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足“特色”文章都江堰乡村游解锁“国际范”

四川农村日报 2019-07-18 05:44 大字

□本报记者 吴平

“去年中国内陆入境游客1.4亿人次,其中6000万人次香港同胞,2000万人次澳门同胞,还有华人和侨胞,真正高鼻子老外不过2000万人次。”7月13日,在“都江堰精华灌区乡村振兴发展路径研讨会”上,国家发改委研究员宋承敏披露的这一游客结构,也得到坐拥自然、文化、灌溉工程三大世界“遗产”的都江堰市的印证:去年该市2400多万人次游客中,境外游客只有40万,提升空间较大。

都江堰市副市长陈丽娜提出,将按照率先建成国际化生态旅游城市的总体要求,整合山水林田院的资源,建设都江堰国际生态旅游名城。对此,该市将如何着手提升乡村游的国际范呢?

忌同质化围绕灌区文化,打造特有文旅资源

目前,乡村游的同质化现象很严重,南方可以看到北方建筑,北方能看到南方植物。对于一些资源欠缺的地方,“无中生有”是不得已的办法。但对于都江堰这种特色很足、很有力的地方,挑战在于拒绝诱惑,保持原汁原味,给自己做减法。“不能抓到篮子里都是菜。”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柯柄生认为。

对此,陈丽娜表示:“都江堰灌区依靠从高到低的地势落差,形成自流渠系,极少使用提灌设备。”通过举办首届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与李冰研究国际论坛,提升了都江堰水利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包括签约的重点项目都是紧紧围绕水利文化的现状与传承、李冰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落户在聚源镇的“灌区映象”项目,将直观展示出川西林盘的形成、演变,灌区人家的农耕文化,以及因水而兴、护水管水的民间智慧。此外,都江堰市还连续举办了双遗马拉松、国际瑜伽、国际舞蹈节、消夏夜啤酒节等。

这一方面显示了该市与国际大型活动接轨的能力、开放的姿态和精神面貌,但另一方面,也要办出其他地方节会不一样的味道,才能显示出自己的不可代替性。欧洲地中海小镇、美国农场、中国乡村,各有各的历史传承和资源禀赋,重要的是把名片擦亮、特色做足,让招牌性的形象深入人心。在特色之外,宋承敏还提出,要在细节上面下功夫:厕所蹲便器、坐便器的安排,男女厕位的比例,以及酒店房间味道、水温水压的控制等,这是管理上的匠心,比硬件的重要性有过之而无不及。

忌大拆建整合现有资源,发挥村民的主体性

都江堰市规划了“青城山旅游装备产业功能区”“李冰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功能区”“都江堰精华灌区康养产业功能区”,覆盖乡镇多,项目多,影响深远。

四川省社科院原副院长郭晓鸣表达了一些担心:大地景观项目水稻并不是市场主体自发选择的结果;在水源保护地特别是一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改建任何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所有项目,即便是在二级保护区能不能发展康养民宿仍然有很大不确定性;对本地农民的搬迁、安置、项目参与,是否有多赢的安排?

对此,王文介绍,看起来摊子较大,但更多是政府撬动社会资金来投入,另外发挥乡镇村的主导、主体作用,不会沦为外来资本的配角。在土地利用规划上,规划城镇建设用地5.3平方公里,比现状城镇建设用地减少了6.96平方公里,总建设用地从现在的29.3%减为26.8%。

“以前村里死气沉沉,环境乱、村民穷,没人租地;现在口岸好了,来投资的老板才多起来。”位于康养产业功能区核心区的胥家镇金胜社区党支部书记胡显忠介绍,村里的发展是从2000亩猕猴桃基地和持续五六年的猕猴桃采摘节逐渐开始的,基建、环境初步完善,这两年兴起的服务业都是利用闲置资源:“拾光山丘”是以前的苗圃老板转型做的中高端民宿;将来的长林盘民宿依山傍水,也利用 20 多户村民的闲置房子;还有一处康养基地,是在外开公司的本村村民,翻新了自己600平方米的房子,再带动周边邻居一起进行统一的风貌打造和内部装饰,然后统一经营……

“以前因为电站堵水等原因,造成田地荒起、租不出去,现在有人要承包养小龙虾,我们还得提要求,按村里统一规划,不能乱搭乱建。”胡显忠说,从垂钓到夜啤酒的龙虾长廊,丰富了村里的产业,更关键的是,这不是低水平的农家乐,而是融于整个康养功能区的要素,建管标准都有更高要求。

郭晓鸣认为,精致型都市农业以及国际化旅游目的地,都不应以牺牲当地生态和原住民利益为代价,在这方面发挥村集体组织的主观能动性,更有利于和外来资本对接,走出旅游承接乡村振兴的持续发展之路。

都江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都江堰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