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义铺曾经是成灌马路上的最佳歇脚点

成都晚报 2019-03-28 03:07 大字

○何 民

以前从成都西出到灌县有一条成灌马路,是官道,崇义镇是进入灌县的门户,扼成灌线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一直以来人们习惯称崇义为崇义铺。

从成都出西门往灌县(今都江堰市)方向走,沿途称之为铺的地方还有竹瓦铺、安德铺,进入到灌县地界了,就是崇义铺,为什么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铺呢?顾炎武在《日知录·驿传》中说:“今时十里一铺,设足以递公文。”就是说,为了方便官府公文和民间信件传递,在主要官道上每隔十里二十里便要设一个铺。古时的驿站也是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吃饭、换马或住宿的地方,驿站比铺大,是官办的,主要接待公事人,一般不接待民间人士。铺则是民办或民办公助,官民人等都可以在这里歇气、喝水、打尖,主要场所就是茶铺饭店。

成灌马路虽然是官道,以前也只能是过马车而已,大约比机耕道也宽不了多少,虽说后来成为四川的第一条能通汽车的公路,那也是民国时期的事了。从成都皇城出发,到灌县县衙门,一百多里的路程,推车抬轿,紧走慢赶,咋个都要一整天时间,中间少不了要歇气、喝水、吃饭,于是茶铺、饭馆、酒肆便应运而生。从成都过来,出西门第一站便是茶店子,顾名思义,行人走到这里需要到茶铺去喝碗茶,歇歇气,打个尖,再往前走。古人出行有带干粮的习惯,中途饿了渴了,找个茶铺喝碗茶,吃点干粮,歇了气又继续赶路,不像现到处都是饭馆酒店,就是在乡下,也到处都是农家乐,到哪里都有饭吃。所以以前川西坝子有“晴带雨伞,饱带干粮”的古训,不然就要饿肚子。

以前成都府的官员到都江堰视察水利或农事,从皇城出发,悠哉游哉走到茶店子喝茶歇气,然后走到郫县,到望丛祠拜祭望丛二帝,住一宿,再启程往灌县走。郫县到灌县之间,崇义铺当然是最佳的中途歇脚点。据说当年四川总督丁宝桢在大修都江堰后的第一个清明节,亲自到灌县主持都江堰放水大典,途中就落轿崇义铺,在崇义铺吃了一顿豆花饭。崇义铺的豆花蘸蘸又麻又辣,辣得丁宝桢呼儿嗨哟,连呼过瘾。丁宝桢是贵州人,喜欢吃辣椒,说转来还要到崇义铺来吃豆花饭。可转来就没有机会了。灌县清明放水节的习俗是,主祭官一声令下:开水!河工砍断杩杈,水流汹涌而下,主祭官就要立即上马,沿官道往成都飞奔而去,要赶在岷江水头到达成都之前到成都,俗称“赶水头”,以祈求一年风调雨顺。若是主祭官没能赶在“水头”流到成都之前到达成都,会被视为“不吉利”。因此丁宝桢当年虽然贵为总督,又年届花甲,也不敢坐他的八抬官轿,骑上快马一路狂奔,他可不敢为了一碗豆花饭而误了农事。一众官员策马随后,穿过崇义铺直奔成都而去。

崇义铺就是来往于成都灌县之间一个最佳的铺。崇义以前有多少茶铺饭馆,据年近古稀的崇义人黎久大讲,崇义铺有多少茶铺饭店他也说不清楚了,总之很多。他说,解放前后,崇义铺比较大的茶铺子有谭松柏开的杏花村茶铺;在场中间酱园厂斜对门,有胡玉堂开的胡记茶铺;此外还有稻香村茶铺子,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都还开起的。这些茶铺子逢赶场天热闹得很,白天喝茶歇气谈生意,晚上讲评书、唱川戏。还有杨玉高家开的杨家店子,门枋上一副对联:鸡鸣早看天,未晚先投宿,生意好得很。还有场头场尾俗称鸡毛店的幺店子。总而言之,南来北往的客人在崇义铺都可以找到歇脚的地方,白天在茶铺子喝口水,打个尖,天色晚了,就在街上找间铺子住下。

如今崇义铺作为铺的功能已经消失了,除了老成灌路,新修的成灌高速和城际快铁也穿境而过,最近,一座宏伟的现代化蝶式立交桥已在崇义镇横空出世,成为崇义的地标,方便快捷的交通已不需要南来北往的行人在此打尖歇气了,但作为老崇义人,至今仍然习惯称这里为崇义铺,除了习惯,恐怕还有一份淡淡的乡愁吧。

新闻推荐

春风得意 快乐向前跑 都江堰双遗赛道上风景独好

雨过天晴,远山浮现。3月17日早上8时,2019成都双遗马拉松在都江堰市凤凰体育场鸣枪开赛。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名跑者迎...

都江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都江堰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