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对话传习志愿者“有一种思维方式叫李白”

华西都市报 2019-01-15 06:08 大字

于丹对话传习志愿者 于丹教授与传习志愿者互动。

在于丹教授分享诗意李白临近尾声时,来自各行各业的4位传习志愿者参与了互动,于丹教授则一一予以答疑解惑。

教育行业工作者彭代希注意到,在唐朝有一次伟大的相遇,李白、杜甫、高适这三大诗人一起游览梁宋之地,分别之后,他们的人生也渐渐走向了不同的路径。他看到过这么一句话觉得挺有意思,于是和于丹教授分享:“大多数都想活成李白,却活得像杜甫,最终成了高适。”对此,于丹教授笑言:“如果谁要真能成了高适,就太抬举这个人了,三人之中,高适官职最高,寿命最长。”在她看来,这句话是说,曾经像李白一样自由飞扬,像杜甫一样深沉执着,最后却像高适一样入世做官。“有一种思维方式叫李白,有一种行动力叫高适。这三人不分高下,只有将李白的飞扬、杜甫的深沉与高适的入世结合起来,才是最好的人生。”

来自都江堰的水利工作者陶曦,是一个6岁孩子的妈妈,她很希望孩子能从小受到中国诗歌的熏陶。谈及对小孩进行诗歌启蒙,于丹赞不绝口,“能够与孩子在诗歌中成长是一件幸运的事”。她以自己和孩子一同聊诗歌的经历来解读,诗歌是培养想象力的,不需要标准答案,例如她的孩子能敏锐地发现“李白的诗歌都押韵”,可见李白的诗歌受人关注是有道理的。她建议这位母亲:“让孩子在诗歌中自由延展,标准答案交给未来的老师,妈妈只需要去呵护他的非标准答案,能呵护多久就呵护多久。”

而成都西川中学初三学生王诗雨脑洞大开,她很好奇,假如历史上没有李白,我们的文化生活会怎样?于丹笑言:“我永远不会去假设没有李白我们将多么悲催,我觉得我们的文化活力已经太少了,没有李白我想都不敢想。这个民族的幸运,就是我们曾经真实拥有李太白。”

东北师大在职研究生、中学语文老师唐晨曦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十分关心李白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对中国人的民族心理有何影响。于丹教授自信回答,正如李白与明月缘分深厚一样,她自觉与李白同样缘分颇深。李白是一种乐观主义的思维方式,喊完行路难之后,还会一拍桌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有进取,有抱负,还有山川自然,他永远有路可走,他的内心极为强大。“李白滋养了我们的文化,是我们最大的文化自信。如果能读懂李白的诗篇,你还有什么想不通的呢?”于丹教授精彩的回答,赢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摄影 陈羽啸

新闻推荐

中国最具赞助价值马拉松赛事榜单出炉成都双遗马拉松跻身前十

中国最具赞助价值马拉松赛事榜单出炉成都双遗马拉松穿越两大世界遗产,堪称最美赛道。(资料图片)最美赛道两大世界遗产和...

都江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都江堰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