓储中心。驰援武汉的接力赛一直有人接棒,武汉不是“孤岛”。

在成都

“寻找”信心

女记者笔下的成都温情

在成都,疫情的形势也让市民们每日悬着心。医院内病例的治疗情况怎样了?粮油蔬菜能不能供得上?什么时候才能逛商场?成都传媒集团统筹抽调采编人员,组成疫情防控报道团队,书写主流媒体责任担当。

“正月初五回成都,我在高铁上没有睡过觉,11个小时全程用手机写了5篇稿子,不能漏一条、不能慢一点。”作为女性新闻工作者的一员,记者王垚注意到,疫情期间铺天盖地的碎片式的信息缺乏群体共鸣,更多的人需要有情感的鼓舞和信心的支持。《有一种爱叫花式投喂》《战“疫”,我看到一个真实的成都》 等多篇爆款,便是体现这一新闻理念的力作。

作为成都日报社长期负责医疗口线的记者,从1月20日起,王静宇就放弃一切休假。成都的医院发热门诊、疫情隔离区、疾控中心、新闻发布会现场、疫情防控各职能部门值班值守或检查点……到处都能看见她的身影。

成都电台新闻频率记者别琹婧凌晨接到采访任务,半小时内赶赴成都市公共卫生中心采访、成稿,直到凌晨三点才回家休息,下午4点又前往医院采访出院的病人。

就怕来不及

顾不上吃饭、顾不上睡觉

为了更及时全面地报道成都及全国疫情防控的有力举措,持续推送权威信息、开展防护科普、回应公众关切,生动讲述基层一线的感人故事,疫情期间,红星、商报微信增加发布次数至一天8次,成都日报锦观新闻微信公众号每天推送次数也从平日的3次增加到了8次。这对后方编辑的工作有了更大的压力。

“从大年二十九上班到现在,一天都没休息过。”蓉城政事公众号编辑周霖说,疫情期间原本每天晚上推送1次的蓉城政事改为每日推3次,常常这一时段刚推送完就得为下一时段得推送做准备。家人催着吃团年饭的时间,正是编辑工作最忙的时段,既要抢时间又要准确无误,是压力推动着周霖在前进。

“来不及吃饭、顾不上睡觉,电脑在哪人就在哪,一刻不敢离开凳子。”成都日报锦观新闻微信小组责编唐元说,除夕夜,她一直站在老家院坝的寒风中等到凌晨12点,只为信号好一些能尽快接收到及时消息推送锦观新闻。

战“疫”还在继续,新闻战士始终不下战场。 红星新闻记者 钟茜妮

■前线手记

“只是一次普通的出差,因为已经习惯。”

3月6日,30余名来自成都的小学生记者对跟随四川援助武汉医疗队出征武汉的红星新闻记者王勤、王拓进行了两个小时的采访。小朋友们总喜欢问:“武汉这么危险,为什么你们要去采访啊?”

“这是一次普通的出差,因为已经习惯了。”王勤回答得有些简单,在其10多年的记者生涯里,他在汶川、南极长城站、泰国美塞镇、天津滨海新区的采访足以在当代新闻史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我是医疗记者,医生护士都来了,那当然也‘奉陪’。”王拓说。他有3年医疗新闻采访的经历,此行是他与医护们友谊的延续。

自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来临,王勤和王拓就是采访搭档。傍晚时分,两人飞机抵达武汉天河机场时,同行的医护们甚至不知道将要去何处。在两名记者第一时间取出笔和镜头的时候,有一点是明确的:和他们在一起,这是职责。

2月21日,当地某医院迎来第一批53名治愈患者,其中四川医疗队治愈22人——数据见证了战疫会战中的“川军”力量。但王勤和王拓专访该医院的院长后,才知道医护指挥中枢每天要工作15小时以上,甚至在准备收治患者的前两天昼夜未休。

2月21日下午,两名记者正式进入武汉的隔离区,并在此后5次进入隔离区。在患者数量多、情绪紧张的特殊氛围中,记者的镜头对准整个病区。因为心理压力大,许多患者会从深夜痛哭到天亮。医护们很聪明,他们组织患者跳广场舞、练八段锦。一两个星期后,许多隔离区焕发着全新的风貌。

除了关注医护、患者和武汉市民,记者忘不掉家乡人民的关爱。2月18日,两名记者记录一名四川司机历时20小时,将宝贵的医疗物资运到武汉。一天后,四川的火锅企业捐献19万盒自煮小火锅。这批自煮小火锅被远离家乡的医护们形容为“续命小火锅”。

从医护的坚守、到患者的坚强、再到市民的坚韧和四川家乡人民的关爱,利用图文、视频、H5、抖音等多种形式,记者将这些零星的点滴汇聚入历史。目前,两位记者与后方编辑一同策划的“新冠时期口述史”也在陆续推出。

与新冠病毒的战斗,仍在继续,防控任务依然艰巨。记者将继续把镜头对准医护、患者和市民,也将第一时间传递权威信息,记录“川军”抗疫到最后,为“武汉会战”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红星新闻前方报道组

新闻推荐

都江堰M-TR旅游客运专线、成都三绕都江堰段等项目复工

2月24日,红星新闻记者获悉,都江堰M-TR旅游客运专线、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成都三绕)都江堰段等重大交通项目已有序复工复产,各...

都江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都江堰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