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兵:川西林盘的守望者

成都日报 2019-01-21 03:27 大字

灾后重建的花溪村获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

2018.10,曼谷,在全球人居环境论坛年会上发言

画不尽的美丽林盘

本报记者蒋蓝/文 受访者供图

嘉宾

刘卫兵,1967年生于重庆,5岁随父母定居成都。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成都市政协委员,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中国文物学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历史文化专家组成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SBCI(可持续建筑与气候倡议组织)成员等。四川省大卫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美国DAVID国际工程设计咨询公司董事长。曾获全球人居环境规划奖、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金奖、中国民族建筑事业杰出贡献奖等。出版藏区画旅集《查理》、川西民居记《林盘》。

提要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是成都人都熟悉的林盘。而今,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作已列入成都市乡村振兴战略的“十大工程”,备受关注。

从画林盘到致力于林盘的研究保护,川籍建筑师刘卫兵与林盘的缘分走了近30年。无论是获奖的建筑设计还是登上国内外各种论坛,“川西林盘”一直是他的主题词。他说,他要做的是留住历史,留住乡土气息,更进一步说,不仅要留住历史,还要营造未来。

对话

修复花溪村,摸到“道法自然”的门径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是如何与川西林盘结缘的?

刘卫兵(以下简称刘):我自幼喜欢美术,虽然在成都体院工作的父亲一再反对,我还是顽强地在画。1990年代初,我经常去成都市郊写生,记得我在黄龙溪的林盘里作画时,老建筑融入了白鹭、林木、稻田、河流的景观,非常美。我在交大读书时喜欢到峨眉山、五通桥一带去写生。岁月在老屋留下痕迹以及石阶上的苔痕,都令我十分着迷。参加工作后我更是主动“上山下乡”,参与乡村建设的规划设计。先后绘制的林盘美术作品至少有几百幅。这些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逐渐在我的设计思想里扎根。可以说,无论是美术还是建筑设计,我最美的作品均与林盘有关。

记:在建筑格局的保护性过程中,你历来提倡“原址重建”的理念,这一理念是从哪里产生的?

刘: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让我有机会走进都江堰市和彭州市交界的一个仅有7户人家的小山村——蒲阳镇花溪村,修建费只有30万元,我和村干部一起做村民工作,重建家园只有大家一起干!用了很短时间,还采用了沼气为村民生活的生态火源,粉墙黛瓦的林盘小聚落在花溪河畔再生,人们不敢相信这是用震落一地的砖瓦和河中卵石构筑起来的,也尽力做到了对原生态格局的最小损害。这简直与陶渊明的桃花源无异!后来该系列项目获2012年度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2012年全国人居经典规划金奖、中国民族建筑文化传承奖等,四川省政府还将此作为灾后重建示范点向全省推广。没想到,我提出保护原有历史肌理的“原址重建”策略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肯定。这不只是一个小山村的修复,更是一个家园的再生!如果说川西林盘因水而生,正在于都江堰的自流农灌渠系统形成了成都平原特定的生态田园聚落肌理,那么对于传统林盘的修复,也必须高度尊重它的自然肌理。这一山村重建工程,让我摸到了道法自然的门径。在我看来,川西林盘聚落中对空间的处理方法体现着天府文化的自然观——无为而治,阴阳平衡。

几年前,我带领一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到成都某林盘,在介绍仍存有历史风味的砖墙时,该专家却说:Not true。理由是:“我作为一个学化学出身的人,一看这砖就知道是新的。”让我一时语塞。这也改变了我的建筑思想,作为建筑设计师,面对历史的演变,我能做的应该还是少干预,尽量存古续今。

我在欧洲看到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古聚落,从它们身上能够完整地看到欧洲的历史,并且在此之中依然有人生活、劳作,这令我修复、保护川西林盘的决心更加笃定。我们的古蜀文化真的很有韵味,要是能完整留给后人,多好啊。

青山绿水竹丛间,对林盘分级保护

记:你有一个“比喻的比喻”,林盘犹如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围城外的人想进去,围城内的人想出来。”

刘:是的。这是一次我在五通桥画林盘时的遭遇。村民见我在画图,以为要占地拆迁了,露出高兴的神情。我问他们:“住在林盘里难道不好吗?”村民答:“林盘里固然可以养鸡喂鸭,种菜养花,生活方便,但房子潮湿阴暗,小青瓦每隔几年就要请人翻瓦,费钱,听说工价又涨了……”这进一步让我思考如何保护与发展的问题。

无可否认,当地村民对自己祖辈留下的林盘有着很深的情愫和自信,每一丛竹林、乔木都被完整保留,而且老屋在设计师的指导下被复原和调整得更加合理。虽然村民的认知是经验性的,是异于建筑学院的另一个系统,但这种源于传统的生存智慧未必就低于学院派,并且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这让我联想起我的老师罗哲文的话:“保护建筑是在人们使用过程中的保护,而非静态保护。”由此,2018年4月,在走访了几百座林盘后,我逐步形成了关于川西林盘的6个保护建议。

记:在你主持的很多设计里,植被与建筑是相互包容的。

刘:据叶圣陶对70年前宽窄巷子的描述,那里的建筑是被高大的植被包围的。杜甫在草堂落成后广种桤木,桤木一直就是川西林盘除慈竹外最为普遍的树木,可是如今在成都平原很不容易见到了。湖广移民进入平原后,黄葛树、麻柳、构树、杉树等在天府大地根深叶茂,树形、树叶之美,树木掩映下的庙宇、祠堂,逐渐成为成都平原乡愁的象征,它们与道路四周的荨麻、芭茅、丝茅草、鸢尾等融为一体。所以,那种在混凝土建筑四周种植棕榈、铁树之类的格局,不但生硬,而且就像把一座别墅“空降”到乡野一般,显得很不协调。这种打着林盘旗号的房地产开发与旅游营销,我不敢恭维。

记:在平坝、丘陵地区和山区,林盘也存在不同区域的建筑多样化。

刘:我建议将现有几大类林盘分为4级保护:一级为原样保护,二级为修缮性保护,三级为改造性保护,四级为肌理性保护。一是改变原有资源利用模式。传统资源利用的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如使用煤、砍伐森林等。设计者充分利用节能环保的清洁燃料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以抽水马桶、生态公厕取代露天粪坑,用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燃料系统,取代柴、煤等煤烟型燃料,再也看不到过去污水横流、粪草乱堆、臭气熏天的现象,生活条件大大改善,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观。二是保护原有自然生态体系。通过对林盘原始风貌的逐一登记,保留原有林盘和乔木,保留村中原始溪流及其自然河岸。在不破坏原有林盘及植被的前提下,对路网结构进行合理优化,对河道进行整治改造,形成特色林盘景观。三是充分挖掘和运用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保留川西民居特有的朴实飘逸风格及朴素淡雅的色彩,规划建筑布局采用因地制宜、顺应地形地貌、靠山面水、错落有致的原则,巧妙地把建筑掩映在青山绿水竹丛间,使之与环境浑然天成。四是搞活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实践证明,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同时,能有效保护农田水利及林盘聚落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

鉴于一些地方渴望“推倒重建”的经济动因,我进一步呼吁,希望政府立法,保护林盘。

以“林盘之道”

孕“林盘之技”

记:为充分挖掘林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山水田园景观、深厚的传统文化,成都市去年启动了100个川西林盘的修复整治,重点扶持打造20个精品林盘,结合当地的区位优势及资源,确定林盘产业发展方向,既要突出林盘的产业特色,又要融入全域成都产业布局和产业生态圈……

刘:这一实施方案非常好,的确要突出不同林盘的特色。一些地区在乡村大力营造城市化,形成千村一面,其实这扼杀了乡野的特质和地域文化,要高度警惕。

记:目前成都拥有林盘12.11万个,绿道将很多林盘串联起来了。

刘:川西林盘对整个成都平原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绿肺”,是公园城市生态宜居的核心。加快保护修复川西林盘,也是对我们几千年形成的优良的传统生态文明的保护。突出成都公园城市的特点,要注重川西林盘的生态价值,尤其是生态价值的本土化,保护林盘、田地、沟渠、水体等生态资源体系,保留生态本底,延续川西林盘特色。

记:你如何看林盘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作用?

刘:记得上世纪90年代,我在画林盘时,看到农民工进城浪潮让林盘逐渐“空心化”。如今的川西地区,大家对林盘原真性和生活性的价值认识严重不足,更看不到林盘魅力就在于农耕的质朴和油盐酱醋生活本身。当地村民的迁出、拆旧建新等举措,结果是不可逆转地加速本土文化消亡。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林盘之道”足以孕育“林盘之技”,比如依托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崇州道明竹编,以设计为媒介,以文创为特色,拓展了竹业生态与旅游,改善了村容村貌,实现了致富增收。不少村落正在被打造成梦想中的天府林盘,环境更美了,经济也搞活了。

手记

2019年1月2日 成都

川西林盘是成都平原及丘陵地区农家院落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形成的农村居住环境形态。2018年,《成都市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方案》正式出台,充分依循传统川西林盘“田、林、水、院”空间格局,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整治,塑造“中国川西林盘聚落”,在川西坝子上呈现“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锦绣天府画卷。由此“林盘”成了热词。

元旦假期,与刘卫兵约定好了采访时间。但当我来到他的办公室,他还没有回来。等到下午3点过,他急步而来。一手提包,一手拿着一瓶酸奶,“因为谈一个林盘的项目耽误了,这不,午饭还没有吃呢!”他从包里拿出一个蛋糕,一边吃,一边接受采访。

2018年刘卫兵非常忙碌。从4月开始,刘卫兵任成都市政协“川西林盘修复工程重点专题调研组”组长,带队赴都江堰、崇州、邛崃、大邑等地考察了上百座林盘现状,并向市委、市政府提交报告。在刘卫兵的读音里,一直把林盘读作“林pan”,发的是阴平音。他说:“我十几年来走访了上千座川西林盘,当地老人都是这样读的。我估计是‘林藩’,其意义更具有建筑与树木的交相辉映,而川西老百姓是把‘藩’读作‘pan’的。后来一律写成了\‘林盘’,我也就随大流了。”

6月份,刘卫兵团队主创的建筑设计作品《西南财经大学金融文献中心》荣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中国建筑设计作品年鉴编辑委员会、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协会联合颁发的“金拱奖”;10月,在泰国曼谷联合国会议中心举行了“2018全球人居环境论坛年会”, 刘卫兵代表中国建筑设计师作了题为“历史文脉与城市更新”的主题发言;12月,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央电视台、海南省政府联合主办的“2018美丽乡村博鳌国际峰会”,刘卫兵荣膺“全国乡村振兴先锋人物”称号;同月,刘卫兵创作的建筑作品《布后》荣膺首届AIA中国建筑大奖(美国建筑师协会AIA荣誉奖,被认为是建筑界最高的荣誉之一)……

刘卫兵说,无论是近期的建筑设计还是登临论坛,“川西林盘”一直是自己的主题词与关键词。林盘一直代表着成都平原的独特文明,人们将它看作乡愁,看作仙居文化,刘卫兵则将这种聚落看作可持续的生态系统,由此创作的规划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蕴含的则是关于自然与人文的深度思考。

刘卫兵对于村落肌理和历史人文一直很感兴趣,比如祠堂、古道和老屋等。在修复林盘时,他更喜欢思考如何留下历史的踪迹?如何让老林盘在使用中保存,而并非只是作为拦着绳子的所谓博物馆。刘卫兵说,未来他还将继续创作林盘系列设计,不仅是保留历史,还要营造未来。作为林盘的守望者,他认同美国作家塞林格的名著——《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一句名言:“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新闻推荐

打造中国数字文创第一城 天府文化的“扩大器”和“提速器”

□盘和林1月17日,TGC2019腾讯数字文创节开幕式暨城市共生计划发布会在成都召开,在会上,腾讯联手成都发布了城市共生计划,双方...

都江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都江堰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