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都江堰快速扩域

四川日报 2020-01-07 06:27 大字

“四川第一渠”:

天府水事

“没有人民渠,就没有如今的都江堰。”去年12月12日,都江堰建堰2275周年纪念会上,中科院研究员姜文来一句话引来现场阵阵掌声。

被誉为“四川第一渠”的人民渠,控灌面积占整个都江堰灌区的四成左右,全部为新中国成立后扩建而来。正是人民渠的出现,让都江堰步入了一个快速扩域的时期。

1953年1月25日,寒冬之中,彭县丽春乡(现彭州丽春镇)响起阵阵鞭炮。数万民工和技术人员推着独轮车、扛着镐头走进工地。新中国成立后四川首个水利工程、当时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渠——引都江堰水灌溉成都平原东北部的官渠堰一期工程动工。

这是一条改变下游数十万农民和数十万亩耕地命运的“利民渠”——当时只有19.5公里的渠道一通水,从都江堰工程分流出来的岷江之水,就能够改变彭县(现彭州)一带“吃饭看天”的命运。

当年5月25日,水渠终于完工并立即投入到大春灌溉之中,沿线23.5万亩农田变成旱涝保收的高产田。

从1954年起,数十万民工战寒暑、钻丘陵、跨沱江,又陆续进行了6期工程。都江堰之水跨越沱江进入涪江流域,打通了沱江与岷江、涪江之间的水系联系,为日后的江河跨流域分配水资源提供了可能。

上世纪六十年代前期,这条水渠控灌面积最终定格为近6000平方公里,涵盖彭县(现彭州)、金堂、广汉、崇庆(现崇州市)、什邡、绵阳、德阳等地的区域内。随后的岁月里,沿着这条水渠周边,沿线人民又不断地修建数十座囤蓄水库,拦蓄从都江堰而来的岷江之水。水渠所在灌区的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越来越强。

1966年,这条水渠正式更名为人民渠。

2011年,四川省启动“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建设行动,至2017年基本完成。人民渠灌区正是其中重点建设区域之一。其间,人民渠内的用水效率不断增加,农田灌溉水的实际使用率从42.2%提高到44.6%。

去年,四川省印发了《“再造都江堰”水利大提升行动方案》。根据规划,2025年底前,人民渠灌区将彻底完成节水改造,走到国内节水灌溉的前列。

本报记者 王成栋 整理

新闻推荐

今后三年 用水总量要实现“低增长”

四川全面启动节水行动今后三年用水总量要实现“低增长”动向近日,《四川省节水行动实施方案》印发(以下简称《方案》),标...

都江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都江堰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