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斑竹的季节寻访聚源竹雕
◎吴志维(文/图)
冬月里的都江堰聚源镇,薄雾笼罩,寂静安宁。田野里早已种下的油菜,傲视风霜。路上偶有的行人,不时惊起一群啄食的鸟儿。远处是川西坝子司空见惯的林盘村舍。一垄垄青翠的竹子勾勒出整座村庄的天际线。而这样的季节,正是采集聚源竹雕所需的斑竹的最佳时节。
在千百年来漫长的农耕时代里,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创造出各式各样利用竹子的方法,赋予竹子丰富的文化承载。聚源竹雕,无疑是众多利用竹子的手工艺的巅峰。家住都江堰聚源镇的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高尚昆,就是聚源竹雕工艺的集大成者。
神州多雕工 川派树一帜
古往今来,竹子对于四川人有多重要,苏东坡早就一言以蔽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四川人对竹子的利用,多见于各式各样的竹编制品。从粗犷的席篓篱耙,到精致的瓷胎竹编,不一而足。而一只雕工精美的竹制鸟笼,则足以让川派竹雕在神州独树一帜。而聚源竹雕,正是清代以来,川派竹雕的杰出代表。至今,国内甚至海外懂行的玩家看到聚源竹雕,都能一眼认出。
聚源竹雕最经典的作品,当属被称作“太子笼”或“宫廷笼”的竹制鸟笼。鸟笼下方宽约一寸的大圈,全部采用镂空工艺雕刻。太子笼的配件,如鸟杯鸟缸的支架、门框,精美至极。
清代以来,八旗子弟入驻成都,把京城纨绔子弟们的时尚玩法也带到了成都。其中,精雕细琢的鸟笼成为他们竞相攀比的焦点。当时成都市面上走红的竹雕鸟笼已经非常精美,人物的脸部虽然只有火柴头大小,但是人物的年龄、身份甚至喜怒哀乐都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叫绝。高尚昆当年偶得一枚清代成都著名竹雕艺人江腾伯所雕的鸟笼部件,就如获至宝地临摹了三年。
北方流行一种叫“合竹”的工艺,就是将竹子外层的青皮起下来,贴在鸟笼裸露的黄篾之上。这一工艺在四川的聚源竹雕里,叫“帖青”。聚源竹雕中的贴青,因其青皮更薄,做工更精,达到了分不清原来哪一面是青皮的程度。较之北方的竹雕鸟笼,聚源的竹雕鸟笼更加秀气而文雅。一只雕工繁复的太子笼,即使在高尚昆这样的竹雕艺人手里,也要雕上一年的时间。一只相对简单的画眉笼,也要雕上两三个月。
高尚昆拿出一只他雕刻的“竹林七贤”的笔筒,只见整个笔筒呈镂空状,雕琢的竹子枝叶相互穿插,又相互连接。摸上去温润光滑,令把玩者爱不释手。如今的聚源竹雕,以其人物的细致入微、图案的层次饱满而在神州大地独树一帜。
聚源成全了天府竹雕
川派竹雕为什么最终结缘都江堰的聚源镇,耐人寻味。高尚昆自豪地说:“全国最好的竹雕鸟笼在四川,而又集中于彭州、郫县古城和都江堰的聚源三地,其中雕得最好的,就是聚源。”这首先得益于都江堰聚源镇得天独厚的物产,聚源竹雕选用的竹子,可谓百里挑一。
高尚昆最心仪的竹子是当地的斑竹。名为斑竹,其实竹子并无斑点,只因竹子幼年的笋壳上有斑点。这种竹子,粗细厚薄均匀,每一节长度适宜,韧性好,弹力强,质地细腻,最适宜精工雕刻。
选用斑竹的时候也有严苛的要求。为了保证竹节的细腻和端正,必须选用一个林盘中尽量靠近中间生长的竹子。在自然环境中,林盘周边的竹子日照不均匀,竹节容易突出,削平后节线也粗,且不端正。而林盘中间的竹子,节是正的,节线也细,各个方向长得均匀,适宜雕刻精品。
有经验的艺人甚至计较斑竹的产地。同样的都江堰一带的竹子,生长在羊马河东西两岸的差异都不容忽视。高尚昆说:“河那边是沙土,长出来的竹子筋纹密实程度不够,竹簧一面太软,烤弯之后容易起褶皱,不能用。最好是聚源附近的竹子。”
最为讲究的选料,是制作鸟笼大圈,要求“对节对桥”。就是弯成一圈的大圈,恰好是均匀的两节竹子。弯成圈后,竹子的两个节,恰好对着鸟儿所站的“桥”,也就是直径的两端。这样的斑竹,怎不是百里挑一!选好了竹子,运输也不可怠慢。如果竹子的外皮在石头上剐蹭或者相互摩擦,将来就会形成永远无法消退的斑痕,直接影响雕刻的效果。因此,选好的竹子都要一根一根扛下山,不能在地上拖行,装车时也要用干的玉米壳一层一层铺垫好,方从山中运出。
高尚昆买竹子还有一个诀窍,就是每年冬月里下手。此时买回的竹子,不容易被虫蛀。要是开春了买的竹子,即使做成了鸟笼,都有长虫的风险。来之不易的竹子买回来后,先要打通竹节,在炭火上均匀熏烤,直到竹子两头冒油,行话叫“通气了”。此时,竹皮的青色发白,开始晾晒。随着时间流逝,竹子的表面逐步变成牙黄色。放的时间越长,颜色越深。高尚昆曾经选用过农村厨房梁上放置几十年的斑竹雕过笔筒,那细腻的雕工和岁月带来的色泽和包浆,使这一作品堪比清代古玩。就这样,都江堰聚源一带优质的斑竹资源,成就了此间竹雕工艺的兴盛。而都江堰厚重的历史文化,又为聚源竹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高尚昆拿出多年来积攒的手绘设计图样,如数家珍地介绍。这些图案,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小说,有的甚至根据传统小说的绣像修改而来,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这些图样,高尚昆也乐意拿出来与聚源的其他兄弟工坊分享。他说:“你一个人藏着掖着,孤掌难鸣,不可能形成流派。只有大家共同发展,形成了气候,聚源竹雕的文化影响力才能更好地彰显。”
精益求精的高氏兄弟
功不唐捐,高尚昆说起他和已故的哥哥高尚远的求艺之路时,感慨万千。今年47岁的高尚昆至今清晰记得,他第一次拿起刻刀是1987年8月17日。那天,哥哥高尚远、表哥和他在老院子里玩耍,他开玩笑地说表哥雕的鹿不好看,要自己雕一个来比一比。拿起雕刀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初中毕业后,高尚昆便跟着哥哥高尚远专心学习竹雕技艺了。
当时,继承了传统聚源竹雕工艺,师从成都竹雕名师周志林的高尚远在成都的竹雕圈子里已经小有名气,在成都白寿路开了个小店出售自己的竹雕制品。高尚昆在店里邂逅了知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兄弟。高氏兄弟先后应盛中国邀请到北京,在盛的小提琴厂里雕刻小提琴。这是高尚昆第一次看到外面的世界。
大开眼界的高氏兄弟意识到必须通过兼收并蓄的学习,博采众家之长才能提升聚源竹雕的品质。1994年,高氏兄弟来到上海学习玉雕和竹根雕,后来又到北京学习雕刻。几年驻厂的学习和实践,练就了他们精益求精的雕刻技法。
学成归来的高氏兄弟很快成为聚源竹雕工艺的领军人物,他们雕刻的鸟笼,在北京、上海、香港、台湾都颇具口碑。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四川养鸟者众多,聚源竹雕鸟笼行情看好,都江堰当地就有人花上百万买聚源竹雕鸟笼,于是拜师求学的弟子也纷至沓来。
2000年,高氏兄弟索性办起了竹雕厂,带着一帮弟子日夜雕琢。2016年,哥哥高尚远病故,高尚昆关掉了竹雕厂。他说,养鸟的人少了些,鸟笼的生意逐渐降温了,现在需要笔筒的人也少了,精工雕刻的笔筒主要用于赏玩了。高尚昆说,不管啷个,手艺不能断。他有些新的想法,正在试。
延伸阅读
手工竹雕蜕变旺生机
◎吴志维
低端手工雕刻的大敌,是如今普及的机器雕刻。一位不够熟练的雕刻工的作品,甚至不如机器雕的值钱。另一方面,机器雕刻无法解决材料差异和作品个性化的问题,但是熟练如高尚昆一样的老师傅又难以在今天的市场上获得往日丰厚的超额利润。于是,愿意潜心学习手工竹雕的人越来越少。
高尚昆开始构思新的模式:能不能在保持手法不变的前提下,减少手工雕刻的总功,缩短雕刻时间,降低作品成本。将原来精工堆砌的作品,变成普通人消费得起的礼品、旅游纪念品。他将这个构思和一位做高端茶叶生意的台湾茶商讨论,对方又提出一个要求:量产。如果要兼顾适度手工,又要达到量产,那么高尚昆就必须再次组织起一个团队。
2011年,聚源竹雕被正式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6年,高尚昆被评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总是离不开文化圈里的伯乐。如今,都江堰当地政府在聚源镇“灌区印象”为高尚昆开设了工作室。高尚昆和他志同道合的兄弟们在这里期待属于传统手艺的春天。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吴平)1月29日举行的2019年四川省水利工作会议提出,四川省将全面开展引大济岷(含引青济岷)和长征渠引水工程规划,以...
都江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都江堰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