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荷叶黄志 荷叶一枯三十年 馨香留与待来人

华西都市报 2018-11-26 03:08 大字

黄志

青年黄志。

黄志展示自己制作的竹琴。

黄志演示四川荷叶。

上漆的竹板。

黄志与川音学生。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蒙山品香茗,峨眉共婵娟……蜀山美,美四川,人在画中像神仙。”

10月26日下午,成都犀浦的一老小区内传出优美唱腔。循着这道声腔,记者来到一处清幽的私家小花园。花园里古朴的木亭中,四川荷叶的传人黄志正在吊嗓练声。在打理清雅的小花园里边走边唱,是他的生活日常,松弛自如,惬意盎然。

复古贝雷帽搭配格子西装,74岁的黄志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时尚、潮。谈话间,黄志不疾不徐,尽显温文尔雅的风度。但提到四川荷叶,他抑扬顿挫的语调,让人仿佛回到他当年学艺的旧时光里,刻苦严谨又快乐纯粹,让人沉迷于四川荷叶的魅力之中。

十五岁拜师 成“荷叶大仙”唯一传人

熟悉四川曲艺的人都知道,四川荷叶有位开创了“何派”的大师叫何克纯,上世纪60年代活跃在成都的大小舞台。他演唱的荷叶别具韵味,檀板和钗子敲打出色,不仅节奏得宜,且善于用来烘托环境气氛。而且他唱功了得,演唱人物惟妙惟肖,被誉为“荷叶大仙”。

黄志打小就喜欢四川曲艺,“我1952年搬到犀浦来住,那时候每家每户都有个小喇叭,可以听无线广播。”13岁那年,黄志跟着广播学会了唱邹忠新的金钱板选段。除了金钱板,他还爱看川剧,几场看下来就可以“照葫芦画瓢”。

当时的黄志,从没想过自己会跟曲艺打一辈子交道,直到1960年,何克纯到犀浦去演出,15岁的黄志遇到了人生的第一次转弯。“何老师唱荷叶,我就觉得这个荷叶怎么这么好听!我从小看川戏看得多,而且自己可以哼。我就主动找到老师,我说我酷爱曲艺,你可不可以教我?老师说,告一下(试一下)。”何克纯对艺术要求严苛,在选弟子上,也同样如此,“他首先要求学生,有没有嗓子,有没有悟性,还有人品。所以他这一辈子收学生,就收了我一个,我是唯一的传人。”

感念师恩 收徒不请客莫得拜师费

四川荷叶由川剧派生而出,约形成于清末,最常见的演出形式是一人手持竹签、苏镲和檀板说唱故事,艺人用红绿绸带系在苏镲下面,下垂红绸状如荷茎,而苏镲状似荷叶,因而得名“荷叶”。何克纯嗓音洪亮,唱腔圆润,吐词清晰,其演唱人物,绘声绘色,惟妙惟肖,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他曾与全国相声大师侯宝林、全国曲艺家孙书筠同台演唱,深受观众喜爱。

“我老师的唱腔很优美,他的嗓子很好。他儿时家庭条件不好,在潼南的时候做过船工,带头喊过号子,嗓子好。他后来拜师学荷叶,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形成了他独特的派别,叫‘何派’。”黄志说,“艺术没有宗派,只有流派。因为荷叶派生于川剧,他把荷叶的唱腔运用得那么好,演绎得那么动听,不光是普通观众喜欢,川剧的艺人都服他。”

拜师之后,黄志每周都要到何克纯家里学习,“他教我的时候非常耐心,他晓得我家里很困难,那时候我父亲去世了,我和母亲相依为命,从东城根街搬到犀浦住。老师对我特别好,就像待他的儿子一样。真的很好。”回忆起自己学艺的场景,黄志感慨万分,“那个时候学艺不像现在,拜师要收拜师费,要请客呀,老师没得这些。”

15岁就拜在“荷叶大仙”何克纯门下,跟着师父系统地学习了近20年荷叶表演技巧和唱腔,黄志可谓得到了何克纯的真传。在收徒上,他也传承了师父的精神,“我要收徒弟,我很操心,而且我会给学生做饭,我要管学生。我(这么做)不是为了学生,是为这份事业,为荷叶培养人才。”

至今,黄志仍在寻找可以教授的学生。“因为啥子,第一他(她)要有嗓音条件,二是他(她)的形象,三是他(她)学来做啥子,我是一直还没发现。”谈及未来收徒,他表示要打破一些不好风气,“有的人收徒要写某某艺术家拜师庆典,收拜师费,还要弟子请客。我收徒弟,不允许提东西来,我们的师徒情,要建立在纯洁的友谊上。拜师也不用下跪,不要喊师父,太老套了,现在蹬三轮都叫师傅。真请客的话,我建议AA制,哈哈哈。”

加入“轻骑队” 遇到人生第二次转折

竹签、苏镲、檀板,是四川荷叶表演的标志性工具。四川荷叶以竹签敲打苏镲与击板相配合为其伴奏。其所击点子均系简化了的川剧锣鼓牌子,每开唱前打击一段前奏,称为“闹台”。演唱中击板以控制节奏速度,同时敲击苏镲打出一些情绪表现所需要的效果音响。

采访中,黄志左手拿起苏镲、檀板,右手拿竹签,边熟练地敲打边向记者展示荷叶的唱腔。状似荷叶的苏镲,柄部系以绿绸带,垂在黄志身前,形同荷茎托叶。荷叶不仅乐器美,唱腔也美,而且一个人便可扮演多个角色,撑起一台戏。

“哐册、哐册……”配合着荷叶打出的节奏韵味,黄志继续讲述自己的艺术生涯。1964年,经过4年多的学习,黄志掌握了荷叶的大部分唱段。19岁的黄志把曲艺艺术纳入自己的职业规划,所以他考进四川省曲艺团,想要在四川曲艺的舞台上大展拳脚。然而,命运捉弄人,因为户口问题,黄志与省曲艺团失之交臂。

“后来郫县文化馆就把我要到了他们那儿,当时组织了一个‘轻骑队’,我们六个队员去各个地方演出。”在“轻骑队”的日子是快乐的。那时候,黄志白天上台演出,晚上就在纸上勾勾写写,为自己作唱词。“我很喜欢文学,1965年开始,就在刊物上发表文章。”

几年的演出,黄志小有名气,大家都知道他是“荷叶大仙”何克纯的徒弟。也因为常常演出的原因,他接触的四川曲艺更多了,并为各个曲种创作了不少作品。然而,到了1969年,自称有些“胆小”的黄志,决定告别曲艺,回到家中种地干农活,一干就是三年。

平静的农村生活,并没让黄志放弃对四川荷叶的热爱。相反,这期间有不少人请他“出山”。直到1971年,他凭借自己快手创作的《红光儿女绘新图》返回舞台,“当时是在温江汇演,很精彩。”

1971年底,原本打算一辈子从事曲艺的黄志,遇到了人生的第二次转折:他成功应聘为四川电视台记者,并因领导重视,于1972年2月到四川大学学习了新闻专业。“人的命运啊,有时候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人的机遇。”直到退休,黄志一直在四川电视台文艺部,从记者到导演,他从不忘宣传、推广四川曲艺。

封面新闻记者荀超摄影刘开怡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阔别舞台三十年

四川荷叶濒临失传

四川曲艺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源远流长的艺术形式,曲种丰富多彩,除了人们最为熟悉的四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清音、四川扬琴、四川竹琴和金钱板之外,四川荷叶也是别有韵味。上世纪80年代前,四川荷叶曾风靡成都,但随着著名“荷叶大仙”何克纯离世,黄志在电视台风生水起,四川荷叶逐渐消失在成都的舞台上,令人叹息。

“师父当年表演荷叶红遍四川,他将川江号子字正腔圆的唱腔融入到川剧高腔的唱腔中,跌宕起伏、迂回自然,让人流连忘返。自从我师父去世,四川舞台上将近30年没有出现过荷叶表演了。”从事电视导演工作的黄志,也只是在私下哼哼,全当是回味当年的曲艺情结。

“电视导演看似与曲艺没关系,实际上我更爱曲艺了,并通过电视展示曲艺。”作为国家级导演,黄志曾执导过多台影响力较大的电视文艺晚会,1996至1998年《四川人过年》等大型晚会都出自于他手。更因着对曲艺的喜爱,即使从事了电视行当,他也忍不住怀着“私心”偏袒曲艺节目。“在电视晚会上,我不仅会重点上曲艺节目,还会想方设法将曲艺节目进行创新,比如,让乐队为荷叶伴奏,让荷叶带有音乐的旋律。”

对于黄志的转型,师父何克纯不但不反对,反而认可他“登了一步”。况且,黄志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四川曲艺的创作和推广。退休之后,黄志有了空闲时间,他更愿意为四川荷叶的传承尽一份力。“2015年,四川省曲艺研究院经过多方打听来找到我,最后知道荷叶嘛,只有黄志嘛。找到我我就想到我的老师,把他一生的荷叶艺术精华传给我,他已经去世,如果我再不把荷叶传下去,对不起老师对我的培养。”

接到邀请后,70岁的黄志开始教学生、写唱词,对四川荷叶进行抢救,让这一传统曲艺、传统文化形式重现生机。李哨兵是黄志的在省曲艺研究院教的第一个学生。短短3个月后,他便能够成功登台演出,可见黄志教授的认真。

“当时有很多学生来学,都要不得,因为荷叶的发声这些,有很高的要求。李哨兵学过川剧,四川荷叶原本就是从川剧中而来,和川剧有很多共通之处,曲牌、声腔等都有相似的地方。他有功底,学得很快。”李哨兵从事的是行政工作,通过学习四川荷叶,如今已成为国家二级演员。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摄影刘开怡

名家档案

黄志,原名黄志华,1945 年 2 月生,四川电视台原文艺导演,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学研究院原理事。1960年,拜“荷叶大仙”何克纯为师。擅长为四川曲艺写唱词,包括金钱板《洪湖凯歌》,四川扬琴《凤求凰》、《凤凰吟》、谐剧《迎巨星》,琵琶弹唱《琵琶陪嫁》,四川竹琴《两把菜刀》、四川车灯《捧着夕阳唱车灯》等,其中四川清音《蜀绣姑娘》获2000年第九届文华奖。

新闻推荐

“最强大脑” 点赞成都

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前署长、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罗思义:了解成都经济发展飞速“成都是一个非常大的城市,虽...

都江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都江堰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