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悬“汉昭烈庙”却被称为武侯祠 这是成都独创的“一体君臣祭祀同”

成都日报 2019-08-12 02:43 大字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锦观客户端

诸葛亮塑像

游客参观三绝碑

武侯祠博物馆

作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是成都的城市名片,几乎到成都的游客都会前往武侯祠游览。但还没走进大门口,你可能就会心生疑惑:我莫不是走错了吧,为何门口匾额上书的是“汉昭烈庙”?

一陵、一庙、一祠巍然并列,合而为一,此乃成都独创。作为民族智慧化身的诸葛亮,赢得蜀地百姓千百年的尊崇。智慧而又勇于创新的成都人,在这里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帝王陵、庙与臣祠三者同享祭祀的特例。

城市名片

武侯祠文化底蕴深厚悠远

来成都旅游,相信武侯祠博物馆是大家不可或缺的打卡地。这里三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悠远,天府文化的根脉和记忆深植其中。

虽然身处闹市,武侯祠博物馆门口的两座饱经风霜的石狮子巍然肃穆,一下就能把人的思绪拉进风云变幻的历史中。站在大门口抬眼望去,你会发现,牌匾上镌刻的并非是想象中的“武侯祠”,而是金字刻就的“汉昭烈庙”(“昭烈”是刘备的谥号)。即使馆外艳阳高照,一进入武侯祠博物馆,记者整个人就沉静下来。这既因为茂林修竹间的凉爽,也源于武侯祠内扑面而来的古朴气息。

武侯祠主体建筑分为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和诸葛亮殿五重。大门至二门之间的道路两侧,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唐、明、清各代石碑,这些高高耸立的石碑满是历史的印记,向游人赞述着三国蜀汉英雄的业绩和古祠的沧桑。沿着中轴线一路往前,记者来到了汉昭烈庙。站在汉昭烈庙前抬眼望去,对面气势威严的大殿正中,刘备正襟危坐。而两侧的偏殿中,一尊尊端庄的塑像静穆地坐着。武侯祠博物馆的特级讲解员李志告诉记者,这些塑像都是清代康熙至道光年间的泥彩,东廊文臣,西廊武将,庞统、赵云等蜀国名臣端坐。身处其间,记者仿佛穿越到了蜀汉的一次廷议,踌躇满志的皇帝刘备正与大臣们处理国事。想到此,忍不住让人想侧耳倾听他们究竟谈了些什么。

“对于海内外的游客来说,我们整个博物馆都被称作武侯祠,而这里才是祭奠诸葛亮的地方——武侯祠。”李志一边介绍,一边带着记者穿过汉昭烈庙后的过厅,悬挂着一块格外醒目的匾额“武侯祠”会提醒你,这才是祭奠诸葛亮的武侯祠。殿堂内,供奉着诸葛亮祖孙三代的贴金泥塑坐像。诸葛亮居中,羽扇纶巾、凝目沉思,神态怡然自得。而在他面前,一路上不断张望的游客纷纷驻足停留,极其郑重地向诸葛亮塑像鞠躬。眼前的情景让人不得不感慨诸葛亮的声望之高,受到的崇敬之深。

诸葛亮治蜀受爱戴

全国唯一君臣合祀祠庙形成

明明大门上写的是“汉昭烈庙”,为什么老百姓都管这里叫武侯祠?这要从我们都熟知的三国历史说起。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在那个英杰辈出,群雄并起,烽烟遍地,革故鼎新的时代,成都据天时地利人和,成为乱世之中难得之固土,这与刘备和丞相诸葛亮有不可分的关系。

刘备攻取成都并未造成大的破坏,蜀汉建国后,以成都为都城。登基两年后,刘备就在白帝城去世。辅佐幼主的诸葛亮通过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措施,使得蜀地在三国战乱岁月中,“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一派欣欣向荣景象。武侯祠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说,治蜀过程中,诸葛亮认为都江堰“此堰农本,国之所资”,组织专门队伍负责都江堰的维修和保护工作,并完善引水入城的河渠系统,保障了成都平原高度的灌溉水平。“锦官城”之名的由来,也与诸葛亮密切相关。他将蜀锦视为国家战略物资,允许官办、商办、家庭等经济体从事蜀锦生产,同时在成都置“锦官”,以集中织锦工匠,管理织锦。“这座‘锦官城’是我国历史上织锦行业最早的‘国家产业化示范园区’,后来慢慢演变为成都美好的代称。诸葛亮还发展盐铁、崇文重教、南征北伐。在他治蜀期间,蜀地政治清明、经济发达、人民安定。在诸葛亮的治理下,成都得以稳定发展,成为‘既崇且丽’的大都市。”

234年,积劳成疾的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当他逝世的消息传回蜀中,举国哀痛。蜀中士民深深缅怀这位曾经给蜀地带来过繁荣安定的一代贤相,想要为他修建祠堂,以此纪念。据了解,成都历史上就曾经有过七座武侯祠,清代甚至出现过四座武侯祠并存的情况,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成都最早修建的纪念诸葛亮的孔明庙在少城内。现今知名的这座武侯祠出现于公元5世纪左右,是由少城的孔明庙迁来,或是后人新建,尚无史料可考。

武侯祠真正实现“君臣合祀”的格局在明代。为了将诸葛亮和刘备在一处祭奠,一个大胆的尝试产生:采取为刘备与诸葛亮各建一殿又同在一起祭祀的处理方法。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蜀献王朱椿进行大幅度调整,他废弃掉武侯祠,重修汉昭烈庙,将诸葛亮的塑像移至汉昭烈庙内,袝祀在刘备像的东边;关羽、张飞像袝祀在刘备像的西边。他的调整使汉昭烈庙和武侯祠的功能合并于昭烈一庙,实现了“一祠同祀君臣”的格局。清朝康熙十年至十一年的重建也沿袭了这一格局,直到现在。

激励后来者奋进

丞相祠堂千百年来受拜谒

游览武侯祠,祠中的诗文书画,建筑雕塑,碑刻匾联也是不可错过的风景。诸葛亮死后,依然受到世人的崇敬和怀念。到唐代时,成都武侯祠已是一处名胜古迹,文人墨客纷纷到此拜谒,留下了无数诗章。杜甫、雍陶、李商隐、岑参、陆游等都在此留下了名篇佳作。仅诗圣杜甫,便有《蜀相》等十余首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他的名篇《蜀相》至今脍炙人口。

进入武侯祠博物馆,首先吸引人眼光的莫过于大门处右侧碑亭内矗立着的一通石碑。这通历经千年沧桑的石碑,是成都最负盛名的唐碑,也是武侯祠镇馆之宝。记者了解到,“唐碑”全名《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碑身连同云纹碑帽通高367厘米、宽95厘米、厚25厘米,碑身嵌入碑座,覆盖于碑亭之中。说到这三绝碑,为什么要叫“三绝”?唐宪宗元和四年,即公元809年,时任剑南节度使的武元衡及其僚属一行28人前来拜谒。武元衡看到人们还记得诸葛亮的丰功伟绩,但祠内却“碑表未立”,这不免让人遗憾。于是命属下裴度撰文、柳公绰书丹、鲁建镌刻,立下此碑来表达自己的敬仰之情,颂扬武侯的功德,昭示后人。“之所以称为‘三绝碑’,有着两种说法。”李志介绍,一个说法是因裴度的文采出众,柳公绰书法精湛,鲁建的镌刻精到。另一个说法中,“三绝”则为裴度的文采出众,柳公绰书法精湛,以及诸葛亮的功绩。

虽然诸葛亮最终壮志未酬令人慨叹,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始终都在激励后来者奋进。自刘备入葬惠陵算起,广义上的成都武侯祠已有1790多年的历史,无论它如何分合变化,依然不变的是人们对它的称呼——武侯祠。武侯祠、惠陵、昭烈庙三者合一,共同构成了一个三国文化地标。步入武侯祠,仿佛回到了英雄辈出的时代。说不完的英雄,品不完的忠义。

本报记者 李雪艳

图片由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提供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长谢辉:

诸葛亮的“忠”和“智”有着强烈家国情怀

文物守护人:谢辉

守护文物:唐碑

在有着“三绝碑”之称的唐碑上,裴度赞美诸葛亮是兼有“事君之节”“开国之才”,得“立身之道”、“治人之术”的全才,“四者备矣,兼而行之,则蜀丞相诸葛公其人也”。同时,他对诸葛亮的评价有不少独特见解,使得这通碑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近2000年来,诸葛亮何以能在百姓心中受到如此高的评价和尊崇呢?

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长谢辉看来,诸葛亮“智”和“忠”的形象深入人心,这是“大智”和“大忠”。“在百姓心里,诸葛亮是‘忠’和‘智’的化身,更重要的是他的‘忠’和‘智’是为国家、为人民的。因为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他身上的优秀品质才历经千百年的历史,还是越发耀眼。”谢辉看来,三国在中国古代史中虽只为短暂一瞬,但却是一个继往开来、革故鼎新、英雄辈出的时代。三国的风云变幻凝聚在武侯祠宁静幽远的氛围中,却也不失一分厚重,流露着人们对蜀汉先哲的追思和对英雄豪情的回味。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作为闻名海内外的三国文化地标,在来蓉游客中是当仁不让的必去打卡地。近年来,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着力馆际交流合作,陆续推出引进一系列主题鲜明题材新颖的精品特展,全面提升展示水平。在博物馆教育中深入发掘三国文化精神内涵,开展三国文化主题特色社教活动,建设三国文化代表性传习基地。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针对现存遗址、古建、文物、园林制定了长期全面的保护规划,分期分批实施保护修复工作。随着文创开发和文化活动的深入推广,“成都大庙会”“三国季”等品牌知名度持续提升,今天的武侯祠正以更加生动,更具活力的面貌走向大众,向全世界展示千年古祠的文化魅力。

本报记者 李雪艳

新闻推荐

萌爆了!警察熊猫、消防员熊猫……80余款世警会衍生品上线

世警会衍生品中国成都第十八届世界警察和消防员运动会(以下简称“世警会”)即将开幕,而警察熊猫和消防员熊猫已迫不及待...

都江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都江堰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