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灵岩寺石刻说开
□郑宇翔
近日,闲翻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都江堰文物志》《都江堰市金石录》两本书,看见对位于灵岩寺后观音石上的“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石刻注释有出入。《都江堰文物志》上标注“清道光间水利同知强望泰书”,而《都江堰市金石录》则标注“清光绪间同知强望泰书”。这引起了我的注意,到底孰是孰非?只好自己去仔细分辨,去查明真相了。
首先,两书皆标注作者为强望泰,但据史书记载;强望泰于道光七年(1827)至二十四年(1844年),前后十八年,曾八任成都水利同知,由此可知,《都江堰市金石录》标注“清光绪间同知强望泰书”是错误的。那《都江堰文物志》上标注“清道光间水利同知强望泰书”就正确了吗?答案也是否定的。因为通过查证实物,发现在灵岩寺后观音石(俗称“好人石”)上,有打磨出长4.5米,宽6.4米的斜面,斜面的正中、右上、右下和左下四处皆有题字。正中间为: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右上为:道光癸未季夏;右下为:古闽李桂林书;左下为:僧圆雋勒石。字皆为楷书,均为阴刻,刚劲有力,特别是正文“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12个大字,每个字宽70cm,高90cm,阴刻平底,字画伸展,圆转流畅,整洁大方,沉静典雅而笔力遒劲,是典型的“馆阁体”。
从石刻内容可知,此“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石刻,为道光三年(1823)农历岁次癸未的六月,时任灌县知县的籍属福建的李桂林所书,高僧圆雋和尚刻字于石。
文章写到这里,应该探求“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这句格言式警语的出处,以理解其深蕴的意义。据考,这句话最早出现在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之二甲编“好人好事”条:“豫章旅邸,有题十二字云: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邹景孟表而出之,以为奇语……”这句话简单明了,虽说“好人”由天而生,天运不可测,常人不能控制,只能说希望多降好人而已,但“好事”人却可以常做,如人们平日通过律己,规范自己的言行,往往也能做到。这12字倘若每个人都能把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那世间就能平安无事、人们就能安居乐业,人们共同美好的愿望就能实现。
当年,灌县知县李桂林应圆雋请求书写两句格言,应该是有所感而发,一方面,嘉道之交,川楚陕白莲教起事虽已被平息,但国库已为之一空。国内社会动荡,社会矛盾激化,官僚大肆兼并土地,贪官污吏横行,清朝走向衰落从此开始。也许李桂林正是针对贪官污吏横行,民不堪命的这种社会现象,希望常人能努力做个好人,居官则尽量做好事,以利于和谐社会风气的形成而言。再者,圆雋作为佛门弟子,引人向善,促进社会和谐,是其使命,这些,对于那时而言,应该是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的。
近两百年来,这句意味深长、明白如话的格言,常常以楹联或石刻的方式出现。把喻世恒言、劝世明言等道理提炼成精炼短小,且通俗易懂的短句,刻在民众日常生活常去之地,每行至此,触目所及,就让人受到一次人生教诲,真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啊。
忽然记起,前些年在青城山工作,一个星期天,与同行相约到附近的山村闲逛,见有一户人家,虽蓬门荜户,门前却挂着一副已经泛黄的对联,一群人眼前一亮,伫立门前,吟咏不已,其文曰:
“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济人即是利己,种福即为积德。”
也许在今天看来,该联字面或许并不工稳,但言浅意深、富于哲理,将做好人、做好事,济人与利己、造福与积德视为一体,以作自励之言。在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弘扬“好人好事”“济人利己”的思想,蔚然成风,这或许就是咱们老祖宗立身行事的、充满智慧的现代版格言,值得我们深长思之,努力践行。
新闻推荐
在成都还能这样玩 首届“新旅游·潮成都”旅游线路产品创新设计大赛投票开启
成都的新玩法有哪些?在都江堰的大自然中开启丛林冒险之旅;在天府绿道开展亲子互动;沿着成都的特色景点来一场味蕾之旅……这...
都江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都江堰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