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流绕蜀城:成都的桥

四川经济日报 2020-02-20 06:21 大字

□ 王平玉/文 黄金国/图

浣花溪百花潭公园沧浪桥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李白《送友人入蜀》)曾几何时,成都这座因水而生、伴水而兴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被西方人誉为“世界尽头的大城市”,誉为“东方水城”、“东方威尼斯”,让无数西方人对这座近乎神秘的东方城市充满了向往。有着2300多年城市文明史的成都,在并不遥远的过去,曾有过“长似江南好风景,画船往来碧波中”的水城风貌。那时的成都城外府河、南河两江环绕,城内金水河、御河穿城而过,城内外沟渠纵横,湖、塘、堰、池,星罗棋布,完全可以媲美江南水乡。有水就有桥,桥和水由此构成了老成都最为浪漫、最为壮丽的城市风貌与人文景观。

据被誉为清末成都“百科全书”的《成都通览》(傅崇炬/著)记载:清末民初,成都有名可考、有址可寻的桥共有192座。这是一个蔚为大观的数字。这些大大小小的桥中,有拱桥、平桥,还有不少廊桥。就材质而言,则石桥、木桥、竹桥、铁桥……应有尽有。在老成都人小桥流水的记忆中,他们仿佛时时刻刻行走在一座座桥上:万里桥、九眼桥、驷马桥、洗面桥、安顺桥、青石桥、送仙桥、十二桥、平安桥、磨子桥……桥,成了老成都人城市记忆中最为抒情、最为浪漫的部分。

成都安顺廊桥

万里桥老照片(王平玉 供图)

二十世纪初的九眼桥(王平玉 供图)

万里桥:七星之首

万里桥(即今南门大桥,俗称老南门大桥),乃是蜀守李冰当年修建的著名的七桥之一。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56年至公元前251年间,李冰率众修建都江堰,在郫江、检江二江之上修建了七座桥,其中,“江桥、万里桥、市桥、笮桥(夷里桥)略成长方形,像北斗七星之斗杓;冲治桥、长升桥、永平桥大体连成一线,自市桥西北斜出,像北斗七星之斗柄,故云‘上应七星’”,统称七星桥。正所谓:“李冰造七桥,上应七星。”(晋·常璩《华阳国志》卷三《蜀志》)万里桥就是位居七星之首的长星桥,又称“笃泉桥”。如今,七星桥中除了万里桥和笮桥外,其余均因年代久远而难以稽考。

成都桥梁史上最著名的桥首推万里桥。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决意与东吴修好,便遣名臣费 出使东吴。临行时,诸葛亮深感费 此次出使意义重大,便在万里桥头,为身负重任的费 饯行。诸葛亮挽手相送,两位名臣依依不舍,费 触景生情,感叹道:“万里之行,始于此桥。”万里桥由此得名。因此万里桥成为蜀汉与东吴恢复联盟关系的象征。

万里桥既是古代成都水陆交通的一个重要起点站,又是一大名胜古迹,历史志籍记载颇多,文人吟唱更是不绝于耳。素有“万里桥边女校书”之称的唐代女诗人薛涛,就曾在此居住,并为万里桥留下了这样的诗句:“万里桥头独越吟,知凭文字写愁心。细侯风韵兼前事,不止为舟也作霖。”(《和郭员外题万里桥》)无疑给万里桥平添了几分诗意。

当年客居成都的杜甫,他心爱的草堂离万里桥并不远。他曾在《狂夫》一诗中写道:“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诗中的杜甫可谓自得其乐,而他居住的草堂的方位以万里桥来标识,由此可见万里桥在唐代的成都早已声名显赫。杜甫的河南老乡、唐代诗人刘禹锡也在《竹枝词九首·其四》中写道:“凭寄狂夫书一纸,家住成都万里桥。”据新编《成都通史》介绍:万里桥在唐代竟是“酒吧一条街”。那时,万里桥边街市林立,茶馆酒楼,一派繁华。难怪那么多唐代诗人住在万里桥边。

在成都文化史上,元人费著的《岁华纪丽谱》素以记述宋代成都的民情风俗、游乐景观著称,费著在书中以深情的笔调记载了万里桥的胜景:二月二日,“出万里桥,为彩舫数十艘,与宾僚分乘之,歌吹前导……”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万里桥毁于兵火。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重修,桥上以楼屋遮盖,桥头题额:“武侯饯费 处”,知府冀应熊书“万里桥”三字,刻石于桥旁。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四川总督李世杰修补万里桥,并改建为七孔拱桥。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华阳县马长卿捐资重新营造和改善,两年后完工,桥上设市,称南门大桥。清末,桥头南立石碑,碑上“万里桥”三字,乃一代名臣、四川总督赵尔丰所书。

数百年风雨沧桑。1940年,在万里桥的下游新修了新南门大桥,从此,万里桥便改称老南门大桥。上世纪50年代初,将老南门大桥的拱形桥面改建为混凝土平面。1988年,在维修老南门大桥时,发现了许多古迹。当时的《成都晚报》报道说,在西侧的桥基下先后发现了数百根圆木桩和数十件条石、大量石板,此外,还发现了一些铸铁熔块及秦汉时代的砖瓦等。1995年,为了适应现代城市交通发展和防洪的需要,对清代所建的桥墩进行了完全拆除。原桥移植至青羊横街望仙桥处仿建,并保留了原来的形式。1996年5月31日,新的老南门大桥正式通车。

万里桥原为石砌五孔桥,全长70米,宽7米,桥面为青石板,栏板由44块三国故事的浮雕石板组成,桥洞柱头上还有四个雕刻精美的花岗石龙头。如今,在万里桥原址不仅新修了钢筋混凝土的现代桥梁,桥面加宽了一倍多,而且,还在大桥之上建造了一座气势恢宏的跨桥。由此成为成都市的南北交通枢纽之一。南桥头北侧新建起一座船形大楼,远远望去有如即将启航的远航巨轮,成为万里桥的标志性建筑。曾经繁华的水路码头、出城要道,如今只留存了一个闲置的码头。远眺万里码头,江水映衬着红灯,灯光随江波徐徐闪烁。

九眼桥:迎来送往

位于府河与南河两江汇合处的九眼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古名“宏济桥”,又名“镇江桥”,由当时布政使余一龙先于南岸建回澜塔,塔成后监督造桥,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竣工,曾是锦江上最大的一座石拱桥。明天启年间,宏济桥改名为“镇江桥”,意为镇住洪水。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由四川总督李世杰主持重修,将桥改为石拱桥,工程浩大,历经数年才得以完工。因系石栏杆、石桥面、桥下有九个桥洞,造型奇特,遂名为“九眼桥”。

九眼桥自古为水码头,乃是古人送别的重要场所。据说,当年川籍作家郭沫若从家乡乐山沙湾到成都求学,就是乘船而上,在九眼桥靠的岸。其实,历史上无数的江南才子上访成都,并在西蜀采得文气,大多是在九眼桥上的岸。

1988年于九眼桥西侧新建交叉钢架水泥预制桥,从桥基点起算,长约120米,宽25米,桥北下端辟有汽车通道横贯东西,形成半立式交叉桥。1992年冬日,历经四百年风雨的古九眼桥在一片“该保留,还是该拆除”的争议声中拆去。今天的九眼桥今非昔比:尽管距原址仅1.9公里重建的九眼桥,尽可能地保留了明代建筑风格的九孔石拱桥形象,但已失去了它原有的古意。

已被拆除的九眼桥仍流传着一些有趣的传说。“石牛对石鼓,金银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这首老成都的童谣自然与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的张献忠的传说有关。据说,张献忠兵败逃离成都时,因情势急迫,乘船走水路,由于船负重不了太多财物,无奈之下,便把大量的金银细软埋在九眼桥下的水中,并用石牛和石鼓作记号。后来,确实在九眼桥附近有“大顺通宝”之类的宝贝出土,但是,远远不够买成都府,石牛静卧江畔,大西政权的财宝或许依然沉睡在九眼桥下……

青石桥:市井流年

说起位于盐市口的青石桥,就不能不提成都的一条重要的河——金河。金河,开凿于唐代中期。唐宣宗大中年间,在时任西川节度使兼成都府尹白敏中(公元792年-861年)的主持下,在成都城西南开渠,从城西郫江分水入石犀溪处,自西向东与郫江平行,横贯城区南部,在东边汇入解玉溪,然后汇入检江。再往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公元821年-887年)修筑罗城时,同时规划了两江,导致郫江东流,金河水断流,便重新开系濠水入城,从此,金河水一流就是上千年,成都城中,尤其是城南的生活用水与物资运输,大多仰仗金河水路。当代金河的河道是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66年)在四川巡抚谭纶和成都知府刘侃的主持下,对金河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治之后确定下来的,当时的河道宽约10米,深过3米。

虽然金河不宽,但却灵活便捷。金河开通之后,为了方便交通,便在河上架起不少桥梁,数量有20多座,蔚为壮观。如成都人耳熟能详的卧龙桥、通顺桥,当然也包括更为出名的青石桥,都曾经是横跨在金河上的桥梁,终日人来人往,商旅不息。青石桥正是清代金河在市中心的主要码头,外来物资的输送大多要经过这里,天长日久便成了成都市中心最重要的早市,蔬菜粮油、鸡鸭禽肉,是青石桥的主角;农产副食是青石桥的主题。

青石桥又叫“龟化桥”。据传,当年为修筑成都城的纵横家张仪指点迷津的那只神龟,在画出建城线路后,就是在此飞升的,所以叫“龟化”,在此修桥,顾名思义叫“龟化桥”。这个见于晋人干宝所著的《搜神记》中的传说或许是无稽之谈,但至少说明,青石桥的位置便是秦代成都大城的东南角。据说,青石桥在宋代还是我国官方木版刻书的发祥地、集散地,多以教科书为主,所出书籍运往包含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在内的西南广大地区。

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龟化桥得以重建,修筑时,用红砂石为主料,但桥面使用的则是能经受车轮碾压的岷山青石。据说,青石是用木筏沿岷江顺流而下运抵成都的。那时,成都的桥梁修好之后,还要举行“踩桥”仪式,当时的四川巡抚便将龟化桥更名为“青石桥”。彼时的青石桥还是一座能为往来行人遮风挡雨的廊桥,直至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维修时,才将桥上的廊屋拆除。据史料记载,辛亥革命时保路运动中的同志军正是从青石桥出发进攻督院的,当年的情景可谓气吞山河。

送仙桥:“神仙”出没

旧时的成都,道教文化颇为盛行。相传农历二月十五是太上老君生日,每年都要在青羊宫举办庙会。青羊宫的庙会不仅凡夫俗子要赶,就连神仙也要赶。每年这一天,各路神仙总是东边来,西边走,因此,人们便早上跑来东边迎,傍晚跑去西边送。于是,西边这座送仙桥就得了名,同时得名的,还有东边的遇仙桥和望仙桥。这“一迎一送”的景点,可谓相映成趣,留给人无限的遐想。

据说有人在此桥上曾经看到过神仙,故名“送仙桥”。送仙桥即锦江南河桥。相传在唐代(亦有说是宋代)有一年元宵节前后的一个月,在青羊宫举办灯会,盛况空前,十分热闹。一天清晨,有位秀才漫步在锦江南河桥时,奇怪地看到有两个人在桥墩石上一上一下睡觉,上面那个人的口水正好流到下面那个人的嘴里,不禁脱口说出:“此为‘吕’字也。”旁边游人仔细一瞧:“嘿,这不正是八洞金仙吕洞宾吗?想不到,他也来青羊宫观灯赏花不成?”游人争相观看,两位“睡仙”在晨雾中渐渐地飘浮起来,随即便无影无踪。这段成都城市文化史上的佳话,广为流传,致使送仙桥及桥名保留至今。一千多年过去了,成都民间还流传着元宵节前后到送仙桥一带可以见到八仙的传说。

我们现在看到的送仙桥,乃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翻修后的模样,十余米长的石桥横跨在小小的摸底河上,桥栏上的神仙浮雕,让人依稀想到当年的神仙。然而,细数桥之初始,竟难以追溯其年代。只知道千余年过去了,几经修葺,拱桥变平桥,亘古不变的,唯有那“送仙”的传说。

十二桥:谦逊如斯

据史料记载,旧时的金河上有二十四桥,但此桥却名为“十二桥”。十二桥修建于公元1913-1915年间,当时建的是一座木桥(篷桥),按当时附城各桥顺序定名。据成都民俗专家袁庭栋先生讲:“这座桥之所以取名‘十二桥’,是因为这座桥周围的景色不错,有人提出‘取扬州二十四桥之半’。”成都人谦虚,又饱读诗书,不掠人之美,便说自己只及扬州风月之一半,故称此桥为“十二桥”。另一说:年有十二月,日有十二时,经年累月,周而复始,桥名“十二”,寓意岁月循环,经久不变。数年后,木桥被改造成廊桥,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为了修132公路,廊桥遂改造为石墩桥。十二桥真正为世人熟知,乃是因为成都解放前夕在十二桥附近牺牲的烈士。1949年12月,国民党特务将关押在成都将军衙门内的30多位共产党员、进步人士和爱国青年学生,杀害于通惠门外十二桥附近,史称“十二桥惨案”。

此外,十二桥还有一处著名的古蜀文明(距今大约3100-2600年,相当于中原王朝的商代晚期至春秋晚期)遗址——十二桥遗址。其干栏式建筑群乃是我国商代木结构建筑中迄今所知地面部分结构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如今,当年金河上的二十四桥,除了人民公园(原少城公园)内尚存两、三座外,其余的均已不复存在,或者徒留地名而已,令人唏嘘感叹。我们现在看到的十二桥,也早已不再是原来的十二桥,而是修建蜀都大道时拓宽后的车水马龙的十二桥了。

驷马桥:高车大马

横跨沙河的驷马桥,位于成都城北,相传为蜀守李冰所建,秦汉时,沙河叫凤凰水,因上古仙人张伯子在此骑赤纹虎升仙,后又改名为“升仙水”,人们在张伯子升仙的地方架起了一道桥,故名“升仙桥”。因西汉辞赋大家司马相如的故事而闻名。原为木桥,现已无存。相传当年家境贫寒,不为人所看重的司马相如赴长安求取功名途经升仙桥时,在道旁的茅草客栈里与结婚三年的妻子卓文君依依惜别。《华阳国志·蜀志》载:“(成都)城北十里有升仙桥,有送客观,司马相如初入长安,题市门曰:‘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汝下’。”后来,司马相如功成名就,果然乘着驷马高车衣锦还乡,兑现了自己的豪言壮语。为了纪念志存高远、励精图治的司马相如,后人便将升仙桥改名为“驷马桥”。

千百年来,驷马桥经历了天上人间的渲染流传,又是成都北上的咽喉要道,名气可谓如日中天。1931年,流落四川的北洋军阀吴佩孚,转遍大半个四川之后,准备打道回府。7月12日,吴佩孚从潼川来到新都,打算在新都小住一日就去青城山。邓锡侯、田颂尧得知,随即派人请吴佩孚来成都。7月16日,邓、田二人亲自到驷马桥迎接吴佩孚。道路两旁排列整齐的军乐队高奏军乐……像成都众多古桥一样,驷马桥也是命运多舛。上世纪50年代,驷马桥因修成渝铁路,沙河改道而废。70年代,古驷马桥南300余米处建新桥,仍用旧名。至今仍是成都北上的必经之地。新建的驷马桥是一座面貌焕然一新的立交桥,桥上是成渝铁路的铁轨,桥下供众生穿越。

洗面桥:缅怀故人

作为三国蜀汉政权的政治中心,成都自然保留着许多三国的文化遗迹或痕迹,比如洗面桥。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冬,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在当阳被吴兵所害,身首异处。痛失爱将的刘备只能将关羽的衣冠迎回成都,念昔日桃园结义之情,便在锦官城南筑设庙宇,将关羽衣冠供奉其中,以示纪念,故名衣冠庙。每次,刘备带人到衣冠庙祭拜关羽,都会在衣冠庙前的小河桥边下马,整装洗面,以示对亡者的尊敬,洗面桥由此得名。

如果历史上的洗面桥保存至今,桥龄至少可达1800岁,因为,公元214年,刘备入主成都时,洗面桥就已经存在,也许它原来不叫这个名字。刘备来了,洗面桥沾上了帝王的气息,因此变得生动鲜活起来。如今洗面桥也只剩下一座异地重建的小桥,而衣冠庙早已荡然无存,古洗面桥处只留下刘备洗面的铜雕。

安顺廊桥:繁华旧梦

在成都大大小小的桥梁中,最早具有国际影响的当首推锦江之上的安顺桥。当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取道秦岭,经广元来到成都。他在《马可·波罗行纪·成都府》中写道:“有一大川,经此大城。川中多鱼,川流甚深,广半哩,长延至于海洋,其距离有八十日或百日程,其名曰江水。水上船舶甚众,未闻未见者必不信其有之也。商人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世界之人无有能想象其盛者。……城内川上有一大桥,用石建筑,宽八步,长半哩。桥上两旁,列有大理石柱,上承桥顶。盖自此端达彼端,有一木制桥顶,甚坚,绘画颜色鲜明。桥上有房屋不少,商贾工匠列肆执艺于其中。”这就是著名的安顺廊桥。

古安顺桥的原址在新南门大桥的下游,原名“长虹桥”,它的初建时间已难以考证。史料只记载了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华阳县令安洪德在此重修了一座以石为基的木结构风雨廊桥,并亲自题匾,将桥命名为“安顺”。这里曾是锦江上一处重要的水码头,许多人在此迎来送往。

1947年7月,一场特大洪水席卷成都,古安顺桥被冲毁。此后的三十多年岁月,这里就只剩下一座简易的石桥。即便如此,噩梦仍纠缠着安顺桥,1981年泛滥的锦江,彻底让命运多舛的安顺桥荡然无存。2002年,为了开辟城市东面的旅游区,在合江亭下游新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廊桥,名为安顺廊桥,就是沿袭老的安顺廊桥而来。但桥上不再有当年马可·波罗笔下来往的客商。每当夜幕降临,古色古香的安顺廊桥上,亭阁层叠繁复,在清波的流淌中回转倒影,衬托着两岸青翠的垂柳,为广大成都市民和远道而来的游客呈现成都最美的夜景。

其实,在碧波荡漾的锦江上,从九眼桥溯流而上,除安顺廊桥、万里桥外,还有新南门大桥、彩虹桥(原名“柳阴桥”)、虹桥、沧浪桥、百花潭桥、风雨廊桥,以及位于二环路上的西南地区首座自锚式悬索桥——清水河大桥等大大小小许多桥,其中,有的桥是改革开放后新建的,有的桥古已有之,因年久失修又原址重建。我在锦江边多次走访,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年除禁渔期外,锦江边(尤其是靠近每个桥的桥头)都有垂钓者。这些垂钓者并不在乎能钓多少条鱼,仅以此打发闲暇时光。这成了锦江的又一道人文景观。

新闻推荐

特殊时期 你咋个“剪脑壳”? 有朋友动起脑壳,把狗狗的剃毛刀都用上了

有朋友动起脑壳,把狗狗的剃毛刀都用上了陈福兵团队上门为民警服务。在家中给老公“剪脑壳”。薛妈妈给儿子及同事理发。...

都江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都江堰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