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大汶河的建设管理步入历史新纪元,精心呵护七十载 书写泰汶大地上的流动诗篇
□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贾风城
汶水汤汤,行人彭彭。汶水滔滔,行人儦儦。
奔涌不息的汶河水,自东向西贯穿泰安,经东平湖入黄河,孕育了举世闻名的大汶口文化,滋养了“齐鲁必争汶阳田”,造就了一方物阜民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过全市不懈奋斗,大汶河的河道防洪减灾体系不断完善,水资源配置利用体系持续高效,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更加优良。
泰山之阳 汶水西流
站在泰山遥望,汶河、徂徕如画。大汶河在泰山之阳,像一条玉带环绕在泰山脚下。自古大江东去,九州江河均东流入海,而汶河水却滔滔西去,乃是一大奇观。
大汶河是泰安唯一的大型河道,也是黄河下游的最大支流,全长231公里,总流域面积8944平方公里,泰安境内流域面积6093.2平方公里。大汶河是全市水网建设的主动脉和水系生态基础,泰安的“母亲河”。大汶河丰富的雨洪资源和美丽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迷人的风土人情、众多的人文景观,都具有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大汶河的安澜关乎着泰安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关乎泰安社会的繁荣进步,在泰安市的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大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千百年来,在泰汶大地上,勤劳智慧的泰安人民用双手描绘了一幅幅绚丽壮阔的历史画卷。大汶河上有很多远近闻名的河道水利工程,有拦截汶水、注入济宁、接济运河、畅通南北的埋城坝,更有“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素有“江北都江堰”之美誉的戴村坝,亦有泰山著名石工“姜鲁班”捐资修建的明石桥。这些传承至今、历久弥新的河道工程是劳动人民改造自然、趋利避害、造福后代的历史见证。
防洪能力提升 汶水岁岁安澜
新中国成立后,大汶河的建设管理步入了历史新纪元。
加固除险整修堤坝、增筑新堤,修建水库……据资料记载,至1985年,大汶河两岸大堤皆贯通,总长107.6公里,河道防洪能力7000立方米每秒,均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1986年以后,各级对大汶河等主要河道又进行了多次治理,有效提高了河道防洪能力。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将大汶河防洪保安全列为首要任务,逐级建立健全防汛责任体系。在进行防洪工程建设的同时,贯彻专防和群防结合,建立各级防汛指挥机构,组织防汛队伍,加强汛期防守,确保了大汶河岁岁安澜。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泰安市在大汶河上游建大中小型水库以蓄为主的工程,70年代以农田基本建设为主的蓄水、引河、拦水工程,在河道整治中以筑堤护险工程为主。到2012年年底,修建水库总库容49.09亿立方米,共修堤防980.41公里。进一步提高抗旱防洪能力,为城市供水、农业灌溉、水力发电、水产旅游创造了条件,彻底改变了旧中国每遇洪水泛滥成灾的历史。
78岁的刘承兰回忆,为治理好大汶河,市水利局曾在1955年培训200个水利技术员,这些技术员1956年被分配到全市各个县市区,此后工作战斗在大汶河水土保持和综合治理第一线。刘承兰已故的老伴刘乐刚就是其中一位水利技术员,从1955年一直到1998年退休,刘乐刚在水利工作岗位工作了40余年。近年来,刘承兰一直潜心整理老伴的曾经的工作经历和事迹。刘承兰介绍,1959年角峪水库修建时条件特别艰苦,大家“吃着窝窝头、推着小推车”干活。而水利技术员们的工作除了艰苦,还时常遭遇危险。穿着蓑衣戴着斗笠巡视水库,多次遭受雷击;整修溢洪道,被洪水冲出几百米……现在谈起老伴曾经的经历,刘承兰依然忍不住泪目。她说,老一辈水利技术员身上都有一股不怕苦、不怕累、不畏艰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代代相传。
记者从市水利局了解到,2018年,省政府批复《山东省重点防洪减灾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大汶河防洪治理工程作为批复的9条骨干河道防洪治理项目之一,总投资约6.75亿元,分两期工程实施,一期工程安排保障大汶河河道行洪安全的河道清淤疏浚工程和部分加固堤防、险工护砌、防汛路、生产桥工程,剩余工程安排在二期实施。目前,一期工程完成总投资20021万元,达到预期目标,其中河道清淤疏浚和堤防加固工程按省厅时间节点已于汛前完成,二期工程准备工作也在迅速推进。
【壮丽70年,致敬新时代】汶水安澜谱华章(有图)
下转02版
新闻推荐
为进一步提升广大群众金融素养和风险责任意识,近日,交行都江堰支行走进都江堰市青城山镇农贸市场,开展了2019年“金融知识普...
都江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都江堰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